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警苑新作

高原上的国槐

来源:网 投 作者:谷 雨

宏祥兄从延安接上我往延川县赶。汽车在山套里辗转穿行,弯过一道山梁,进入一道山沟,跨过一座大桥,沟沟坎坎,峰回路转,一百公里飞驰而过。

漫山遍野的树木,杂草,植被葱郁,没有我想象中陕北荒原旷野的模样。偶尔,山脊裸露的地方,我才感受到一点黄土高原的凄凉,这一点感受也和电视剧里所看到的不一样。宏祥兄说这是近年来“退耕还林”带来的新面貌。

坐在车上,我细心地听着宏祥兄给我讲他和画家杨耀先生的故事,这位陕北汉子粗犷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细腻善良的心,他是杨耀老的义子,他喊杨耀先生“爸”,喊咏雪“妹”没有一点的隔阂,能听得出来,他们父子情深,犹如亲生,感人至深。

路过路遥故居、文安驿古镇,我把视线投得很远,静默一会。暗想杨耀小的时候,没有汽车,没有摩托车,没有自行车,杨耀的父亲在外闹革命,家里也无人照顾,估计穷得叮当响,也不会有骡马,不会有毛驴,出门只能步行,那种翻山越岭的艰辛,那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无奈,为了生计他要做多少无奈的挣扎啊!当然,这种艰苦卓绝的环境,能造就人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杨耀在求学求艺的道路上,充分体现出这种倔強的精神。

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到画家杨耀先生的故居。

故居在山坡之上,故居外有一很大的广场,视野十分开阔,我兴奋地拍照录像,脑海里总模糊地把小时候的杨耀拉进这个环境。杨耀故居虽然已经破败,但是到处绿意葱葱,充满勃勃生机。它三面环山,一面河流。也是“前有照,后有靠,左右青山环绕。”像极了毛主席湘潭的故居,站在门口远眺,视野更加开阔,白云飘飘,青山蔚蔚。从故居出来,向下走几步,一个诺大的空场,再往前走几步是一条河,宏祥兄说水流长年不断,他称河为川,并给我解释一些我不常听到的名词:峁,塬,川,梁,沟,壑,帽,崾岘。加上蜿蜒上山的羊肠小道,窑洞,都是我不常见见到的地貌。我到河里洗一下手,水不像延河水那么浑,也不像黄河水那么黄,还是清的。

故居门口有一棵老槐树,一搂还要粗些,枝繁叶茂,十分显眼。槐树上有一个牌子,写着“树种:国槐,年代:清代,主人:杨宣武”。杨宣武同志是杨耀先生的父亲,曾任山东省副省长,上海政协副主席,据说这棵树是作为祖产分家分给的杨宣武,那时能作为祖产分配,应该不是一棵小树了,当地有言“家种国槐出宰相”,这个小院走出好几位国家干部,当然也有好几位烈士。

毛主席曾经在这住过,住的是杨耀故居上面一个窑洞,是他本家长辈杨增华家窑洞。有资料说:1936年5月4日,毛泽东从古里村来到杨家圪台村,在杨增华家一住就是六天。5月5日,毛泽东、朱德在杨家圪台村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5月8日至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在杨家圪台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秦邦宪、彭德怀等政治局委员及张浩、邓发、红一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红十五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等到红军高级将领参加了会议。

据说林彪当时住的是杨耀生活过的这个窑洞。不知道当时杨耀的父亲杨宣武是在前线作战还是随从在杨家圪台,毛主席等领导人工作之余,或许站在这棵老槐树下展望中国的前景。我来到这个小院上面毛主席曾经住过的窑洞,窑洞锁着门,院里荒草一人高,密不透风,门口树立着石碑,写着“ 杨家圪台毛泽东旧居”,大门已经坍塌,只有两个石狮子依然蹲守在大门口。

如今老一辈革命者都已逝去,老槐树却是毛主席等先辈转战陕北的见证,我在树下盘桓,与老槐树交谈,无尽的沧桑,如不息的川流,从古到今,从今天到未来,一直延续。杨耀先生直到临终依然念念不忘的是这棵老槐树,这是他的家,魂牵梦绕的家。杨耀先生也不止一次画家乡的槐树,杨树,画乌雀。我有幸收藏一幅《雀巢撩人图》,杨耀先生题曰“吾生黄土莽塬,亘古荒原,山静人疏,白杨杂树,鸟巢多焉。喳喳群雀撩人情动,此予童年常观者也,稚年永在之不可,意牵牵兮常怀,故以写之。”,每次读来,都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一。宏祥兄赠我一幅版画,且也是槐树,杨树,鸟巢,归鸟,大巧若拙,浑厚质朴,粗犷而温情,宏祥兄是版画家,他的版画吸收陕北剪纸艺术,借鉴杨耀山水画的构图技法,别具一格。

在老家,尤其是泰山上的古树名木也都有一个牌牌,柏树有汉柏,槐树有唐槐。但愿杨耀故居这棵老槐树也茁壮成长,千年不朽。

 

头像.jpg 

 

作者简介:万志远,笔名谷雨,山东省新泰市公安局民警,泰安作协会员,中国公安文联会员。著有散文集《拙书堂闲话》《谷雨之痕》。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张国庆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