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纪实

110在行动(十四)

来源:网投 作者:董新建

19章见证,一位“老110”的回忆

程善刚,男,1958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安徽省绩溪县人。1976年12月应征入伍,从事报务工作。1979年2月17日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电台台长、通信连副连长。1988年9月转业到镇江市公安局巡警大队工作,1989年5月调入镇江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工作至今,2010年兼任市公安局警校教官。多次受到省、市公安局的嘉奖,2001年荣立二等功,2005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110接处警先进个人”称号。

 

程善刚,我第一次在镇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见到了他——中等身材,岁月的印记攀爬上曾经年轻的脸庞,言谈举止中透出军警的正直与坚毅。大家都亲热的叫他“老程”,不仅因为是年龄,更重要的是资格比较老。老程是镇江市公安局110元老级的人物,从110成立,一直到现在,他一直在坚守。

从血与火的战场上撤下来,撤到一部电话边,一辈子都守着一部电话,不后悔吗?这是我采访他的第一个问题。

开始有人劝我到基层派出所去,那里实惠些,办事方便些。在110天天与群众打交道,只听到声音,又见不到人。我在部队是从事报务工作的,110组建,来干这项工作,也算是专业对口,是工作需要吧。一干30年,我就没有转过岗。我不后悔,比起前线牺牲的战友,我是幸运的。真的,我知足了。老程说的是一句大实话,说的是心里话,朴实无华,没有空话套话。

采访开始前,为了最后文字呈现的需要,我设计了很多问题,甚至为这些问题设计了“应该”获得的答案。然而,我没能得到一句“高大上”的言语。

老程说,你写这本书,是对公安110经历30年的一个总结,其实,也是对我人生30年的一个总结。千万不要宣传我噢,事情都是大家做的,我只是110成立30年的一个见证人。

我只是公安110历史的见证人!老程再三强调。

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他开始回忆,将回忆的点点滴滴,用微信一段段地发给我,不知不觉中就写了40多段,16000余字。我不明白、不清楚的事情,随时向他请教,他不厌其烦,有问必答。有些事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对于他来说,信手拈来——因为他为之奋斗了30年,太熟悉!

绕城而过的长江,缓缓流淌,粼粼波光。从春夏到秋冬,从黑发到白发,他的人生岁月,就像长江水,默默地向前流着,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专访,像一根无形的线,牵扯开了他30年回忆的闸门,往事如潮水般袭来,绵绵不绝……

1988年9月,我转业到镇江市公安局,培训后我被分到刚组建的巡警大队,参加市区的武装巡逻以及其他的工作任务。1989年5月16日,镇江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指挥调度室成立,我调入110即指挥中心工作。成立时一共有12名民警,我是其中之一。当时使用的是镇江有线电厂制作的“110盗警调度台”,实际上是有线电话切换机,另配备有无线电台,当时的市局领导、分局领导、派出所领导每人配备一部手持电台,另配了一台数字发射台,传输数字信息,那时配有数字BB机的人都有一个小本子即密码本。主要任务:一是接110报警电话,当时的电话数量少,一天的接警量屈指可数;二是接内部的上级指示、通报、布控和基层各单位汇报的警情、请示、报告等;三是根据接到的情况结合自己的职责处置,该汇报的汇报,该请示的请示,再下达处理,处置记录都是用笔记录在纸上。

110成立初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两个大的事件的处置:第一件,就遇上1989年的“风波”,高校学生上街游行,镇江高校学生也出来不少,局里领导和市相关领导坐镇在我们这里,主要任务是引导、疏导,保持良好的秩序,避免发生骚乱。第二件,就是1990年,镇江某监狱有一重刑犯在维修大巴车后,傍晚时分攀附在车底盘逃离了监狱,约过半小时被发现了,立即报了110。我们接报后立即报告局领导,进行了全市大布控。那时交通并不便利,我们对车站、码头、卡口和各交通要道进行布控,最后在次日查控到了。这两次的实践体现了110的价值所在,也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肯定。

记得在1990年一天凌晨4点钟左右,我接到丹阳110报告,他们辖区发生杀人案件,我报告值班的局领导和分管局长及本部门领导,及时指令市局刑警大队。后来,有人向市局的领导报告说,镇江市局110接报后耽误了一个多小时才下达指令。局领导要求进行倒查,经过调查发现我一接报立即处理而且还很到位,是报告人计错时间造成的。之后我受到了领导的表扬,还受到了嘉奖。我深深地体会到110接警就是命令,刻不容缓!30年从事110接处警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