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纪实

中国刑警一(“姜馗法师”姜永明)

来源:群众出版社 作者:曹国柱

案发现场的一切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无声地诉说着某种隐秘的事实。刑技人员的任务就是揭秘事实,还原真相。

——作者题记

引子

从事刑技工作,姜永明并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1986年姜永明毕业于上海市第一人民警察学校,后分配至青浦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先是做了两年侦查员。

有一天,姜永明鼓起勇气,找到指导员说:“指导员,我跟您商量个事。两年侦查员做下来了,你也知道我的性格,我觉得自己还是做技术员比较合适。”

指导员稍稍犹豫了一下,就点头同意了。那时队里也确实需要技术员,他脑子里正算盘着让谁过去呢,做技术员就得坐得住、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没承想,有人居然毛遂自荐了。

就这样,姜永明转到了刑技岗位,负责案件现场勘查、物证和痕迹检验,这一干就是三十年,也干出了大名堂。他创造的“指纹五步分析法与计算机管理”,大大提高了指纹的比对速度与准确度,并获得了上海市第一届科技成果二等奖。从他身上提炼总结的现场“四则十步”工作法(“四则”指的是“及时、客观、细致、全面”的现场勘验鉴定的总原则,“十步”指的是“接警要及时、案情要问清、勘验有顺序、选定见证人、细致来勘验、记录要清晰、信息及时报、措施要采取、复勘有目的、鉴定要慎重”的现场勘验鉴定的步骤)至今仍被沿用。

从警以来,姜永明参与破获案件三千多起,让作恶多端的“小鬼”服法无数,人送绰号“姜馗法师”。

快与慢

刑事案件勘查时,侦查员最希望我们刑技人员在最快的时间作出结论,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他杀,下一步的侦查建议是什么?但这种活儿急不得、快不了,慢工才能出细活儿。

——姜永明

姜永明清晰地记得自己作为技术员第一次出现场的情景。青浦某镇有群众报案称,一个四十岁不到的男人上吊死了。姜永明和师父赶到了现场,死者死在楼梯间里,门被反锁着,怎么推也推不开。从气窗看进去,能清楚地看到有一个人吊在里面。第一次直面死人,姜永明心里不禁有点儿发怵。对于他的一举一动,师父其实都看在眼里。为了打消他心里的恐惧,师父还幽默地对他说:“小姜,你叫他开门呀!”姜永明听了顿时一乐,恐惧感立马减轻了许多。

他们合力将门踹开以后,姜永明刚准备去解绳子,就被师父断然喝止了。姜永明有点儿懵,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按照常规思维,看到有人上吊,应该尽快把人放下来才是。师父解释说:“技术员遇到上吊这类情况,不能着急用手去解绳子,必须要用剪刀去剪,而且还不能剪绳结。因为要从绳结的打法来判断是其自己打的,还是别人打的,如果破坏了绳结,就等于破坏了现场。”

随后姜永明和师父合力将死者放了下来,师父让姜永明查看死者颈部的勒痕,边看边解释,勒痕如果呈马蹄形,就说明是自杀,如果勒痕绕颈一周,呈圆圈形,就是他杀。

接着师父又让姜永明脱掉死者的衣服,查看体表有没有伤痕、针眼,指甲里有没有血肉……师父说这些都是判断自杀还是他杀的重要参考因素。

听师父这么一讲解,轮到姜永明惊讶了,他没有想到,做技术员有这么多的门道,有得自己钻研了。

后来,经现场勘查并结合侦查员的调查走访,证实死者是因为生病厌世而上吊自杀。姜永明长吁了一口气,看来做好技术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快与慢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对技术员来说,需要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出警要快,勘查现场时却要慢,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儿。这是姜永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3年春天,盈浦街道一条水沟内发现一具男尸。尸体一半浸在水里一半搭在岸上,死者穿着朱家镇一家五金厂的工作服。姜永明在离现场不远的绿化带内找到了一把带血的弹簧刀,刀上有两枚连指的指纹,但指纹条件并不好,一枚食指指纹看不出纹线,一枚中指指纹只有指尖部分。

随后侦查员到朱家镇五金厂调查,证实死者正是厂里一名工人,为外地来沪人员。据工友们反映,此人与本地一名女子正谈着朋友。侦查员马上找到该名女子,女子哭哭啼啼地说:“昨天晚上,我们还在一起。当时我们正在树林里谈情说爱,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蹿出一个又瘦又矮的男人,拿着刀要抢我们的钱。我男朋友见对方没有自己高大,就与对方搏斗,在他们扭打在一起的时候,我趁机逃走了,后来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

调取事发现场的监控,有个骑摩托车的年轻男子有重大作案嫌疑,其从现场逃离后,一路鼠窜,最后消失在一片农民待拆迁房里。

侦查员马不停蹄地赶到这片区域排摸,并为租住在这里的十五至三十五岁的所有年轻男子打指纹。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工作量,但为了尽快破案,也只能这么大海捞针了。

侦查员在前面打指纹,姜永明就在附近一处简易房里,端坐在显微镜前看指纹,来一份看一份。他看得十分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住显微镜的镜头,感觉像要把自己的灵魂顺着目光整个投掷进去。

看指纹,姜永明自有独特的方法,他先把一组指纹的细节特征记在脑子里,一旦一组指纹的细节特征相像,再拿出现场指纹仔细地比对。这样大大节省了比对时间。就是用这种“笨方法”,一天多时间,姜永明愣是从六百多人、六千多枚指纹中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有时慢胜于快,比中才是硬道理。姜永明拿着那份比中的指纹,“哧哧”地笑了起来。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