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品如人品 ——漫谈梁振伟长篇小说《世邻》
在今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我有幸抢读了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梁振伟长篇小说《世邻》。觉得这真应了诗圣杜甫那句诗:“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振伟兄今年已入耄耋之年,居然20年磨一剑,出版了如此立意高远、健笔纵横、文词优美、故事感人的抗战三部曲,实在难能可贵,令人可钦可佩。从此,在我的书架和阅历中又添了一部难得的长篇巨著。
我熟知敬佩振伟兄的人品。它让我想起一位评论家的话:”是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书,有怎样的人品就出怎样的作品。”梁兄的人品正如其子梁国柱在书《跋》中所言:对党热爱、对国深爱、对家厚爱、对文钟爱、对医挚爱。《世邻》这部用心血打磨的巨著,无处不充溢着和诠释了他这“五爱”的高尚人品。这“五爱”对一般人来说,似乎有点高不可及,而振伟兄却切切实实地做到了。
梁兄1943年出生于广西梧州市,两岁时,其父因感染了日军在梧投下的细菌弹的病毒而殁。在他心中,从小便种下了对万恶的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对党对国家的深情厚爱。他1961年刚满18岁, 高中还未毕业,便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参军,保家卫国,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1965年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梁兄把对党、对祖国、对军队、对家族的深爱真情,化作苦练军事技术和杀敌本领。他还以笔作刀枪,在训练之余积极主动地搜集素材,写成稿件,宣传军中的好人好事,磨练自己的“笔头子”,成了军中的“名秀才”,以至在他提干后,很快就相继调任团部和江西省军区政治部的新闻干事。他调任省军区工作时,正处在特殊历史时期,被派驻江西日报军事组,负责江西驻军、民兵、生产建设兵团的新闻采写和编辑工作。于是,我们有缘成了忘年交。我和他共事多年。他既是我的老首长,也是相濡以沫的良师益友。那时,我才二十出头,初出茅庐,是单身汉,星期天常到他那里蹭饭吃。席间,他纵谈文学,让我受益匪浅。他对我情同手脚,言传身教,做了我的入党介绍人,并亲笔给我改写了入党申请书。和他每次相处都受教良多,且有巴山夜雨、西窗剪烛之愉。因此,我要为他的人品再添一爱——对战友真爱。
谈到梁兄的人品,不得不说他的“博爱”胸怀,即梁兄不仅对文学钟爱,还博学多才,深谙中医。他熟读医书,拜老中医为师,悬壶济世,为十里八乡的乡亲和“世邻”治病不下万例,且分文不取,深受众人尊崇和喜爱。这也为他创作涉医小说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素材。我数了数,梁兄仅在小说中开列的中药良方就有三十多张。这没有中医的功底是无从下笔的。梁兄还是位孝子,对年青丧夫的母亲孝敬有加。冬日,他睡暖了被窝才请母亲安寝;夏日,用手电筒照遍蚊帐四周,打光蚊虫才请母亲睡觉。母亲老了,常有病痛,他亲自号脉买药,为她推拿按摩,直到康复。梁兄在广西梧州市孝敬母亲、帮衬邻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敬的。如今,子承父业,梁兄的爱子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中医,帮邻里治病,助人为乐。其良好的家教家风,可见一斑。
梁兄把他的“五爱”倾注在《世邻》的字里行间,这也是他该著写作的高妙之处。有人说,文如其人,思如其人。他整部作品主题鲜明,立意高远。依我一管之见,小说主人公陈无偏的原型就是梁兄自己,而陈无偏中医世家的传承人陈抗日正是其子梁国柱的化身。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都塑造得很成功。
陈无偏是“陈氏医馆”的传承人,因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远近闻名,1938年,被号称“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卫戌司令长官、负责指挥南京保卫战的唐生智请去出诊。在日寇南京大屠杀中,其妻汪寿玉因躲避日寇强奸而跳楼殉难。陈无偏在山河破碎,无助无奈之下,带着幼子陈抗日沿途乞讨,历尽艰辛。当他回到家乡岭南番禺时,本想安度年华,谁料日寇的铁蹄又蹂躏了他可爱富饶的家乡,使他家无完物,人无宁日,“陈氏医馆”也毁于一旦。难有多深,恨有多深。恨有多深,爱有多深。国破家亡,国恨家仇,使陈无偏、陈抗日父子深深地痛恨日本侵略者这些冚家铲(粤语,全家死绝之意),深深地感到只有祖国强大,才能国泰民安。所以,陈无偏给儿子取名——陈抗日。在日本侵略者举起屠刀时,他奋起抗日,身背手榴弹,英勇杀敌,并高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要国家没事,我们牺牲算什么!”爱国情怀溢于言表。陈无偏父子在痛恨侵略者的同时,也热爱日本人民。当日本一名女特务山根纪子在日本战败投降后集体自杀前,将一个婴儿抛弃在陈无偏家门口时,他们夫妇俩出于人性和怜悯,不计前嫌,毫不犹豫地把他抱回家里,视若亲子,将他抚养成人,培养成材,并允诺他来去自由。这彰显了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多么开阔的胸怀,折射出对日本人民多么睦邻友好的情谊。
《世邻》不仅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人性温度,更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水平。它题材新颖、构思巧妙、笔意纵横、文词老辣。全书以“陈氏医馆”一家人及乡邻悲欢离合的故事为横线,以一家三代从1937年至改革开放50多年的漫长岁月为纵线,围绕以医抗日、以医惠民、以医报国,坚守祖传秘方“灵蛇之珠”不被日寇掠取的故事展开全书,歌颂了岭南人民热爱和平、顽强抗日、改革开放、胸怀大爱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思想。故事纵横交错,互相穿插,设有悬念,引人入胜。小说中既有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烧杀抢掠,奸淫残暴的叙事和描写,也有中国人民团结抗日,保家卫国宏阔画面的展现;既有再现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特写镜头,也有全国人民杀敌、守土、卫国的群像描摹;既有对日寇腥风血雨活埋奸淫场景的深刻揭露,也有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生动展示;既有稻浪滚滚、瓜果飘香的岭南田园风光,也有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繁华市井。总之,作者如椽之笔,抑扬顿挫,张弛有度,纵横捭阖,游刃有余,足见梁兄生活沉淀之深厚,文字功底之雄健。
小说令人难忘和感动的,还有作者驾驭文字的高超技艺。全书精准巧妙地用了不少岭南的土语方言和歇后语,为小说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增色不少。如“冚家铲”、“马骝仔”、“男人早起财星旺,女人早起为家贫”、“打蛇随棍上”、“屙屎不出赖地硬”、“打铁的人好‘转钳’”等等。作者尤其擅长使用重叠词,如:“白嫩嫩的脸蛋印着两只浅浅的酒窝”、“薄薄的衣衫贴在秀美的身段上”、“活脱脱地像一颗颗熟透的红葡萄”、“海上升起湿漉漉的太阳”、“陈无偏一身火辣辣的”、“穿着木屐踢踢踏踏地回家去”、“牙根痒痒地想骂人”、“汽车呼噜噜地往城里开”、“他的心空荡荡的,接过药丸就乐颠颠地走了”、“将军们会上不发言,会后却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等等。这些精准有趣的语句,读着读着就会使人愉悦地欢笑。如果作者平日不注重搜集积累词汇,不用心锤炼语言,是写不出这等鲜活的金句来的。
《世邻》在思想性、艺术性上有这样的功力,是梁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命不息、笔耕不辍的结果。他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作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爱好写作,尤其注重思想、文学和医学修养。他朝着广学多闻、知识渊博的方向挺进,锻炼自己的事业进取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心现实、热爱生活,虚怀若谷,追求卓越。据说,这部巨著初稿是140多万字,用了13年时间写作,又用了7年时间进行修改打磨,精炼成现在的104万字。整整穿越20多年的时空,一位60多岁的老人,戴着老花镜,端坐在电脑前,嘀嘀嗒嗒地“码字”,回头又一字一句地反复修改推敲,有时,为“安稳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从他写下小说的第一个字,到安放好最后一个字,作者已从花甲之年,越过古稀之年,步入耄耋之年,无声的岁月在他指间悄悄地流过了7700个日日夜夜。当年半白半黑的头发,如今已成鹤发童颜。他这种对写作的热爱和执着,这种严谨和淡定的治学精神令人动容!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用在梁兄这位作家中的“工匠”身上,是恰如其分的。一部“二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在当今快节奏工作和生活的年代,若没有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深厚的功底是写不出来的。用AI也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如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硝烟已远离我们而去。感谢《世邻》又一次拉近了中国人民和所有读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愫,在神州大地奏响了一曲热爱和平、不忘历史、面向未来的颂歌。
编辑:刘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