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特色 融合创新 打造法治文化宣传的标杆平台
——中国法治文化网“湖湘政法”栏目经验总结
栏目组负责人江世炎在湖湘法治文化创新研讨会上发言,深刻认识到,“湖湘政法”栏目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以“根植湖湘沃土,弘扬法治精神,引领时代风尚”为宗旨,积极探索新时代法治文化宣传的有效路径,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法治文化宣传表率平台。
一、 强化政治引领,把准宣传方向之“舵”
法治文化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始终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栏目的首要任务和核心主线,确保内容建设根基牢固、思想引领坚强有力。
1. 深化理论阐释,推动入脑入心。
栏目紧密结合湖南法治实践,约请知名法学专家、政法实务工作者,通过专题报道、系列评论、深度解读等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十一个坚持”核心要义。借助栏目挂牌、政法文化创新研讨会等契机,组织交流研讨,并将成果通过栏目集中宣传,努力将党的法治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推动理论宣传“飞入寻常百姓家”。
2. 聚焦中心任务,服务发展大局。
紧密围绕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及省委相关工作要求,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平安湖南建设等,栏目及时、准确地报道湖南政法系统的创新探索、改革举措和显著成效,充分展现法治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担当与作为。开栏至今,几月时间已发布相关稿件近百篇,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筑牢政治根基,栏目确保了内容生产的正确导向,为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
二、 挖掘地域资源,彰显湖湘文化之“特”
我们深知,法治文化宣传的生命力在于其独特性和感染力。栏目充分依托湖湘大地丰厚的文化底蕴,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的湖湘精神特质融入法治文化传播之中,形成独特风格。
1. 讲好本土法治故事,塑造鲜活榜样。
栏目不满足于简单的信息发布和案例通报,而是深入政法基层一线,挖掘和采写了一批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政法英模事迹和具有代表性的政法文化典型案例。例如,对政法音乐人翦程、杨子梓等典型人物的宣传,通过生动叙事,让法治精神可知可感、可学可循,增强了宣传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2. 赓续红色法治基因,坚定道路自信。
湖南是伟人故里、红色热土。栏目精心策划“湖湘红色人物”等系列报道,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如纪念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长沙》创作百年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逻辑与实践必然,引导受众在回顾历史中增强对法治道路的认同与信念。
通过对湖湘特色文化的深耕细作,“湖湘政法”栏目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塑造了鲜明的品牌个性与文化气质。
三、 创新传播样态,拓展宣传覆盖之“域”
在媒体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栏目坚持守正创新,积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不断拓展法治文化宣传的阵地和边界。
1.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以中国法治文化网为核心平台,同步将优质内容精准投放至各类社交媒体账号,实现内容的“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有效扩大了覆盖范围,形成了线上线下协同发声的传播合力,构建了法治文化传播的网上网下同心圆。
2. 打造线下沉浸体验空间。
积极拓展线下宣传渠道,在长沙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域的合作单位设置栏目展示点,与湖南省政法系统书画诗词研究会创研基地、长沙法官文联雷锋工作站等形成联动。通过在实体空间展示法治书画诗词作品、提供交流平台,使法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公众生活,吸引了省内外政法文化工作者、作者及广大旅客驻足交流、打卡传播,实现了法治文化的场景化、生活化传播。
四、 夯实基础保障,筑牢持续发展之“基”
打造全国性的标杆平台,离不开稳固的机制保障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
1. 组建专业化运营团队。
广泛吸纳省内政法系统内在书法、美术、诗词、摄影、采编等领域的优秀人才,组建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栏目采编运营团队,为内容质量和栏目活力提供了人才保障。
2. 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格局。
与省直政法各单位、各市州党委政法委、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建立了稳定畅通的供稿渠道与协作机制,确保了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丰富性和时效性。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有效整合了全省政法系统的宣传资源,形成了共同办好栏目的强大合力。
“湖湘政法”栏目的实践表明,法治文化宣传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立足地域特色、勇于创新表达、强化基础保障。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守初心,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提升传播效能,努力将“湖湘政法”打造得更具影响力、引领力,为在全国范围内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贡献更多的湖湘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