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纪实

中国刑警一(“十八般武艺”大师黄柽林)

来源:群众出版社 作者:农秀红

“法医对于案件的科学定量,像天平,法医的标准不能偏。”黄柽林对法医工作有一种近乎狂热的爱。

十五年的公安侦查实践,给黄柽林的法医学研究提供了广阔天地。

然而,法医在以前,可没人愿意当。因为法医在人们的眼里,是和尸体打交道的人。法医负责前期勘查,而案子破获与否,破获快慢,抓到抓不到人,都是侦查的事。案子查不下去,有时就会有人埋怨法医或技术人员不“给力”,提供不了技术支持;案子顺利破获,带队领导和侦查员立功受奖,法医则很少被提及。

“以前,往往一个分县局只有一个法医。后面这些年才有改观。”黄柽林介绍说。

黄柽林从法医继而转为侦查,他已将二者完美结合。目前江州分局刑侦大队十七人,其中技术人员八人。

“你不要觉得恶心。想想你为什么做警察,做技术。那人死得冤吧,你就要为他申冤。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他。他会保护你……”大队技术员宁媛至今仍记得,自己从警校毕业面对死者惨状手足无措时,是黄柽林的一席话让她安下心来。

“柽哥能力是公认的!”柽哥、阿柽,都是大家对黄柽林的尊称。

想当初,大家只当法医黄柽林是医生,审讯时会说让他过来帮着看看有没有病。

他第一次转型审案,纯属偶然。

嫌疑人被抓捕回来都审了大半天了,没有任何进展,侦查员要出去吃午饭,叫黄柽林帮着看一下。

黄柽林就跟犯罪嫌疑人聊了起来:“兄弟干吗进来?我以为你是追二妹,二妹不是漂亮些吗?”

“不这样做怎么做?”人家倒反问他。

于是继续聊,朋友似的推心置腹,不知不觉地把该问的都问了,人家也把该说的全说了。侦查员午饭结束,那人也全部供完了。

审讯室有全程录音录像。大家回来看录像,都笑死了,不得不承认黄柽林审讯有一套。

后来,审案开始给黄柽林排班,疑难案件也会叫上他。

为什么领导对法医越来越重视?

黄柽林讲述了2008年的一段旧事:有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因邻居间吵架,被年轻人用木棍敲了头。人倒地后昏迷了十几分钟,家人送医院就没救过来。老人入院后,打人者就跑到派出所说我打人了。派出所某领导没在意,说你找点儿钱帮他治一下吧。到了晚上,有医生打电话给黄柽林,说看你平时蛮积极,怎么这个老人都昏迷不醒了,还不见你来呢?黄柽林说不可能呀,我现在都没有接到案件呢。怎么回事?说话间黄柽林就到了。此时老人已昏迷。问派出所,却说已让打人者回去了。黄柽林急了,说被打的那个人快死了,要出人命了!没想到听说人不行了,打人者便逃跑了。这案子最后是在上海抓到的人,前后花了二十多万元,历时八个多月。嫌疑人骑摩托车到上思、防城,去北海,又跟着爬火车北上。但是,命案必破啊!这种颅脑损伤肯定没救,看起来较轻,其实是外轻内重。

从此就有了不成文的规定,遇到打伤人,一定要报法医。现在各派出所都知道了,凡是出警当中碰见有人受伤的,半夜都会发信息给黄柽林,说某某受伤了,现在在哪个医院。特别是打中头部、胸部的,经验教训太多。

有个小插曲:那年冬天,黄柽林孩子三岁,爱人值夜班,他接到电话要马上去医院看伤者,便拿警用大衣包住儿子,捎带到了医院。之后他顺手将孩子放在一楼通风过道的长椅上,自己就进了手术室。两个小时后出来,突然想到儿子,他疯了一般跑出去,儿子已在长椅上呼呼地睡得香着呢……黄柽林的爱人何英讲到这儿,流泪了。

爱人何英是黄柽林最坚强有力的后盾。两人曾是高中同班同学、医院同事,他的责任感、做事踏实稳重、对人细心体贴,让她很崇拜。而她一米五的娇小个头儿也能量强大。怀孕后期,正值丈夫转警后去外地警校培训。她白天还在上班,晚上破水自己上医院,凌晨两点多生下孩子,下午就回家了。打电话报告丈夫生子喜讯时,他在跑步,欣喜不已。她叮嘱他安心培训。她记得儿子是三十五天后才第一次见到爸爸……

黄柽林全身心地投入各种现场。每一个案件都不能复制粘贴,中心现场不能套用模式,破案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全面细致、反反复复研究。办疑难案件、重特大案件,虽说有发达的科技支持,也不能过多依赖高科技。

黄柽林会在外围先观察了解,选择最好的方式进入中心现场。这是黄柽林对现场的解读。他不提倡零口供,尤其喜欢研究犯罪心理学。其攻心审讯模式有别于之前的车轮战。

“特别是大要案,二十四小时以内拿下来绝非易事。我会先看材料,看犯罪嫌疑人家庭情况,注重他为什么走上犯罪道路,有啥遗憾心愿未了,这事对他打击有多大,后果怎样,如何帮他分析。几个小时在外面,考虑清楚再去接触他。我不轻易上,一进去,我肯定要攻下来。”

唯其如此,才能直达人心。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黄柽林调整好的角度,能让嫌疑人感觉到与警察是在平等对话。嫌疑人把他当作知音的不在少数。

话说2009年那起案子。村里报称有人失踪。失踪直至找到尸体,花了四十天。尸体从十八米深的江里被打捞上来,手脚被绑了,颈部捆了石头。犯罪嫌疑人在本村。两人矛盾公开,全村人都懂。

人就坐在那里,冷冷地。办案民警从其家搜到《重案六组》影碟及《三十六计》一书。

“我看这个村最有眼光的人是你。”黄柽林跟他谈及风水,“你家的门不开向河里,开在左边。好!”黄柽林去过那个家,可谓家徒四壁。但屋内物件摆放得整整齐齐。屋外码了些砖头,还有很多风景树盆景,造型别致。

“你看破红尘,但红尘不看破你。风景树做得那么好,可惜卖不出去。”

“你不结婚,是因为你看不上村里的女人,看上的人又不愿跟你。”那人三十大几年纪,光棍一条。家中还有老母亲。

“你杀人肯定事出有因,你的委屈我们知道。”

“他罪有应得!他让我一辈子受耻辱,我要报复。”犯罪嫌疑人激动起来,说到死者开赌令其受辱的旧事。

“但他罪不至死啊,”黄柽林说,“我只是好奇,你既然知道三十六计,为什么不走呢?”

“我走了,你们不更认定是我做的?”他低下头,仍无语。

“你为什么不起房子,只住小瓦房?砖头你都买了。你不敢起房子,是因为你怕人财两空。”他继续发问,“你是怎么做的?我很好奇。”

这人没让死者出一滴血。在其颅脑处几棍下去。他很小心,怕留下痕迹,袜子反穿着。他用铁线绑了石头到尸体上,沉江。

“就你读懂了我。”犯罪嫌疑人把罪行和盘托出,辨认现场完全配合。

第二年他被执行枪决。走前,黄柽林去看他。他笑了,当听到黄柽林已帮他卖掉那些风景树,留下钱给了他老母亲……

柽,红柳。阿柽父亲早年参加抗美援朝,在北方见过柽树林。耐碱、抗旱、防沙,有着胡杨一般与恶劣自然环境顽强抗争的不屈精神。父亲给家中第五个男孩的名字里嵌入了这个生僻字,寄予的厚望不言自明:要坚强,靠自己挺过苦难。

名如其人,黄柽林的性格里,只有不服输,不放弃,永远向前。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