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湖北省级文学期刊《今古传奇》近日全文发表作家王伟长篇小说《金秋银月》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

  作家应当重视现实情怀

  文/毕飞宇

  中国的小说有现实主义的传统,我自己也可以说是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小说世界。在我们谈论现实主义的时候,有一个灵魂性的东西不应当被忽视,那就是作家的现实情怀。我们必须承认,现实主义是一回事,现实情怀则是另外一回事。所谓的现实情怀就是求真。在我看来,一个作家,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现实情怀,他选择什么样的主义,换句话说,他擅长什么样的美学表达,反而是次要的。卡夫卡也好,加缪也好,和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相去甚远,但是,他们的作品里头有一种最大的真实,也就是真实的人类处境,真实到何种程度?我们做读者的都能够身临其境,都能够设身处地。我想说,他们都是具备了现实情怀的作家。现实情怀具体体现在哪里?还是加缪说得好,那就是“紧紧盯着”,不是盯着看的意思,他说的是紧盯现实。

  我敬仰有现实情怀的作家,同样要求和希望自己是一个具备了现实情怀的人,有没有做到呢?我不作结论,但是,我注重自己的现实情怀,这个是真的。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还是和小说的功能有关。小说的功能无非两个:第一,美学呈现;第二,认知价值。就认知价值而言,你辛辛苦苦地写了一大堆作品,读者得到的却只是一大串的谎言,这样的东西写它干什么?谎言和真实高度相似,这是谎言最为蛊惑人心的地方,但是,谎言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扛不过时间,时间一到,它就会暴毙。为了作品能够活下去,一个作家应当重视现实情怀。

  我本人的生活经历基本是从校园到校园,没有太多的涉世经验,我可以说是书斋里的人,是在虚拟世界里成长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写作促进了我的生长和成熟。

  (毕飞宇,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一、长篇小说专号
 

目录

  二〇二五年八月(上) 总第七百九十七期

  责任编辑/王安君

  绘画/段明

  标题书法/张箭

  金秋银月

  文/王伟
 

  序曲

  第一章 水与火的缠绵

  第二章 太阳就要升起

  第三章 月光下的思绪

  第四章 火力点

  第五章 诗一样的情书

  第六章 心腹与异己

  第七章 宏图一展

  第八章 党组会

  第九章 院长和常务副院长

  第十章 噩梦

  第十一章 较劲

  第十二章 布局

  第十三章 沟通

  第十四章 出手

  第十五章 心在旅途

  第十六章 家访

  第十七章 竞技场

  第十八章 现在开庭

  第十九章 再次出击

  第二十章 老同学

  第二十一章 精神伴侣

  第二十二章 升迁

  第二十三章 重拳反击

  第二十四章 在医院里

  第二十五章 情殇

  第二十六章 亮相

  第二十七章 蜕变

  第二十八章 淘宝

  第二十九章 火药味

  第三十章 惊弓之鸟

  第三十一章 第一份总结

  第三十二章 中秋月下

  尾声
 

  二、文学评论
 

  超常认知和诗性书写

  ——王伟长篇小说《金秋银月》编后感悟

  文/王安君

  历史在荒芜和颓废中偶然祭起崇高和伟大,个体的生命却在迷茫和堕落里,终于记起了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使命。不转不灭,不忘不失,那种惊奇的觉醒或许只是瞬间的短暂的火花,但在沉寂的浓稠的似乎万年不醒的黑暗里,这种光的闪烁和熠亮还是刺激了人的视觉神经,让盲瞽或愚氓的惯性忽然终止不见了。它或许并不强烈,或许只是感受者并不觉得它如雷贯耳,振聋发聩,触目惊心,但光就是光,亮就是亮,清就是清,白就是白,它毕竟区别于黑暗、隐晦和囫囵,让人看清了明丽可爱、不忍舍弃的人世,让人看到了活着的必要及希望:活着竟然有着非凡的意义!原来堕落不是生活的本质,颓废不是生活的本质,主动或被动的愚昧、混流、邪恶均不是生活的本质。那生活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它是善,是善意,是善良,是良知,是这一切和谐共鸣产生的美好结果。它也是责,是责任,是担当,是责无旁贷、义无反顾的驱动力,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引领世界、引领大众进步、成功的力量。试想,一个没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人,一个不认可、不鼓励、不褒奖良知和责任感的社会,怎么会健康、公正、清廉、积极、美好呢?但若这世界还处在混沌浑浊之中,还处在黑白混淆之中,还处在弄虚作假、逼良为娼之中,而个体的人又处于无力思考无力抗争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里,那他面前的世界,心灵里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阴谋算计、指鹿为马、草菅人命、黑白颠倒等等,又能让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准备去做什么呢?

  作家王伟的长篇小说《金秋银月》,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环境,让我们遇到了一群似乎理解却又完全不可理解的人:法院、法官(包括法律和法律生活),从而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认知世界。对于平凡尔尔、简单了了的我们而言,法律以其抽象神秘,法院以其庄严神圣,法官以其高大和凛然不可侵犯,让我们肃然起敬。法院的环境,法官们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因为不常碰见,不可触摸,便想当然地以为这些非同一般,以至于杜口裹足、退避三舍。读完小说《金秋银月》后却大吃一惊,原来那里的社会跟外面的社会并没有两样,那里的人,他们所言之语、所行之事——对的或错的、好的或坏的,竟然同我们如出一辙。也终于明白了,其实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尽管穿着法袍,拿着法槌,但他们跟芸芸众生一样,也吃五谷杂粮,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沉浮起伏,也有春风得意,也有歇斯底里,也有沆瀣一气、尔虞我诈,也有悭吝猥琐、出尔反尔,也有爱而不得、抱恨终生。对的,就是人而已,就是人的社会而已,一切的环境,不管它神圣神秘与否,只要是人创造的、占据的、烘托的,它就会大同小异,几乎又是千篇一律地具有人的特征和性格。但是,我们真的认为自己完完全全地认识了人,理解了人,熟悉了人,掌握了人吗?我是不敢有肯定答案的。但作者王伟有这样的答案,不然,读了《金秋银月》后,我不会感叹、感动、触动、惊讶、兴奋,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的刻画真是太传神了,它不仅仅是鲜活、栩栩如生,不仅仅是真实、似曾相识,它还会让你读着读着就沉默起来,在沉默中思考、纠结、感喟,甚至会不可思议地自问,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性,他(它)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吗?是的,他(它)绝对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以前受认知和环境的局限,我们没有好好地观察和探究,没有认真地将各色人等区分出类别,贴上显眼的标签。于是,我们大大咧咧地活了一辈子,自以为是地活了一辈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竟然还处于浅层次,对于这个世界里的人的认知、了解,竟然还显得十分肤浅。为什么我忽然之间会产生这样不好的感觉呢?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金秋银月》的故事结构技法,虽然作者讲故事的手法非常巧妙,能很好地吸引读者上钩上套,在洋洋48万字的超长篇幅里,竟能将两个人格完全对立的人的命运的缘起一直隐藏到最后,这才恍然大悟,这才慨然一叹,这才内心隐隐伤感,甚至滴下两粒晶莹的东西。我更想说的是,没有超常的认知和诗性的书写,再好的故事也会堕入俗流、平庸。没有超常的认知和诗性的书写,作品里的人物,他们的遭遇,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不可能触动我的眼睛和灵魂,就不会让我读着人物的命运而刻意对照自己的命运,唏嘘感叹自己的命运,唏嘘感叹时代和历史中的人的卑微怯懦和不可理喻,就不会认识到原来一个人在所处的时代大潮里竟然如同尘埃一样微不足道,甚至还不如一粒尘埃的轻重。

  看得出来,作者王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这种智慧,有一部分肯定是天之赋予,而其他绝大部分得益于他后天的修养、修为,在我看来,他简直无所不能。他精于法律、精于历史、精于哲学、精于美学、精于文学、精于政治学(包括厚黑学),他的小说,简直就是他的战场,他就像拿破仑那样的统帅,拿着指挥刀,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洞若观火,艺术地、深刻地、精准地,甚至是浪漫写意地移动着他的每一颗棋子,让他的战场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一步一步走向胜利,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既有内容也有结果。说他精于法律,是因为他是法学硕士、中国法学会会员、法律问题专家,出版了大量法学专著;作品本身就是写法院和法官的故事,俯拾皆是“法”,一个个法庭庭审案例生动有趣,毫无枯燥违和。一款款法律条文信手拈来,阐释精辟深邃,若不是法律专家,根本就没办法完成这样的作品。说他精于历史、哲学、美学、政治学等,是因为从小说起笔到结尾,处处都是相关知识、见解、心血的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展现。我不知道他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调侃),因为我觉得一个人的眼睛和大脑再怎么不同寻常,也不会有那么全面的认知和深刻的体验,竟然把人性的特点、人性的优点和弱点把握得那么精准。我想,他会不会是纯体验派的呢?因为没有实践,哪有体验?没有深刻的视觉、触觉、听觉方面的美学体验,哪会有触及灵魂的思想产生?

  这里只提一下《金秋银月》里的主要人物——江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易建国。

  易建国简直是坏人、小人的“集大成者”,坏人和小人的一切特点和行为他都具备,但这些坏的、恶的东西都只是私下的隐蔽的,一般人看不到,因为他是十足的伪君子,是个极其善于伪装的小人。他相貌堂堂,是个美男子,说话温文尔雅,待人接物很有礼貌,对上对下颇有分寸感,就是会拿捏事情,让人觉得他就是个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好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实际上却玩弄权术、拉帮结派、贪财好色、嫉妒成性、睚眦必报。比如说他贪财:大到工程款,小到红包、礼金、礼品,他都来者不拒。他无论是帮了谁,或觉得某个人将有求于他,他都会明示或暗示别人该给他“上贡”了。若是收到的东西少于他的预期,他就会故意拖着不办,而且钱也不退,礼品也不退。在江南中院改革的民意测评打分中,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别人的能力、业绩,而是别人登了他家几次门,送了多少值钱的东西。这简直太可笑了!但的确真实,稍稍对号入座一下,生活中像易建国这样的人还少吗?比如说他嫉妒成性:只要比他有才干的,无论这人是谁,无论这人是否触及他的利益,他都疯狂地嫉妒,然后变着法子打压。当然,若是跟他有仇隙,那就只有等着完蛋了。高瑞县县长张利民,就是因为其妻是易建国早年未追求到手的意中人,明明张利民是被人诬告(收受贿赂),却被易建国枉法判决,险些锒铛入狱。他跟院长秋月之间的矛盾,则是秋月推行的改革触动了他的利益,于是他暗中指使手下给上级领导写诬告信,拼命找突破口想扳倒秋月,总之是千方百计,各种手段齐上,即便鱼死网破,也要把阻碍他的人拉下马。

  一个堂堂的中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一个党培养的副厅级干部,几乎什么都不缺的人,为什么抛却初心,从人变成了鬼呢?下面一段话可以说明一切:“他本是一个聪明、善良、要求上进的人,然而,残酷的现实残酷的生存环境,却并不允许他这样。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他本想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诚实的劳动,换取社会的承认,过上好一点儿的生活。然而,他的继父打破了他自足的生存环境,而比他差的孩子又仗着自己优越的背景,欺负他、歧视他。后来,那些有权有势的年轻人又走门路比他高出一大头。再后来,就是一些同事同僚的嫉妒和嫉恨。他原来只想像正常人一样,享有人的尊严,受到应有的尊重。然而,社会不准他这样。残酷的生活教育启发了他。为了反抗社会环境,他变了。当他跑顺风,受到社会尊重的时候,就会体现人的本性,而当他身处逆境,受到社会嘲弄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出人格的另一面来,即被社会现实严重扭曲的自我。每遇这种情况,易建国就要千方百计地清除前进道上的拦路虎。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性格。其实,这种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又奇妙地统一在易建国身上,易建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的虚伪、狡诈,正是为反抗、适应环境的变态反应,而那些善的行为也正是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易建国其实也有不宜示人的艰难心路。他渴望做人的尊严,他渴望受到社会的尊重。双重性格既是对自我消极的维护,又是对恶劣环境的痛苦适应。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蜕变。易建国把先前的一层政治皮肤、政治羽毛,蜕了下来,换上了另外一种模样,这种蜕化,这种蜕皮,使易建国在现实的政治环境中,悄悄长大,最后发生了质变,正所谓蜕化变质。”作者用思辨性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易建国蜕变的本质。画虎画皮难画骨,试想一下,如果作者没有超常的认知水平,他怎么会有如此精辟如此清晰的书写与论述?

  《金秋银月》满篇都是诗,是诗性,不仅有作者为情节需要写的整首整段的诗,而且自始至终他创作情绪高亢,全部是诗性的笔调。“在红霞似火的天际和地平线之间,太阳静悄悄地藏进了大山之中,一轮明月从太阳升起的地方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大地洒满了清辉,充满了柔和,是那么沁人心脾,是那么妩媚娇美,是那么富有诗意,是那么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小说的开始。“他只知道,他很早就有了这种欲望和期待。他只知道,他对这种期待和欲望早就有了十分强烈的冲动。在他的想象中,那个女人应该是美丽的,甚至是完美无缺的。她应该有一张洁净的脸蛋,在这张脸蛋的上方又有着一个高高的脑门子,而且是宽宽的、温柔的。他只知道,又高又宽的前额,既是智慧的象征,更是慈善的标志。他只知道,这样的女人正因为有着比一般人大得多宽得多高得多的前额,因此也就有了比常人更大的接受阳光照耀的平台,有了更多的阳光和雨露,所以她的智慧之花也就比常人开得更茂密更鲜艳。”这是在写秋月的崇拜者方慧在冥想自己理想中的未来伴侣的形象。“‘一个人幸福的钥匙往往就掌握在他或者她自己手中,外人充其量只是这座暖房的园丁而已,你何时看见过园丁赶走过主人,你又何时发现过主人把这幸福拱手让给园丁?这种情形只可能发生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那就是这个主人甘愿将自己的幸福让与给这位园丁。而我和你曾经就是这样的主人,而张平平和张倩倩就是这样幸运的园丁。’秋月用诗的语言,反思自己和明星的爱情,探索着人生重大的课题,‘当然,我说的这种幸福指的只是爱情,爱情是不能让与的,如果让与了而且又被接受了,那么,让与者终将一生痛苦,而受与者也不能快乐。’秋月用眼睛打量着面前的明星。”小说里还提到了马克思和燕妮的美好爱情,也提到了《茵梦湖》里伊丽莎白爱情的伤逝。成败都是诗,成败都是诗性的美。

  说到诗和诗性,还是要回到体验派这个话题上。显而易见,作者王伟在创作过程中,并不仅仅是个深邃的观察者,并不仅仅是个深邃的思考者,并不仅仅是个十分高级的摩写者。他其实是深深地投入其中,把自己和他笔下的角色融为一体了。他在书写他们时,一次再次地,反复地感受着角色的情绪,共情着他们的遭遇,化解着他们的不幸、苦难和矛盾,为别人流眼泪,为自己流眼泪,最终恐怕已经分不清他是谁、谁是他了。

  春蚕吐出的丝,也是心血,也是生命。在强烈的诗性的氛围里,我看到了爱情之花的盛开和凋零,看到了生命的蓬勃和萎谢,也看到了命运的高扬和衰落。我在这里不多提女主人公秋月的事情,不多提她和她的恋人明星之间伤感的过去和现在,是想让读者自己去看,自己去想,自己去寻找答案。或许有答案,或许没有答案,但希望大家最终的感受能和我一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忽然间,我也来了情绪,为秋月和她的恋人明星写了一首名为《再与你相见》之歌,若作品能有幸被搬上荧屏,或许能忝为一用(笑):

  前尘不慎 失散了眷恋

  一刻等待 都蚀骨难眠

  纵天地昏沉 风雨如晦暗

  万千逆途 哽住生死线

  也要破开 宿命的锁链

  轻叩你窗扉 在晨光冷凝间
 

  我知 命运判我 永世孤单

  我懂 俗世将我 弃于尘烟
 

  但我 不降!不灭!不迁!不转!

  燃尽魂魄 焚穿这长夜

  誓要追随你 万百个千年

  踏碎轮回 再与你相见

  一次一次 歃血为约
 

  时光洪流 冲刷着誓言

  孤独刻下 斑驳的容颜

  纵世界崩溃 万物皆湮灭

  执念生根 在绝望深渊

  也要逆着时光 溯流前寻你踪迹

  在时空的碎片
 

  我知 前路荆棘 铺满艰险

  我懂 永恒代价 是血泪煎
 

  但我 不降!不灭!不迁!不转!

  燃尽魂魄 焚穿这长夜

  誓要追随你 万百个千年

  踏碎轮回 再与你相见

  一次一次 歃血为约
 

  晨光微熹 映照决绝

  窗扉轻响 是我不灭的思念

  纵使魂魄 被岁月撕裂

  烙印深处 只刻着你的名讳
 

  不降!不灭!不迁!不转!(不降不灭!)

  燃尽所有 焚穿永劫!

  誓要追随你 万百个千年!

  踏碎轮回 终与你相牵!

  一次一次 歃血为约……

  (王安君,《今古传奇》传统版执行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白天不懂夜的黑》《雪白恋人》《生死故城》,小说集《死黑》。有影视作品《鹰击长空》《竹马情殇》《古怪的阿公》等获奖。)

 


王伟

  作者简介:王伟,笔名仁维、韦金石、欧阳立春、东方永红等,湖北嘉鱼人,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特约作家,“三农”问题学者。常规出版法学随笔《法官的思维与智慧》,著有四卷本《审判学通俗读本》和《审判学概论》。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国运》《中院女院长》《县委书记李金玉》《中国的脊梁》《春花正开》《红袖添香》《上层路线》《浪漫守望》《蜃景》《古渡》《清水堡》《阳春三月》《梦里水乡》等。有大量作品获奖。

编辑:刘娜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