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年度精选

谁是英雄

来源:群众出版社 作者:梁史卓

  ——蓝翎之鹰之八

  维和是一方国际舞台,如果说我们闪耀过,那么这些光芒并不是我们自带的,而是这个舞台赋予每一个登场的人的。如今从舞台上谢幕,我们对那顶蓝盔无限眷恋,对光环并不贪婪,前路漫长,放下过去的人才能行得更远,唯愿一生如此,能与梦为伴,以梦为魂,让短暂的生命,永生在人类共同追求的伟大梦想中。

  逆战而行

  “你们在那里打过仗吗?”

  “没有。”

  “那你们在那里做什么?”

  “时刻准备迎接任何战斗。”

  ……

  一个和平的环境并且恰逢一个和平的年代,让许多沉浸于此的人们对炮火抱有过多的想象甚至是神往,这只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然而就如同真正优秀的战争电影,能让观众看后沉默不语进行反思、反战,而不是恨不得与刀枪不入的主演一同冲锋陷阵将“敌人”粉碎拯救世界一样,利比里亚一年维和时光中的所闻所见所思,让我们的热血有了新的温度,让我们所有人对和平、对战斗、对当代军人的使命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枕戈待旦草木皆兵相对于战场的枪林弹雨并不见得有多么惬意,当你冲向敌人,你至少明白谁是敌人、他在哪里,那么当你并不知道谁会成为敌人、他在哪里,却同时又完全暴露在对方眼皮底下的时候呢?无论多么风轻云淡多么宁静安详,一丁点的闪失就足以将你推上头条,巡逻执勤如是,日常生活如是。临战不是安逸,是战斗的另一种状态。

  不间断的训练,不间断的演习,不间断的高强度戒备,again and again,我们从未因为周围的宁静而遗忘随时可能响起的枪声;从单方研判制订开展相应的训练方案,到中尼(尼日利亚)双方联训联演、促进战时协同配合,再到中尼利三方混合联训,我们始终极力将目光放到最大最远,努力夯实、壮大维护利比里亚和平的基石——利比里亚的和平,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在蒙罗维亚人潮涌动的街头,人们能看到我们;在辽阔的热带草原,人们能看到我们;在荒蛮的原始森林,人们依旧能看到我们。我们将红旗带到利比里亚的任何一个地方,七次千里长巡,数万公里漫长的征程……

  这一年,我们是这样过的。

  加百利大桥上的弹孔历经十余年依然如此清晰,非洲大酒店的废墟守望在蔚蓝浩瀚的大西洋边等待希望的曙光,头顶着篮子沿街兜售商品的孩子渴望校园……谁都无法确知这个国家距离它的崛起究竟还有多远。我们没有去丈量这样无所谓的距离,而是务实地将自己的汗水洒在铺就每一寸通往未来之路的浩大工程之中:31天的警务培训或许短暂,但却史无前例意义非凡;150人的利国受训警队最初衣衫褴褛自由散漫,在防暴队严明军纪的耳濡目染之下,在军事教官的言传身教之后,脱胎换骨一般惊艳亮相,在维护总统大选和平举行等重大任务中立下汗马功劳,众人皆叹今非昔比。这背后是防暴队锲而不舍的斡旋和智慧的交锋,培训利国警察的巨轮才得以在西方主宰的对外培训“极地”实现破冰,帮助利国迈出能力重建的关键一步;与利比里亚港务局签署合作协议,开展港区联合巡逻行动,推动港区治安稳定;走访学校、贫民窟、孤儿院,将中国的友善和情怀带给经受苦难的人们,在他们的世界里打开另一扇明亮的窗,得以眺望自己的未来……

  这一年,我们是这么过的。

  孤悬海外,一无所依,我们同样成为在利华人的期待。为凝聚在利华人,防暴队高举红旗,自主设计建成首个海外党建教育展厅,发出“齐心向党、聚力报国”的倡议,得到驻利使馆党委的高度肯定,23家援利机构、中资企业,近千名华人华侨积极响应,走进防暴队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猎猎红旗在西非高高飘扬;将驻利华人企业所在地纳入武装巡逻范围,强化走访巡逻密度,指导建立联防队并开展安保培训,每月开展送医上门,跨越万里将华夏同根的暖流引渡大洋彼岸……

  这一年,我们是这么过的。

  气候恶劣,基础设施匮乏,后勤保障的阵地同样面临着硬仗,那么,就将“南泥湾精神”融入西非吧!兴建无土栽培蔬菜大棚和绿色生态养殖场,规划完善文体活动场所,打造健康的绿色家园;修建混凝土结构武器库,重新设计搭建岗亭和营区防御工事,架设海康卫视智能监控平台和营区电子围栏,构建防暴队营区铁壁铜墙;与解放军254医院、中国援利医疗队、巴基斯坦二级医院建立合作援助关系,构建一专多能、多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制订卫生防疫应急预案和疫情防控措施,确保奈瑟氏脑膜炎和“埃博拉泛滥”传染性疫情暴发期间全队“零感染”;依托党建联创,积极开展对外联络,建立十个生活补给点,形成覆盖首都蒙罗、辐射利国全境的战地特色后勤保障网络,实现全境全时执勤无阻力;精细拟制回撤方案,反复清点梳理装备底数,测算货箱数量、尺寸,制作货箱、有序装箱,圆满完成对利警用装备捐赠仪式,以“零延误、零违规、零差错”高标准完成闭营回撤任务……

  这一年,我们是这么过的。

  没错,我们就是这么过的,没有炮火硝烟,没有血肉横飞,可这就是我们的战斗。和平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你可以自由地行走在任何一个地方而不必担心突如其来的伤害;它意味着在你孩子生日的时候,你可以在不远的糕点店里挑选一款巧克力蛋糕;它意味着你只要努力,就能看到自己人生的希望……在无法避免战争的时候,我们只能以战止战,但在无须战争的时候,我们更愿意用守卫来避免一切战争,并时刻准备接受任何冒犯生命、冒犯道义的挑战!

  这就是我们的战斗,直面随时可能降临的危机,以不分昼夜地坚守,让那里的民众在夜晚都能拥有美丽的梦,让那里的民众拥有支撑自己的信任和希望的力量,让那里的民众重新走向自己的未来,逆战而行,以希望之光代替枪火,与人们一同缔造久旱之后和平的甘霖。

  那么,逆战而行的我们,是不是英雄?

  向爱而生

  这一段,我希望从自己的故事说起,不去撕开任何人的伤口。

  得知父亲癌症晚期,是在河北集训期间。而今,转眼之间,恍若隔世。

  河北的冬天很冷,从南宁一路走到河北,我一直期待那里会有一场白皑皑的雪,下在出征前的路上,始料未及的是那场雪却以这样的方式模糊了我的整个世界,儿子也恰逢此时,在这个纷乱的冬天降临。集训结束,我回到两千多公里外的老家,小山村的冬天是萧瑟冷清的,推开那扇熟悉的家门,我犹豫着终于喊出了那声“爸”——我很期待听到他的回应,却又更害怕听到的回应软弱无力。许久后,内屋响起轻微的声响,脚步声缓慢,他左手扶着门框,低头走出来,抬头看我的时候,我确实不再认识眼前这个枯瘦如柴的男人了。

  我们聊了许多,无关病情,是些他平时喜欢听我在部队的新鲜见闻。听到集训的精彩时光,他疲惫地露出了一名迟暮老兵的微笑。我必须承认我在某一个短暂的时间里犹豫,究竟要不要就此停下,为了送别我的父亲。他也曾在一次谈话中小心翼翼地跟我说,要么你别去了?我是家中长子,他不明利比里亚的情况,生怕我有去无回,家道就此崩塌。

  我们都知道这些关于前进还是退却的徘徊毫无意义,正如同讨论一名斗士究竟该不该上战场一样,有些事情终究不是能以生死作为衡量的。他不可能发自内心地期望我就此止步,这么多年的养育,他要的是怎样的儿子,他自己明白;我也不可能就此放弃,于国于人民,我有使命;于家于后辈,我有责任;于抱负,我不能一辈子都在做梦;于他,我一直在努力成为他想要的那个儿子。

  “爸,我走了。”背起行囊离家那天,恍如20多年前每个上学的早晨一般。

  “去吧。”他气若游丝。

  到达任务区后一个月,我失去了他,永远地……

  我在大西洋畔将尚未完稿的一篇文章烧作灰烬,希望天堂的父亲此时能看到——自小他就喜欢对我的文章评头品足。然后给他点烟倒酒,就那样陪他坐了一宿,乞求他的理解和原谅。

  对不起,我必须走,爸。

  在利比里亚的一年里,有36名队员遭受了亲人去世、父母患病等变故,如果说我们为了自己的追求和使命而毅然踏上万里征程,那么身后只求一家团圆平安度日的家人,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什么义务为此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呢?在这一切的牺牲当中,他们是无辜的。他们深切地爱着我们,无条件地爱着我们,为我们担负起我们所“逃脱”的那些责任和痛苦,独自品尝着遗憾和等待……

  当回国的飞机在南宁降落,我在舷梯上看着停机坪人潮涌动、翘首看着我们,在他们的眼里满满写着“英雄”两个字,我握着鲜花羞愧难当。

  我们究竟是不是英雄?

  不,我不是。

  我只是那个有幸被冠以英雄之名的人,身后用爱支撑起这一切的人,他们才是缔造英雄的英雄!

  以梦为魂

  未来属于有梦想的人,我始终这么认为。

  梦想、使命、信仰,究竟是什么东西?以我理解,追求这些的人,是有意识将自己与一般生物区分开来,脱离低级生存层面,让自己成为更完整的人。

  那么,这些被许多人定义为“伟光正”的词语,究竟有什么耻于谈及、不敢奢望?

  回国之后,我之前的一个同学在微信里回复我:应该能立个什么功了。我说:无须论功。他继续回复:不要跟我谈使命。看到回复的第二秒,他躺在了我的黑名单里。

  实质上他可能并没有冒犯我,但他冒犯了我心中最圣洁的那块领地,我将坚决捍卫使命之尊严。此事琐碎,却依然让我困惑难当,为何在太平盛世的当下,在尚有多余的喘息能去追求精神境界的时候,有人却选择了在物欲当中随波逐流?追求更好的,这难道不是人类本能的一部分吗?

  追究拷问这个问题许多年,甚至让我背上了诸如“愤青”之类的许多“头衔”,如今我万幸获得机会以自己的经历为证,去佐证自己所说的一切的时候,我终于发现这是一个不需要任何声音去回应作答的问题。考究这个问题的结果,受益的从来不是那些执迷不悟的客体,而是思考者本身,他在以思考和实践证明这个论题的过程中,事实上已经逐步找到了自己梦想的正确打开方式。当防暴队被授予利比里亚“国家杰出贡献奖”、“国家荣誉奖”的时候,当140枚联合国勋章挂在140副炽热的胸膛之前,我更加肯定这一点,梦想不仅属于勇敢坚毅的人,更属于实干的人。

  与梦为伍,最让人幸福的除去它被实现时的满足,还有在追逐它的时候,每时每刻充满内心的希冀和热情。

  在为LNP培训的某一天,训练间隙我曾与一位当地警察交谈。他很热情,在接受了我们的课程之后表示很受益,当然,对于防暴队教官的素养表示amazing,他说非常感谢你们来到我们的国家。我说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心愿。

  他迟疑了一小会儿,转成疑问的口吻小心翼翼地问我:But why are you here?

  是啊,从他们的角度难以理解,我们为什么来这里?

  我筹措了一会儿言辞,说:在中国,当我们遭受苦难流离失所的时候,我们除了努力修建自己的家园之外,同时也对自己说“如果整个国家都这么美就好了”,于是我们团结起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当我们埋头逐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的时候,我们会抬起头看看世界对自己说“如果整个世界都这么美就好了”。So,we are here,for human′s future。

  他笑了,我想他听懂了大概意思,举起手与我碰拳。事实上当时我还是很窘迫的,因为我想告诉他一个新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很cool的中国概念,无奈我的英文不够cool。

  一滴水的命运是等待干涸,但当它将自己投入到大海之中,就能掀起滔天巨浪,个体如是,个体的梦想亦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的大担当、大梦想,维和让我们更近距离地观看这幅蓝图,切身体会在描绘人类未来时内心的激动和喜悦,那些褪去荒芜重见天日的屋舍高楼,那些扫去阴霾重新焕发生机的脸庞,那些在废墟之中苏醒、重新振奋的臂膀,都是这个逐渐实现的大梦想的一部分,是它让我们成了“大千世界里的那片白色羽毛”……

  后记

  最后一次记录蒙罗维亚时间:2018年2月28日14时30分。

  难以忘怀在《中国边防警察》维和专栏逗留的这段时光,感谢杂志的错爱,也感谢于雷主任“穷追不舍”的培养与关怀,更感谢那么多的读者聆听我们的故事。

  可事实上,如今回顾每一篇文章,我总觉得如同自己蹩脚的厨艺一般,依然缺少一些能让自己满意的东西,这是我感到遗憾的,我没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因此有时候也想,或许一开始换做其他人来负责讲述这一年的故事,会比我更对得起大家的期待。

  着笔《蓝翎之鹰》最后一章,是在回国几日之后,在此之前一直忙碌着电视台纪录片的拍摄和微电影国内片段的充实。着笔此后记,已是山村夜里的11时,四周静谧,越发让人想念蒙罗维亚的时光,此时那里应该艳阳高照吧?

  28日踏上舷梯,彻底结束在利比里亚的最后一步,那一刻的空间维度仿佛被打乱一般,停止,或者倒退。最后一次穿行在蒙罗的大街上,透过车窗望向仿佛与一年前一模一样的街道,竟觉得亲切而难舍,如故灰色的路面,巨大的广告铁架,凌乱的建筑,匆忙的人群,习惯真是个矛盾的东西,一旦沾染上它,就沾染上莫名的精神依赖。

  一年到底有多久?那一刻我对准确估量时间彻底失去了信心。

  当初叩打我车窗的小姑娘,此时终于走进了校园,还是依然在街头徘徊?格林威尔留守维和营区的警察,他是否还在空无一人的板房间来回查看,他知不知道这一次我们真的不再回来?采沙场的老乡,我们走后,请你一定要多保重身体……

  哈!我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梦,可又无法确定自己醒来之后,是希望出现在我的祖国,还是在一万三千公里外我们曾战斗过的地方。

  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必须往前走。

  或许现在的我,依然还在那个梦里。

  再见,利比里亚;你好,我的祖国!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