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年度精选

2011年度纪实文学卷——追捕始于新婚之夜(十一)

来源:群众出版社 作者:仇恒泉

 目录

追捕始于新婚之夜 / 李迪

燃烧之后的爱情 / 郭群

善与恶的较量十九年 / 李动

中俄国际列车大劫案全揭秘

——公安部“清网行动”系列报道之一 / 安轩

嘉宾与逃犯

——追捕走进电视相亲节目的凶手 / 张楚

忠诚挚爱青春如歌

——追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消防支队武川县消防中队攻坚班班长张旭 / 康立文

跨越太平洋的追捕

——中美警方联合摧毁全球最大中文色情网站纪实 / 闻朔

守护你,到你静静离去 / 沈雪

石玉之恋 / 一合

平民警官马长林 / 郑天枝

汪雪艳——废墟之上的中国形象 / 仇恒泉

 

汪雪艳——废墟之上的中国形象 

“大地的一次颤抖,遥远的岛国坍塌成一片废墟,出生入死,异国救援,有一双安徽儿女。多少个震后的日子,他们折叠起对家乡的思念,以同胞之情,在动荡贫困的土地培植橄榄与希望,以维和警察的中国品质,把大爱谱写成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2011年1月10日,在“2010安徽年度心动人物”颁奖会上,首先出现了这段动人心扉的颁奖词。这对“安徽儿女”的名字叫汪雪艳、黄礼杰。

汪雪艳,女,汉族,安徽省六安市人,1988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安徽省淮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秘书科副科长,刑警支队反扒大队教导员。2006年3月,汪雪艳同志通过公安部组织的维和警察选拔考试,7月通过联合国维和行动部来华甄选,获得联合国维和警察资格证书,2009年9月25日赴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她先后荣获联合国国际和平勋章、公安部和平勋章、2010年度全国五一巾帼奖章;被评为“2009首届淮南市十大女杰”“2009年度全国十大非凡女性”“2010年度安徽省十大新闻人物”“2010安徽省十大心动人物”的称号。

这个外表柔弱的女子,在海地发生地震之时,她冒着生命危险,徒手从倒塌的残垣中救出5名当地群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纽约时报》、加拿大《环球邮报》等世界强势媒体都采访报道过她。央视《新闻联播》等十六个栏目以《汪雪艳:双手救出五条生命》等为题,重点报道过她的事迹。面对媒体的镜头和话筒,她说:“我不是弱女子,我是维和警察,在危难时去帮助人、去救护人,这是我们最基本的职责。”

众媒体集体给予的评价是:(汪雪艳所在的)这支148人组成的中国维和警察,即使在随后汇聚而来的国际救援大行动中,所彰显出来的“中国力量”也格外耀眼夺目。

 

漫漫维和路

在全球化的今天,汪雪艳知道,要当好一名新时期的警察,必须有更开阔的视野。当初,即使在反扒大队的工作很紧张,她也会利用不多的休息时间看资料学习。美国全英文版一百多集的电视连续剧《犯罪现场调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看完的。汪雪艳认为,这不仅让自己学习了英语,更吸取了丰富的刑事科学知识,拓展了侦破思路。

她还报考了安徽大学英语专业自考。没有对话环境,汪雪艳一有时间就跟着英语频道节目练口语。她买来复读机,每晚练习一小时。汪雪艳家里,最常见到的一个场景是儿子在房间里写作业,她在客厅里读英语。而不少人怀疑她是三分钟热度,以为她迟早会放弃。每当这时,汪雪艳总是笑而不语,不予辩驳。几年下来,她用坏了六部复读机,四个MP3,最终顺利通过了英语自学考试,拿到了英语专业本科文凭。一个偶然的机会,汪雪艳看了有关维和警察的报道,他们无私而高尚的责任意识,让她久久不能平静。

“我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吗?”一颗梦想的种子就这样埋在了她的心间。从此,她开始利用一切时间苦练射击等专业技能。

2003年,公安部面向全国范围招考维和警察,那时,汪雪艳正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进修,面对突然到来的机会,她犹豫了。

一年后,汪雪艳的一位警校同学在追捕逃犯时英勇牺牲。追悼会上,她看到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也正如此,她终于下定决心实现梦想,做一名维和警察。

2006年年初,公安部再次在全国招考维和警察。汪雪艳毫不犹豫地参加了选拔考试,在全国640名符合条件的人选中,她是安徽省唯一通过初试的民警。

7月初,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官员开始主持甄选考试。考核内容包括:英语阅读、听力、写作、口语;汽车驾驶的基本操作;射击的枪械拆装、五米速射、七米慢射等多项。

等待考官宣布通过名单的过程很难熬,虽然只有短短两个小时。当名单快宣读完时,汪雪艳依然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她的心一点一点地往下沉。没想到,最后一个名字就是她!

就这样,汪雪艳拿到了联合国维和警察资格证书,成了安徽省第一个女性维和警察。

此后,汪雪艳来到河北廊坊接受业务培训。只有联合国向中国外交部提出维和民事警察派出请求时,她才有机会出国执行任务。

2009年2月,已经四十一岁的汪雪艳又一次面临淘汰式甄选。比赛在零下十摄氏度的大雪中进行,汪雪艳只穿着一件单薄的毛衣和春秋季节的警服,冒着严寒参加驾驶和射击考试,最终,在五十一人中只有三十二人通过了甄选,之后,又有7人在联合国高级考官的电话面试中被淘汰。一次又一次地艰难突围,汪雪艳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一次次被考验着。

此时,公安部改变了外派政策,开始以省为单位外派维和警察,汪雪艳是全国招考的,一直没有外派。但在漫漫三年等待中,她从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她给部领导写了信,表达了自己对维和的执著追求。信的结尾,她这样写道:不抛弃,不放弃,你们不抛弃我的一片报国之心,我也绝不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这封信使部领导记住了“汪雪艳”这个名字。组建海地警队时,第一个就想到了她。

 

为幸存者打开生命的通道

2009年,她刚到海地任务区,由于面试时的出色表现,她被分到警察总部行动部观察分析中心工作。这是行动总警监的执行办公室,直接隶属行动警察总监指挥。汪雪艳第一次参加维和就在这样的核心部门工作,既感到骄傲,又感到压力。开始时,可谓困难重重,学业务,适应语言,熟悉环境,融合文化,开展工作几乎同时并行。每天,回到驻地还要阅读各种报告到深夜。仅仅工作一个半月,汪雪艳就以突出的工作业绩被提升为所在部门的副主管。她在工作中所展现的中国警察良好的素质、高度的专业性,得到了总警监和同事的好评。同时,作为海地维和警队党组织唯一的女支委,她还担负着中国警队汇报和宣传工作,要向国内写大量的报告和汇报。

不到一个月,她就瘦了十几斤。

就在汪雪艳刚刚适应任务区生活,准备递交竞聘部门主管时,海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4时52分,海地突然发生了二百年来最强的里氏73级大地震。一瞬间,三十一万人失去了生命,中国代表团八名成员牺牲在联海团总部大楼。地震时,汪雪艳与加拿大籍的马丁警官正在距离总部二百多米外的路上开车。

地震刚停,汪雪艳与马丁驱车来到相对安全空旷的八号停车场,这时,一名当地青年焦急地跑到他们面前,请求救人。他们立即赶了过去。眼前是一幢三层的楼房,基本已成废墟。汪雪艳看见一楼门口有一个脚部受伤的老人在往外爬,她立即跟马丁将老人拖放在门板上抬到安全区域。

这时,一楼传来了微弱的呼救声。而伴随不断的余震,进入室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何况汪雪艳的身上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她冲进了一楼,迅速观察地形,发现伤者躺在地上,腹部鲜血直流。她又很快跑出室外,拿了一把椅子,和马丁再次冲进去,将伤者扶到了椅子上抬出来,转移到空旷地带。

此时,可能是听见了外面的声音,二楼夹缝中又传出了微弱的此起彼伏的求救声。汪雪艳未作任何犹豫,和马丁拖了一个梯子就爬上了二楼。余震让他们不时能感觉到摇晃。经过了近两个小时,清理瓦砾和障碍,他们又从二楼的夹缝中,成功地救出了三名伤员。

事后,许多人问过汪雪艳:是什么让你那么勇敢?

“那些呼救声不容拒绝!”她的声音坚定而温暖。

在这五名被救人员中,有海地当地居民,有其他国籍的联合国工作人员。

 

险象环生中不忘维和使命

由于联海团在地震中遭受重创,所有的最高行政长官都在地震中失去了生命,联海团的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但此时正是各国警察在大灾面前的专业性和基本素质大比拼的时候,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得汪雪艳地震第三天在没有人安排工作的情况下,主动来到了护送各国救援队的行动车队工作。

每天从早晨6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此时的海地,余震随时发生,险情不断,三十一万人丧生,近百万人无家可归,街面上到处是尸体。地震使得这个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雪上加霜,人民生活几近绝望境地。汪雪艳一边护送着救援队进行废墟搜救,一边还要开车时时刻刻注意着路边的危房。当时的海地有六千名越狱逃犯,汪雪艳还要警戒人群中会不会有持枪射击的人。那时候,大部分时间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在野外工作一晒就是十几个小时,而且,还要提防不断发生的瘟疫,体力心力极度透支,免疫力下降,使她一直耳鸣、头晕、恶心,血压低到了58/80,随时都有感染致命疾病“登革热”的危险。对牺牲战友的怀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时时刻在心头,使她深受煎熬。可就在此时,她更加明白自己是中国警察代表。当时的海地成了世界的焦点,到处都是各国的救援力量,而她是整个车队中唯一女性,每当她从警车上下来进行指挥疏导时,各国媒体都竞相拍摄这个娇小的中国女警,各国救援人员和维和部队人员也跟她招手致意。

那时,地震孤儿比比皆是,汪雪艳在开展联合国维和工作的同时,每日从警队战友及防暴队战友那里,搜集大量食品和饮用水,在上下班路上,将食品和水分发给路边的妇女、儿童。她还经常去超市自掏腰包,买了大量食品分发给难民。战友们都知道她这个习惯,主动省下食物,托她带给灾民。

因为海地血库告急,联海团号召维和人员献血。汪雪艳知道后,一大早就来到了联海团诊所,要求献血。诊所的医务人员看到她又瘦又小,不忍心抽她的血。她用“我的体重”达标的理由说服了医生。在场的男警察和维和士兵都被这个中国女警察深深感动了,纷纷给她送水和食品。维和部队的司令还专门看望她,向她表示敬意。

在地震搜救告一段落后,她调到了行动部行动中心工作。这是震后最直接的行动部门,负责护卫世界各国首脑要人、国际组织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不仅时刻暴露在越狱逃犯和非法武装分子枪口之下,每天只能吃两顿饭,而且住在搭建帐蓬里,雨季来临,还有蚊子叮咬。帐篷内满地是水,物品浸在其中,床单和被褥全部是潮湿的。

在四月底中国防暴队撤防以后,工作生活就更加艰难了。地震以后大部分房屋都倒塌了,租房困难,她跟一个巴基斯坦女警租住在民房里。从这到总部上班需要翻一座山。每当大雨来临,她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崎岖的山路上开车上下班。房屋经常断水断电,几天洗不上澡,老鼠、蜥蜴、巨型蜘蛛爬满了房子,每晚听着枪声入睡。由于长期劳累,加之营养不良,她的免疫力迅速下降,扁桃腺不断发炎,稍有不慎就发烧。由于经常断电、断网络,跟家人的联系也时断时续。而她也牵挂着正面临中考的儿子和上了年纪的母亲。整天担惊受怕,儿子的成绩也下降了很多,汪雪艳知道后,心里十分难过。

即使这样,汪雪艳也没有忘记做慈善事业。

联海团工作异常繁忙,她的工作是一星期工作七天,没有节假日,每工作五天休假半天,两次休假间要间隔二十一天,期间也不能开车。这些种种限制使汪雪艳没有一点儿业余时间,加上语言不通,更重要的是在海地做慈善不能给大笔现金,会给受助方带来杀身之祸,必须分期分批以实物方式救助。在这种情况下,她主动与部门主管沟通,表达了中国人对海地人民进行慈善救助的美好意愿,得到了部门主管支持,可以在上班时间联系慈善事宜。

同时,她积极与加拿大警队联系,利用加拿大警队人员精通当地语言,人熟地熟的长处,共同探访多个孤儿院,了解孤儿院紧急所需,列出单目,制订各项救助计划,最终将国内救助基金落实到各孤儿院,解决了孤儿院的住房重建,以及一段时间的食品供应。这一切使得海地人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爱心和善心。

在任务结束前一个半月,联海团总部找汪雪艳谈话,想留下她做警察总部驻联海团妇女儿童保护组织的联络官。可是,此时公安部为了安全,要求女警按时回国,汪雪艳服从组织安排,婉拒了联海团的邀请。此后,警察总部是这样评价她的:汪雪艳在工作中有着出色的表现,展示了她杰出的工作能力,为行动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展示了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完全胜任她分配的工作,具有作为一个警察的专业性。她的优秀表现不仅在于她专业性的工作,也在于她的个人品质。强烈推荐她再次参加维和任务。

回国后,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省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徐立全以及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市长曹勇等省市领导,亲切地接见了她。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在接见汪雪艳时,用了“三个不容易”赞扬了汪雪艳的良好个人素质:一是通过公安部的严格选拔,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维和警察,很不容易;二是地震给人们以沉重的精神打击,逢此大难能如此镇定,很不容易;三是地震之后,能继续留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帮助海地人民重建家园,更不容易。

 

(原载于《现代世界警察》2011年第3期)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