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散文诗歌卷——我的警察兄弟(二十六)
留一盏灯温暖他人
雨后的傍晚,潮湿、闷热。
向大门站岗的战友回礼后,我走出广州市公安局大门,随着步履匆匆的人潮在地铁站穿行,被拥挤的人群推拥着挤进地铁车厢。列车缓缓启动,我习惯地环视周围,有穿着校服拿着书本或试卷在默读的,有疲倦地倚着车厢闭目养神的,有旁若无人与身边的同伴言谈说笑的,更多的是低头刷屏的、玩儿游戏的。我把目光投向车门与车窗之间的电视。
屏幕上刚切换一则广告:夜色深深,窗户里一盏盏明亮的灯光相继熄灭了,街道上一片漆黑。一辆垃圾车停放在路边,劳累了一天的一对环卫工人老两口在旁边坐下,老伯掏出了带来的馒头,黑暗中却不小心把装着菜的瓶子打碎了。他们背后的楼上,一位温柔贤淑的女主人哄女儿睡着后,打开阳台灯来到阳台上收衣服,灯光正好照亮了老两口歇息的地方。老伯大口地吃着馒头,老太太怜爱地说:“先慢慢吃,我还带了点儿菜呢。知道你喜欢吃辣椒,我就放了点儿辣椒。”老伯夹了一箸咸菜就着馒头吃得津津有味,幸福洋溢。这时,楼上的男主人回来了,发现阳台上的灯还亮着,边问妻子边走过去要关灯。妻子轻轻地将丈夫拉到阳台,指了指那对老人,镜头拉远,定格在阳台的灯光和这对依偎着的老人身上……一行文字徐徐展开:善行无迹,留一盏灯温暖他人。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行无迹”系列的一个公益广告。
我想起了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的一个相似的广告:一个老大爷为深夜穿过狭窄胡同晚归的小姑娘亮着一盏灯,照亮小姑娘回家的路。灯光昏黄,却足以照亮那段黑暗的路途;灯光蒙蒙,却是那样温暖身心。小时候,家里用的就是这样的电灯泡,瓦数小,灯光昏黄,却温暖、温馨。那时候,停电是常事,手电筒、蜡烛、煤油灯就成了我们的眼睛。烛光里、煤油灯下,我手不释卷地沉浸在连环画里;一支手电筒、一根蜡烛、一块洁净的玻璃和一本连环画,我们模拟着播放电影;躺在床上看着跳动的烛光听母亲讲故事和传说;用雪花膏盒子或万金油盒子盛装融化的烛泪或蜡丸,中间放一截小绵绳或小绵团做灯芯,自制的小蜡灯曾带给我们多少的快乐!一灯如豆,却充满了温暖和温情。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类历史。钻燧取火与简单石器的使用,使人类逐渐摆脱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向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迈出第一步。岁月悠悠,从火把到粗糙的石灯再到青铜灯,从陶瓷灯到蜡烛到煤油灯到煤气灯再到电灯,灯具的变迁,是人类文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缩影。
有人说:灯,是人间的第二个月亮。灯带来光明,驱散黑暗,给人温暖;灯是希望,给人力量;灯是美好,给人憧憬;灯是方向,指引迷途。在火柴的光芒中,小女孩在奶奶的怀抱中快乐地“飞翔”;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高举着燃烧的图书为部队照亮前进方向的郝副营长,长眠在茂密的沙柳丛里;一盏小桔灯点亮一颗迷茫的心;每天晚上,勒安德尔在彼岸火把的指引下,游过达达尼亚海峡,游向心爱的赫洛……
也有人说:灯,是世俗的眼睛。这眼睛映像着城市的流光溢彩、繁华喧闹。灯红酒绿、五光十色、富丽堂皇、纸醉金迷,灯光,照着社会以金钱为尊的功利和浮躁,有多少的灵魂在灯红酒绿衣香鬓影中沉醉和迷失。再美的七彩霓虹、再美轮美奂的灯光却照不到那些真正需要灯光的地方:漆黑的涵洞,黑洞洞的矿道,以及深山里和贫瘠土地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再辉煌再璀璨的灯饰,粉饰不了触目惊心的腐化——令人发指的食品安全和日渐消失的河流,以及日益恶劣的气候环境;也粉饰不了越来越荒芜的精神,越来越多的拍案惊奇和那些隐秘的人心里的幽暗和丑陋。灯灭了,可以再点亮,但心灵的灯灭了,又由谁来点亮?
还有人说:灯,是一朵心花,散发着玫瑰的芬芳。有这样一个故事:禅师见盲人晚上一手拄着导盲杖一手提着灯笼踯躅而行,心中不解,就问:“你又看不见,打啥灯笼?”盲人说:“夜里行走,人们都看不到路。有了灯笼,虽然我看不见,但别人能看到路。”禅师喜:“原来你是为了众人点灯。”盲人说:“其实我也是为自己点灯,因为点了灯,在黑夜里别人才看得见我,不会撞到我。”禅师顿悟: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啊!
走出地铁,已是万家灯火。一辆红蓝灯光交替闪烁的巡逻警车从我身边驰过。白天黑夜,红蓝交映的灯光不仅给魑魅魍魉以震慑,给困难求助者以希望和依靠,给夜归人以安慰和温暖,更是我们的一份承诺和守护,无论何时,无论风霜雨雪,我们在这里,我们守护着这一方安宁和谐。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坚守,只为万家灯火的祥和。每一张慈祥的笑脸,每一次充满爱心的帮助都散发着一种人性的光芒,点亮心灯,每个人都能发出赶走黑暗的光辉。“吾日三省吾身”,清净内心的尘垢,用善良、信任和爱心,用真善美点亮心灯,让社会处处盛开真善美之花。但愿,黑夜里,不灭的灯盏如迢迢银河上的星光一样,闪烁不停,恒久照耀。
善行无迹,留一盏灯温暖他人,用爱照亮世界。
(原载《南方法制报》2016年6月15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