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纪实

中国刑警一(医心警者崔燕平)

来源:群众出版社 作者:吕铮

为警者,惩恶扬善,保一方平安;为医者,救死扶伤,仁术仁心。崔燕平将这两者融于一身,让心测工作成为利刃和尖刀,在刑侦战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题记

崔燕平有一双爱笑的眼睛,但在工作中,那双眼睛却异常冷静。

8月末,已过处暑,北京阳光明媚,但谁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下雨。在北京市西城区半步桥44号的心测室里,崔燕平有条不紊地将呼吸带围在一个年轻男子腰间。男子有些紧张,崔燕平语气温婉地与其谈了起来。

“中午吃饭了吗?”

“吃了。”

“休息好了吗?”

“还可以。”

“现在有什么不舒服吗?”

“没有。”

“做过什么手术?得过什么大病吗?”

“没有。”

……

这些问题看似闲谈,实则是测试人员对被测者的“测前谈话”,目的是消除被测者的敌意,稳定其心理,使之达到最佳的测试状态。

十分钟后,谈话完毕,崔燕平将一份《心理测试自愿书》放在他面前。

“我们已经告知你测试仪器的性能和测试中的注意事项,如果没有异议请在下面签字。”

男子接过材料认真看着,眉头轻颤。他姓庞,今年三十岁,涉嫌一起强奸案,在外省看守所已经接受过多次审讯,但因证据不足,案件处于停滞状态。无奈之下,外省刑警才向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求助,请求心测专家上阵帮忙。

此次协助崔燕平测试的是心理测试室的主任唐帅,唐帅与崔燕平年龄相仿,是心测室的主心骨。他将设备调试好,测试室的录像机也开始工作。

“你准备好了吗?”崔燕平的语气温和却有权威性。

“好了。”小庞侧目看着崔燕平,表情稳定。

经过与崔燕平的测前谈话,他已经由初进测试室的紧张忐忑,恢复到了正常状态。崔燕平巧妙地控制着被测人的情绪,既不让他过于紧张,又不能太过放松。测试过程实际也是心理压力的过程,工作中常遇到一些案件,在测谎结束的同时,嫌疑人也已经“撂了”。

崔燕平开始发问,语言短促有力,问题循序渐进。心测员的语言是武器,揭露谎言,还原真相,能到测谎阶段的案件一般都是“疑难杂症”,一旦心测员上阵,就是冲锋号吹响,测谎员得充分利用这“只有一次”的冲锋机会,挺着刺刀冲锋,攻坚克难。

小庞开始进入角色,时而辩驳,时而犹豫,时而木然,时而忧虑,心测数据不断在屏幕上显现。在崔燕平从事心测工作的十六年来,她与上千名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在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昼夜还原真相。强奸、杀人、盗窃、抢劫,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有着被害人不可治愈的伤痛。随着测谎进入深水区,崔燕平不断调整着编题和发问,真实的案情也随着图谱上的轨迹浮现。人在紧张的时候就会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皮肤电会出现波动,而这些指标则成为了揭穿谎言的基础数据。但不料就在崔燕平问到一个关键问题的时候,嫌疑人的身体开始晃动,测试数据一下变得紊乱。崔燕平知道,这是他为了自保的权宜之计。

崔燕平停下测试,请复测唐帅给嫌疑人倒了一杯水,她需要让被测对象恢复到平稳的状态。心测与预审不同,不能拍山镇虎、逼入死角,只有保证测试过程的规范,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结果。而这种严谨,正是崔燕平从学医时就磨炼成的。青年时代的学医经历让崔燕平多了一种睿智和沉稳,也让她在警校出身的同事们中显得与众不同。说到从医生到刑警的过程,还要从那个2002年的初冬说起。

那年冬天格外地冷,崔燕平即将结束首都医科大学的学业。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才生,如果按部就班的话,她毕业后将分配到北京儿童医院任职,成为一名医生。但就在一个下午,命运跟她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她的人生轨迹也随之发生巨变。

她大学时的闺蜜小郭是学生物工程的,毕业后由于不分配工作,需要到社会上应聘。一个周六的下午,在小郭的央求下,崔燕平陪着她来到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一年一度的北京人才博览会。博览会里人山人海,满心憧憬的年轻人们在面试台前等待着新生活的召唤,但小郭却整整逛了一下午,也没找到心仪的单位。

“燕平,我看今天就算了吧……”小郭有些沮丧。天色将晚,气温已经降到十度以下,而接连面试的失利也无异于雪上加霜。

崔燕平看着她好笑。“你都来了,怎么也得转完最后一个馆吧?”

“你以为是逛动物园呢,还最后一个馆……”小郭无奈,但还是禁不住崔燕平的鼓动,走进了最后一个展馆。但没想到,这个举动却开启了崔燕平的从警之门。

两人一走进展馆,就被一道蓝色的风景吸引住了。藏蓝色的制服,笔挺的身材,一群年轻的警察站在最大的一个展台前,后面挂着一个巨大的横幅——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当时我都呆住了,太帅了!”崔燕平至今记得那个震撼的场景。

小郭对从警没什么兴趣,去其他展台面试了。而崔燕平却在刑侦总队的展台前徘徊良久,终于勇敢地走了过去。她在自己二十二岁那年,做出了自己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选择。

测试室里恒温二十五度,不冷不热,而嫌疑人的额头却已布满了汗水。测试已经持续了半个小时,在心测图谱中,有多个阳性反应跃然而出,嫌疑人掩盖的谎言已无所遁形。心测员有句老话,叫“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心测员不光要懂技术,更要懂侦查、懂预审、懂语言、懂人文。经过十六年的磨砺,崔燕平早已退去青涩,成为北京甚至全国心测行业的精英。她看着图谱上暴露出的一个个阳性指标,围绕重点问题开始了第二轮发问。

测谎仪有几个基础指标,皮肤电、血压、心跳和呼吸,崔燕平一直选择属于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在那次面试通过之后,她全力备考复试,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从上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完成了从医生到刑警的跨越。

2003年1月,经过半年警训,崔燕平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北京市东城区的炮局胡同27号,成为一名光荣的首都刑警,并加入了北京市公安局心测团队。北京市公安局心理测试室成立于1999年,时任主任是老陈,老陈仙风道骨,一派大家风范,而后来接任老陈成为主任的唐帅,当时也不过二十出头。崔燕平是心测室的第五名成员。

心理测试是舶来品,最早在欧美国家产生发展,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建,90年代摸索,至今也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当年对老陈等前辈来讲,北京的心测工作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崔燕平没有一般社会大学生的娇气与傲气,一进室就立即扎到工作里。她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案卷、阅读图谱、分析案件、学习编题,孜孜不倦地向领导、同事们求教,埋头刻苦地对业务进行钻研。学医的经历让她身上有种先天的执拗和严谨,而从警的梦想则如催化剂般推动她前行,加之广泛的阅读,崔燕平以最快的速度“上了道儿”。但她心中却依然有个疑问,心理测试,就真的这么神吗?其实所有搞心测的人都会在初期心存疑问,但马上一个案件就彻底打消了崔燕平的怀疑。

2003年2月4日,大年初四,“禁放”的警队还在街上巡逻,但热情的百姓依然打游击似的让鞭炮作响。清晨的阳光刚刚将城市照亮,几声枪响就惊醒了赖床的人们。声音如匕首般略过寒风,击碎了北京西城区某大楼的玻璃。

不好!有人开枪!

警情就是命令,在110报警中心的调度下,警车蜂拥而至。刑警重案队封锁了现场,刑事技术人员立即开展现场勘查。被袭击的大楼是一个国家机关,被枪击的位置正是员工的办公区域。刑警们倒吸一口冷气,幸好正值春节放假,没有人员聚集,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经过现场勘查初判和弹道分析,射击的位置在大楼南侧,子弹是由上往下进行射击,最终位置锁定在距大楼二百米外的一栋居民楼里。这栋楼一共有二十层,枪手的位置应该是在四至十二层。刑警们在楼下草坪发现了多枚弹壳,枪手就在楼内确定无疑。

正值春节期间,尽快破案是保百姓平安的重中之重,刑警们连续工作,终于将嫌疑人锁定在六至七层的十七人之内。但由于没有直接证据,无法对所有涉嫌人员的住址进行搜查,逐一预审又会拖延时间,刑侦总队领导果断下令,调心测室上阵。崔燕平和同事们临危受命,以最快速度熟悉案情,并制订了完善的工作计划。

快速排除无辜,甄别重点嫌疑人,这是心测室首要进行的工作。在主任老陈的带领下,大家根据案情进行了科学的“编题”,将十七名嫌疑人按照家庭进行分组,依次带到心测室进行测试。测试分成两组进行,崔燕平给唐帅当助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男女老少九个人顺利排除,但此时也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一个小时。太阳西沉,连续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头脑风暴让崔燕平头昏脑涨,她开始有种莫名的不安,她不确定大家编织的心测之网会不会网住狡猾的大鱼。与此同时,警车第三次停在了心测室前,两个家庭共计四人下车候问。

为了锻炼崔燕平,老陈让她给自己当副测。崔燕平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稳定情绪,依次发问,控制进度,观察图谱。准备好了吗?”老陈看着崔燕平说。

“没问题。”崔燕平果断地回答,但心中却更多的是惶恐。

两人首先测试的是一个中年妇女,但没想到她刚进门就发起了飙。

“都折腾多少天了,有完没完啊?你们警察干不了事是吧?”这个妇女怒气冲冲道。

崔燕平知道,表面上的愤怒代表两种含义,一是与自己无关的辩解,二是虚张声势的恐惧。她站起身来,给这个妇女倒上一杯水,故意把行动放缓,以消除恐慌和敌意。

“我们找你来测试,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需要,如果这件事真的不是你干的,也要消除你的嫌疑不是?”老陈循循善诱。

这个妇女被他带慢了节奏,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也能理解你们的工作,大春节的也挺不容易的,但你们也要为我们考虑啊……来的时候隔壁大姐还说呢,就照你们这样查啊,没问题也惹一身骚。我一听更来气了……”

隔壁大姐?崔燕平听出了弦外之音。她侧目看着老陈,发现他并不着急给这个妇女测试,而是听其倾诉,一是做好测前谈话,缓解情绪;二是借机获取线索,摸清动机。比如,那个隔壁大姐无端挑事的理由。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