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张蓉:转弯遇见自己的名侦探

来源:人民公安报剑兰副刊 作者:张蓉

  侦探小说写过20篇左右之后,我会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侦探小说最好看?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意味着得遍览古今中外所有侦探小说,否则怎么得出“最好看”的结论?再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此,我只能回答喜欢什么。

  相比本格派的高冷和烧脑、变格派的阴森和恐怖,作为从事公安工作的侦探小说作家,我更喜欢社会派那种烟火气。社会派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孤岛,也不是发生在密室,它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人间,有人间的爱和忧伤、无奈和悲凉,甚至残忍和决绝。因此,我写的侦探小说,也竭力朝这个方向走。房价飞涨,民间借贷,信任危机,底层的挣扎和向上的渴望,都是我撰写故事的根基和驱动力。我认为,这样的写作,更有社会意义,也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我经常被问到的第二个问题,你写的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在回答之前,先讲一个小插曲。在多年前的一次笔会上,我和一位前辈作家同走一段林荫路。这位作家问我,你们那个谁谁现在在哪里,我说还在刑警队。她说,她写过他,他破的那些案子真精彩,想也想不到,有机会还想再采访他。

  我嘴上说没问题,心里却嘀咕:你不是已经写过了吗,难道再写一篇?可她接下来的话好像回答我的嘀咕:最近想写篇小说,有些细节还想再问他。我说,小说不是虚构的吗?要采访做啥?她说,没错,小说是虚构的,但细节得真实,有了细节小说才站得住脚。就是想采访不同凡响的细节,有了好的细节,就能把他的故事打碎了重新写。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套用那位作家的话来说,就是把真的打碎了,生生地造出一个跟真的一样的假的故事。或者套用作家王安忆的话来回答,写小说就像造房子,图纸是你画的,结构是你搭的,但是那些材料,黄沙,水泥,木材,砖头,得来自现实。

  得益于这些点化,我渐渐地学会了“一鸡二吃”。采访时会特意问很多细节,回来后先完成纪实文学写作任务,然后把采访的材料打碎了,伺机再写一篇小说,最不济也会把它们当成是小说的“种子”埋在心里,等有合适的时机再生发出来。

  这就涉及我经常会被问到的第三个问题,你是怎么从写侦破通讯向写侦探小说转变的?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过程有点难。写侦破通讯时,有采访得来的素材垫底,人是不慌的,但写侦探小说时,却没着没落。因为本来这个故事是不存在的,你要在不存在中创造一个存在,像在一块没有任何眉目的石块上,凿出鼻子凿出眼睛,甚至凿出它的喜怒哀乐……这个过程无疑充满了冒险,充满了艰苦跋涉,当然也充满了激情。

  侦破通讯和侦探小说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侦破通讯中,凶手可以最后才查出,但侦探小说中,必须让他在开篇不久就现身。作者不能到最后扔出一个人,然后告诉读者这个人就是凶手。至于他或者她为什么是凶手,在侦破通讯中,这个侦查手段不能告诉你。侦探小说不能这样,得一步一步铺垫,该告诉读者的已知条件得公开,让读者感觉作者和他们的信息量是对等的,而且有足够诚意。最好的状态是,作者不断抛出线索,让读者相信某个人很可能是凶手,故事讲到八九不离十时,让读者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直到最后,再抛出一张和读者的判断不同的底牌。这个时候的阅读体验,无疑是相当愉悦的,如果你再来一点惊天大反转,印象就会更加深刻了。

  不过,写侦探小说一定不能为了反转而反转,生硬的反转会让读者心生反感。因此,在整个讲述中,很多出场的人,很多环境、物品的交代,甚至人和人的对话,都得保持多义性。要让即使挑剔的读者回过头再追索的时候,也能找到你埋伏下来的线索,这样,阅读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就更强了。如果你也想写侦探小说,从侦破通讯转个弯,就能遇见自己命中的那位名侦探。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