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纪实

中国刑警一(医心警者崔燕平)

来源:群众出版社 作者:吕铮

在测前谈话结束后,这个妇女的测试异常简单,不到一个小时便被排除。在测试中,老陈临时改题,故意加入了与她丈夫相关的问题,果不其然,她的丈夫也很快就被排除了。

“测谎的机器只是一个辅助,起关键作用的是被测试人员,这就叫‘人机结合,以人为主’。”老陈向崔燕平传授着玄机。两人没有休息,让刑警带来这组测试的第三个人,就是那个挑事的隔壁大姐。崔燕平也跃跃欲试,等待着真相揭晓的一刻。

那个大姐姓张,年龄四十二岁,和丈夫杨某居住在大楼七层中间的位置。她一进门就显现出异样,并没有如描述的那样气急败坏暴跳如雷,反而是异常地平静。崔燕平虽然没有发问,却也在心里有了灵感。

老陈进行了简短的测前谈话,便让崔燕平给她戴上了设备。测谎的依据来源于人体的生理信号,人可以说谎,可以控制呼吸,让心跳加速,却无法控制瞳孔的放大和皮肤温度的反应。崔燕平一边记录,一边紧盯着图谱,上面的曲线开始呈阳性发展。

“你知道枪击的时间吗?”老陈开门见山。

“不知道。”女人回答。

“你知道枪击是在早晨发生的吗?”老陈直问细节。

“不知道。”她故作镇定。

“你看见枪击的过程了吗?”

“不知道。”女人边回答边闭上了眼睛。

这是崔燕平第一次当老陈的副手,她眼看女人的谎言在老陈循序渐进的发问中,像剥洋葱般的无所遁形。

“是谁开的枪呢?”见时机成熟,老陈开始了重点。

“不知道。”女人努力掩盖惶恐与沮丧。

“是你吗?”

“不是。”

“是你邻居吗?”

“不知道。”

“是你家人吗?”

“不知道……”

“枪支的去向在哪里?”老陈跳跃式发问。

“不知道。”

“是在外面吗?”“是在家里吗?”……

图谱上的数据越发明显,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呈阳性反应。而这些反应,都集中在这个女人的家人身上。崔燕平心里有底了,老陈也果断结束了测试。

最后一个进来的是这个女人的老公杨某,他最初的态度也和妻子一样,淡漠彷徨,一问三不知。老陈按照这个女人的回答调整发问,在测前谈话后直奔主题。

“你拥有枪支吗?”

杨某一愣,赶忙辩解:“没有。”但此时图谱中的线条已开始波动。

“你拥有什么枪支?是气枪吗?”

“没有。”杨某摇头。

“是步枪吗?”

“没有。”

“是手枪吗?”

“我说过没有……”

老陈一连发问了六种枪支名称。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肆意猜测,而是依据现场勘查弹痕得出的结论。心测有时就像钓鱼,穿线、放饵、下钩、守候,要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几个问题下来,杨某的阳性反应集中在了运动手枪之上。

老陈又将发问转换到处理枪支的手段上,而杨某报阳性的回答则集中在“家里”。

事不宜迟,要测试、行动同时进行了。老陈向崔燕平使了个眼色,她以出门打水为名,立即告知刑警们,迅速对杨某家中进行搜查。

时间分秒流去,老陈没有结束测试,继续就相同的问题进行确认,就在测试即将结束之时,兴奋的刑警们发来捷报,在杨某家中的阳台上,果然发现了一只运动手枪。枪种、地点全都对上了!

群众看公安,首先看破案。大家欢呼雀跃,对于刑警而言,破案就是最丰厚的奖赏。预审立即对杨某进行突审,他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交代了其因报复社会心理而持枪寻衅的行为。崔燕平一改在医学院养成的冷静沉着,也跳了起来。她第一次感受到心测技术的强大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在这条路上奋斗不息的信念。

之后老陈告诉崔燕平一个道理,凡是交到心测室的案件,都没有简单轻松的。案件急难险重不说,绝大多数都是在侦查员、预审员遇到瓶颈、无计可施的时候,才来求助。所以要想当好一名心测员,不仅要与侦查员、预审员做到无缝衔接和沟通,发挥最大效能,还要时刻做好迎难而上的准备。

正义和罪恶只有两种选择,但测试的结果却不只是通过和不通过两种,还有无法辨明、结果存疑的灰色区域。但在崔燕平的生活里,却从没有这样的灰色区域。她从那天起,就将对心测行业的热爱化为刻苦钻研的动力,从坡底向高山不断跋涉,辛勤的汗水洒满了攀登的阶梯。为了弥补医学院毕业生对法律不熟悉的短板,她利用业余时间拿下了法律硕士,面对接踵而来的案件,她努力做到尽善尽美,不留下遗憾。她用最短时间,成为了团队中的主力和骨干。而在工作之余,她又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褪去刑警办案的色彩,主动承担起给普通民警心理减压的公益活动。她让自己在两个世界中游刃有余,这自然也要付出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

为善良昭雪,让罪恶显形。无愧于心,是她对自己的最基本要求。

2011年一场秋雨过后,萧瑟的秋风打在脸上已有痛感,田地里湿漉漉的,四处散发着野草和雨水的腥味。在北京郊区的某条田地间,发现了一具尸体。报案人是附近的村民,在清晨五点起来遛弯的时候发现的异常。死者是一个老太太,上身穿着毛衣,下身赤裸,满头的血迹已经凝固。办案刑警第一时间封锁了现场,但由于案发地处在一个民工工棚旁,大量民工围观,消息不胫而走,案情不但外泄,也造成了周边群众的恐慌。

老人生前靠拾荒为生,经过法医鉴定,系失血性休克死亡,死前遭到了性侵。弱者被欺凌而死,刑警们都憋着一股气,誓为死者昭雪。经过广泛的走访和细致的侦查,有人提供线索,昨夜一个姓李的工人曾夜不归宿。刑警们立即将其控制。但李某却辩称,自己昨夜外出只是购买零食和啤酒,当他回到宿舍之时,工友们已经熟睡,所以并不知道他回来。于是刑警又走访了其他的工友,确有人反映,在早晨起床的时候看李某睡在床上。这下大家犯了难,加之现场并未发现有价值的作案痕迹,一时间案件陷入停滞。

在关键时刻,崔燕平等心测专家火线驰援。她和同事们在仔细勘查现场并阅读案卷之后,根据李某的特点,制订了完整的测试计划。几个小时后,李某坐在了心测仪的面前。

午后的阳光一扫雨后清冷,照在脸上令人慵懒。但李某面对阳光,却在瑟瑟发抖。崔燕平端详着面前的这个对手,他高大、粗粝,看似憨厚却眼神游离,年龄四十五岁,无犯罪记录。在测前谈话中,李某否认了自己犯罪的可能,崔燕平和刑警们调取了小卖店老板的口供,证实李某在凌晨时分确实买过啤酒和花生,可崔燕平发现,老太太遇害的地点却是李某回到工棚的必经之路。但仅凭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加之老人遇害消息已经传出,死者的穿着、样貌已被多人知晓,用传统的编题方法很难突破,弄不好会出现冤假错案。崔燕平缜密思考,认真设题,对李某进行了一语双关的提问。

“你昨天夜里见没见过老太太?”崔燕平问。

“没有。”李某否认。

“你碰过她吗?”

“没有。”

“你伤害过她吗?”

“没有。”

“她的伤是你造成的吗?”崔燕平换了种说法。

“没有。”李某一口咬定。

“你杀了她吗?”崔燕平直入主题。

“没有。”李某加重了语气。崔燕平看着李某面沉似水的表情,与图谱的波动大相径庭。

随着测试的深入,李某的阳性指标越来越多,作案嫌疑大幅度升级。崔燕平在发问中,还获取了凶手持木棍杀害老人的线索。但崔燕平依旧紧拉慢唱,控制着节奏,她在找一个机会,来测出李某的重点指标。崔燕平回想到案发现场,死者的一只鞋遗落在距抛尸地点一百米的路旁,可以推测,真正的犯罪实施地应该是在鞋遗落的地方,但由于一场大雨,现场已经无法找到痕迹。崔燕平在想,案发时正值深夜,鞋遗落的地方和抛尸地一样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为什么嫌疑人要将尸体转移呢?也许……她顿时找到了突破口。

“你将她抱到案发位置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是下雨了吗?”崔燕平问。

“我不知道。”已显出疲态的李某突然精神起来。

“是有人经过吗?”

“我不知道。”李某否认。

“是有狗叫吗?”

“我不知道。”

“是有手机响吗?”

“我不知道。”

“是有车经过吗?”当崔燕平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李某反应剧烈,心跳、血压、呼吸、皮肤电纷纷报警,他的身体也出现异常,迅速坐直,僵硬地紧盯着崔燕平。崔燕平心中暗笑,知道李某即将败露。在医学上,他的这种反应被称为“木僵”,是人在受到极度惊吓后产生的下意识动作。

崔燕平乘胜追击,“你是怎么想的?是想弄死她吗?”

李某还没从刚才的问题中脱离,继续机械性地摇头,连话都说不出来。

“是想猥亵她吗?”

“不……不是……”

“是想强奸她吗?”

“不,我没有。”他竭力地辩解。

“作案人在离开的时候,老太太死了吗?”崔燕平为了确保公正,特意用“作案人”这个词来替代他的称谓。

“真的不知道。”

“不知道她死没死吗?”崔燕平问。

“我不知道。”

“她还活着吗?”

“我……”李某再次出现木僵的表现。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