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警故事

守初心道义在肩 担使命植善惩恶

来源:中国警察网 作者:席文 冯锐

 走近85岁的刑侦痕迹检验专家崔道植

  6月10日下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一所养老院门口,一对身材清瘦的老夫妇十指紧握漫步在夕阳的余晖中……

 1_wps图片.jpg

崔道植与老伴金玉伊在养老院(黑龙江省公安厅提供)

  谁能想到,这对看似再平常不过的耄耋老人,正是享誉全国的著名痕迹检验专家崔道植和他的老伴。1994年从黑龙江省公安厅退休以来,崔道植一直保持着对公安事业的炽热情怀,始终工作在刑侦一线,每年都会被公安部、黑龙江省公安厅抽调到各地参与疑难案件侦破工作。直到一年前,因老伴患上阿尔茨海默症需要照顾,他才带上痕迹检验设备跟老伴搬至养老院居住。一年来,这位八旬老人一边照顾老伴,一边把养老院作为办公室,对公安部传来的痕迹鉴定样本和检材开展检验鉴定,同时还要进行推进非制式枪支建档课题攻关。

  “现在老伴的病情逐渐稳定,三个儿子可以轮流照顾她,公安部再有现场勘查案件的任务,我还是要重返一线勘查现场。”采访期间,这位曾经凭借一个弹壳拨开迷雾、仅用半枚指纹锁定真凶的老刑警反复提起要重返现场。事实上就在一年前,已经84岁的崔道植还曾接受公安部指派,赴云南执行疑难枪弹痕迹鉴定任务,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既有一鼓作气的干劲,也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崔道植一次次临危受命,一回回抽丝剥茧,一路走来初心不改,用共产党员特有的坚韧信念,书写了一名中国刑警的传奇。中国警界疑难刑事案件痕迹鉴定“定海神针”这一美誉,他当之无愧。

 2_wps图片.jpg

  一名真正的战士

  ——夜以继日挑灯攻坚,八旬高龄续写新传奇

  午夜松北的这家养老院里,有一扇亮着灯光的窗户在茫茫夜色中显得那么与众不同。那扇窗,位于养老院9楼。温暖的灯光里,有一位白发老者正忙碌着。老人时而来到显微镜前,时而来到写字台前。他的眉头,时皱时舒。

  公安部传来了一个鉴定样本,需要确定一支涉案枪支的产地。在工作上,崔道植始终是个急脾气,只要任务来了,没日没夜的战斗也就开始了。这位已经85岁的老人工作了整整一个通宵,最终通过某个细微痕迹确定了枪支的产地。

  这扇通宵亮灯的窗户,已经成为养老院里一道别样的风景。“没有感觉累,习惯了。”这种工作状态对崔道植来说,似乎已是常态,而他,也许是全国唯一一位依然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的“志愿军老战士”。从17岁申请上战场到85岁申请重返现场,崔道植的工作历程,见证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战士”。

  时间回溯到1996年。那一年,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袭军袭警案:刑满释放人员白宝山袭击某部队哨兵后抢夺枪支,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在北京、新疆两地枪杀军人、警察和无辜群众15名,抢劫财物总价值140余万元。

  案发后,公安部紧急调集全国刑侦高手,开展专案攻坚,确定了以弹定枪、循枪找人的侦破思路。这起发生在北京、新疆两地的系列案件能不能并案侦查?众多专家经过初步鉴定,认定北京现场的弹壳是“八一步枪”的,而新疆现场的弹壳是“五六步枪”的,两种枪不可能并案,案件侦破陷入了僵局。

  案子查不下去怎么办?找崔道植!

  1997年8月的一个下午,已经退休的崔道植接到公安部命令后,第一时间赶到新疆专案组,连夜开展工作。 他只用了三天两夜时间,就拿出了让专案组所有人信服的结论:依据弹壳底部遗留下的几条肉眼几乎无法辨认的痕迹,确定两地现场遗留弹壳出自同一枪支,可以并案侦查。正如一线曙光必将驱散所有黑暗一样,凭借崔道植这个权威结论,专案组并案深挖,锁定白宝山为主犯,一举侦破了这起惊天大案。

  在同行心中,崔道植是“神”一般的存在。面对疑难杂症,他手到病除;面对重重迷雾,他拨云见日。1955年从警至今,崔道植累计鉴定痕迹物证7000余件无一差错,具体鉴定结果大多成为侦破疑难案件的点睛之笔。退休后的20余年里,他还屡次出征,参与侦破了多起疑难案件。在这种非凡的工作精力背后,却是他因心律不齐始终怀揣救心丸的场景。他当然也会累、也会倦,常常会在心脏突然不舒服时服下一颗救命药丸,然后继续工作……然而,除了学术研究、课题攻关成果获得的奖项外,崔道植获得的荣誉称号却少之又少。

  从警生涯“虚名”少、“实绩”多,胸前鲜有“功勋章”见证了他远离名利的宝贵情怀。

  躬身为党70年如一日

  ——他用每分每秒的恪守,践行着信仰的初心

  蒸汽机火车头发出浓重的烟雾,承载着热血青年奔赴军营。当火车经过家乡的时候,崔道植挤到闷罐车敞开的门前,冲着大他两岁的姐姐兴高采烈地呼喊:“姐姐,告诉爷爷,我参军了……”与崔道植的兴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姐姐却哭了,她的泪水刹那间冷却了崔道植的喜悦。

  打仗,是要死人的。也许那一刻,姐姐认为就是与弟弟的诀别了。

  事实上,鲜有人知道崔道植在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5年,崔道植从部队转业至黑龙江省公安厅工作。进入公安机关后,崔道植很少提起自己在部队的经历,踏踏实实躬身于刑事技术工作。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949年,吉林梅河口有个叫“三八大”的村庄,15岁的儿童团团长、朝鲜族少年崔道植手握红缨枪、英姿飒爽。爷爷带着他来到附近的临江县政府找到民族科长——他要参军,参加共产党的军队;他要入党,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年,也是崔道植信仰的起点。崔道植的信仰,与共和国同龄。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崔道植一次次申请参军,最终在1951年如愿。这个瘦弱的男孩入伍后特别优秀,他没有辜负自己最初的信仰。

  崔道植至今还记得17岁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那一天,嘹亮的军歌军号响彻云霄,连指导员塞给他一本方志敏的手抄本《可爱的中国》。

  “进入组织大门的‘第一天’,我就获取了支撑一生的力量。”提起初心的起点,崔道植记忆犹新。“尤其是进入公安机关后,我先后到中央民警干校(现中国刑警学院)、哈尔滨业余职工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组织上为我花费了很多精力与经费,我觉得自己必须回报组织。”信仰认定了就是一辈子,就要发自内心、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会站得稳、靠得住。怀着这份真挚的信仰,崔道植一路走来,步履铿锵。70年里,他忠诚向党,坚定的理想信念背后,是他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换来的实绩。从儿童团团长,到抗美援朝战士,再到享誉全国的刑侦专家,崔道植用70年如一日躬身为党的忠诚、用生命里每分每秒的恪守,践行着信仰的初心。

  一份坚定执著的信仰,可以温润心灵、收获宁静。崔道植用他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工作状态,给了我们一个最直观、最生动的展现。

  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看痕知枪”“观弹知人”背后的秘诀

  “要实事求是。做什么,一定要实事求是。”这是崔道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如今,崔道植每天都在整理《枪弹痕迹检验》课件,他说,要留给后人做参考。有时,年轻的勘查人员想借来看看,但是课件还没有最终制作完毕,正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每当这时,崔道植拿出课件总会叮嘱几句:“这还不是最终版啊,这个东西我还需要斟酌修改。”

  但凡崔道植拿出的东西,一定要做到最好,而且只要启用,就没有一丁点儿瑕疵错误。崔道植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因此,在全国,无论是什么样的案件,只要有条件能认定的,只要崔道植认定了,大家就会“迷信”,这种“迷信”是实践过程中得出来的客观结论。人们总会说,崔老师如果定的事,你就相信吧,不会有错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宏大的格局,没有宽广的心胸,没有超凡的能力,肯定达不到崔道植的技术水准,更达不到他的那种境界。所有接触过崔道植的年轻刑警都感慨,向崔道植学习,技术上要学具体的东西,精神上尤其要学那种境界。

  搞刑事技术,第一需要勤奋认真,第二需要悟性。崔道植,兼具两种品质。退休后,他被返聘到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继续工作。刑侦总队1999年上了一套指纹识别系统,那年,崔道植65岁。当时,虽然许多刑警都是学计算机毕业的,但是对指纹识别一窍不通,他们都成为崔道植的学生。

  崔道植给大家做课件、出考卷,卷子上都是图文并茂。渐渐地,黑龙江省内刚从事指纹鉴定工作的民警,听说消息后都来向崔道植请教。大家提的问题深浅不一,但无论是简单问题,还是具有一定技术难度的问题,崔道植都是一视同仁认真作答,直到别人听懂为止。有时候,他怕人家学不会,还会留下电话,嘱咐他们遇到不懂的随时可以打他电话。

  2016年年底,黑龙江公安刑侦系统开展全省命案积案指纹比对专案行动。因为很多案子久侦不破,一些指纹证据都是疑难指纹。于是,70余起疑难命案的现场指纹交给了崔道植。当时,省厅的同事们希望崔道植能够在闲暇时间给看一看,结果崔道植连续加班三天,全部看完,而且每一枚指纹都详细地用图像处理软件做好标记,许多积案在他标注完毕后成功破案了。

  当然,崔道植也会累,也被各种老年病所困扰,但他总会想方设法不让病痛影响自己的工作。这期间,人们见证了他的执著,也见证了他的毅力。

  2017年年初,哈尔滨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支队长李新明请崔道植帮助认定一枚指纹,当时他并不知道崔道植眼睛刚刚做过白内障手术。每次李新明找崔道植帮着把关,都是很快收到回复,那天也没例外。只不过那天,崔道植给他解惑答疑的时候,眼睛不断淌眼泪。李新明问他眼睛怎么了,崔道植轻描淡写地说,刚刚做完白内障手术。

  李新明听了,心头一颤,随即眼泪刷刷滑落。他自责地说:“这个时候我怎么能让您看电脑呢?崔老,真对不起啊……”

  崔道植看到他的样子反而笑了:“没事的,不要多想,不要多想……”

  人品如清澈的水,不争而利万物。崔道植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纯净的人,他给人的感觉,是一种从里到外的纯净,就像他那清澈的心灵,亦如他对警察这个职业、对党组织信仰的纯净。他是这个职业里的英雄,也是这个职业里的平凡人。在他看来,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面对别人的称赞,他会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因为他始终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好的事。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