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深入生活仍然是必修课

来源: 人民公安报剑兰副刊 作者:张策

  著名作家李迪先生于今年6月因病逝世。他在去冬今春赴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采访扶贫攻坚故事,最终在病床上修订完最后的书稿。《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成了李迪的遗著,他把最后的心血都倾注到这部书里。

  李迪是许多公安民警熟悉的老朋友,是对公安文学繁荣发展有很大贡献的作家。李迪的文字充满激情,始终洋溢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公安工作倾注了深厚的感情。李迪对公安文学创作的全身心投入,是我们并不多见的。

  我们在研究公安文学的发展历程时注意到一个现象,从新中国成立起,公安系统外的社会作家始终是公安文学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公安文学创作的骨干队伍。但他们与公安作家相比,在作品的呈现上总有着一些差别。社会作家对公安题材的关注,更多是“借题发挥”,是利用公安题材的独特优势对社会、人生、人性深入挖掘。他们的作品往往角度新颖、思考深刻、视野广阔,但对公安职业本身的描写和对公安民警内心世界的刻画,有时会有隔靴搔痒之感。而公安作家大多有公安基层的工作经历,对公安工作的苦与乐感同身受,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更鲜活、更准确,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也不能不承认,在思想深度和作品呈现上,公安作家还需要努力。

  在公安文学创作上,李迪堪称典范,他的作品深受广大公安民警的欢迎。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真正做到了踏踏实实扎根公安,把情感和才华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的采访和写作对象。简言之,带着深厚的感情深入生活,就是李迪成功的秘诀。

  李迪采访丹东看守所的事例早已被我们熟知。为了深入了解看守所民警和在押人员的情感世界,他七次自费到丹东,三次在监室里和在押人员一起过春节。连站夜班岗的武警战士都知道,每天深夜一个人走过看守所大院的,一定是刚结束采访的李老师。于是,用探照灯为李老师照路成了他们的任务。李迪的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民警和在押人员,他们向李老师敞开心扉,讲述了许多经历的隐秘故事。李迪的一支录音笔和一本笔记本,记录着很多这样鲜为人知的故事。有专家感慨道:“我们在谈创作的时候,总会谈到深入生活的重要。而李迪的深入,是心的深入,是情感的深入,这才是真正的深入。”

  李迪的这种创作方式和创作态度,为每个搞文学的人树立了榜样。特别是公安系统的文学写作者和爱好者,应该从李迪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学习。应该说,深入生活仍然是我们的必修课。曾有同志认为,我们整天在摸爬滚打中度过,在风霜雪月中搏杀,亲身经历就是写不完的素材。这种志得意满,其实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也正是公安文学长期进步缓慢的根本原因。其实,公安作家不仅需要深入生活,更应该努力开拓自己的眼光和思路,真正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李迪曾说:“生活是一口井,找到井,有水喝。”他是以开掘深井的毅力和热情去深入生活的,绝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深入生活得来的素材激活了他的思考,而他深刻的思想又提炼和丰富了素材的哲理性和思想性。

  因此,公安作家要让自己的观察向深处和广处拓展。所谓深,就是要努力深入下去,观察事件与案件背后的东西,挖掘更深层次的人性内涵。所谓广,就是要跳出公安工作的圈子,尝试以局外人的眼光来观察公安,观察公安工作与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深入观察之后,还要努力拓展自己的思考,让自己的思维更活跃、更深刻、更具前瞻意识。要虚心向像李迪这样的优秀社会作家学习,学会合理使用生活素材,还要让自己的思考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提升和知识积累,从相对盲目的状态向更自觉的探索挺进。

  我们要时刻警惕,不能让已经拥有的丰富生活成为前进的羁绊,应该学会掌握生活、观察生活,真正地深入生活,深入到最富人性光彩的那一处“风景”。这对于任何一位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来说,始终是必修课。
 

         作者简介:张策,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全国公安文联影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席)。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