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纪实

蔡官行:八年高墙内外的坚守,却成了最“孤独”的检察官

来源: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作者:李佳芳 吴忠伦

  蔡官行,男,汉族,凉山会东人,1981年8月生,2010年1月参加检察工作,大学本科学历,资阳市第四届政协委员。现任资阳市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全省检察机关巡回检察人才库成员。

  他个子不高、身材偏瘦,圆寸头、年龄不大头发却白了不少。走起路来行如风,做起事来亦如他名字般雷厉风行。朴实坚韧,默默守护,果敢正义是他身上独有的标签……他就是资阳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驻看守所检察室负责人蔡官行。

  坚定:内心的呼唤

  “蔡哥,你回来了哇?好久都没看到你了,你看起来又瘦了呢……”对于同事们这样的关心和问候,蔡官行早已习惯。

  “从检15年,在派驻检察室岗位工作了累计有8年,时不时从看守所回到检察院,难免会和同事们疏于交流。”蔡官行说道。驻所检察日常工作平淡无奇,但在蔡官行看来,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不容有失,因为它一头连着刑罚的权威,一头连着服刑人员的命运。

  “每个月要翻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各类法律文书200余份,受理在押人员及亲属、律师和群众来信来电等10余次,发放在押人员权利义务告知书40余份,回放重点时间段、重点嫌疑人员学习生活劳动视频60余小时,发现有安全风险的犯罪嫌疑人逐一谈话教育和心理疏导,巡查日志、工作日志记了一本又一本……有时晚上回到家,还习惯性地在头脑中对当天的工作逐一“复盘”,生怕出现任何瑕疵纰漏。”蔡官行谈到驻所检察工作总是如数家珍。

  没有一鸣惊人的功勋事迹,也没有高歌猛进的战场冲锋,更多的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默默的付出。就像工厂的一颗螺丝钉,这就是一名普通刑事执行检察官的执着与坚守。

  沉淀:做好眼前事

  “把工作当成事业,把事业当成爱好”。这是一句普通的誓言,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蔡官行喜欢钻研,遇到疑难问题不弄懂绝不放过、工作中遇到困难不解决绝不后退、工作目标不完成绝不松懈。2017年初,他刚从基层院遴选到市检察院从事看守所检察工作,正逢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派驻监管场所检察室规范化创建,他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工作方式方法,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学习各类刑事执行检察规定,逐项制定整改提升措施,督促看守所整改各类问题10余项,同年底市检察院驻所检察室被评定为二级规范化检察室。

  “法律监督是对我们工作的全面体检。对于关押期间即将届满,看守所督促后仍未送达换押手续的办案机关,他都要逐一核实或催办。每逢节假日值班期间,他都要了解值班情况和被羁押人员思想波动情况,有驻检室的经常提醒和法律指导,落实看守工作轻松多了。”资阳市看守所副所长李科这样说。

  经过8年潜心岗位砺剑磨刀的摔打,蔡官行逐渐成为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的行家里手,多次参与跨省市交叉巡回检察和监狱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评查活动。2024年,他因业务能力突出成功入选全省巡回检察人才库成员。

  创新:破解监督难

  执行是刑事诉讼的“最后一公里”,关乎当事人合法权益。2023年12月,被判处重婚罪的一名罪犯因为在执行地有继续犯罪的风险,两次到当地司法局报到均被拒收。得知情况后他多次跟相关单位协商沟通,并将涉案线索移送其他检察机关调查处理,经多方协商一审法院重新送达法律文书,并重新确定罪犯的实际居住地及其保证人,实现罪犯在雁江区生活并接受矫正,该案成为检察机关跨区域监督协作的成功经验,被省检察院评选为社区矫正监督典型案例。

  刑事执行监督点位多,问题不易及时发现,如何摆脱困局?蔡官行想到了向科技要“检力”,探索运用大数据手段助力法律监督工作。去年以来,他和基层检察院的同事一起运用微信手机定位功能、车辆在高速路活动轨迹、每日签到系统的人脸真伪识别等方式对全市非监禁刑罪犯活动轨迹开展核查,并创建了“社区矫正对象脱漏管”大数据监督模型。该模型运行以来,累计发现监外服刑人员未及时报到、未办理请假手续、请假地和实际到达地不符等违规情形19起,督促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给予训诫、警告或提请收监执行9人次,保障了刑罚执行的正确实施。

  因为职责,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坚守!从检15年,一直奋战在检察工作一线,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仍保持着从检初心,让那些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拥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编辑:刘娜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