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李迪:深入生活、讴歌新时代的热情劳动者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


  作家李迪

  6月29日上午9时38分,一位始终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作家走了,一位常穿红上衣、像一团火一样给读者带来温暖的勤奋劳动者走了。他带着对新时代生活的无限热爱,带着对大地和人民的深情,离我们而去。他的名字叫李迪,这位当代报告文学重要的代表性作家,是文学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积极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风貌的榜样,他以自己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热情讴歌新时代的文学实践,谱写出人生与文学创作的最美乐章,为大地上的写作者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启示。

  70岁的李迪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拥抱生活、播撒温暖的热情劳动者,他以自己饱蘸情感、饱含热望的笔,作为耕耘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土地上的犁,把一生奉献给热爱的文学事业。

  贴近再贴近,扎根再扎根

  “有良心、有正义感,才能真正扎根下来。真正的深入生活是双向的,不是给人家添麻烦,是掏心窝子的互相帮助。”

  2019年11月20日,李迪与作家纪红建(左二),湖南省音协副主席、秘书长金沙(右二),花垣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田宇来(右一),麻栗场中学校长,刘志刚(左一)

  李迪1950年1月生于北京,在25位参与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作家中,是年纪最大的一位。他于2019年11月10日到20日前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的十八洞村蹲点采访创作。北京与十八洞村相隔将近1700公里,他以古稀之龄从北京坐6个小时的高铁抵达湖南长沙,又乘坐5个多小时汽车,辗转抵达海拔大约为700到1000米的十八洞村。这里属于高寒山区,寒冷而潮湿的深秋季节,对于一位近70岁的作家而言,不断翻山越岭无异于挑战身体极限。然而李迪保持了他一贯与采访对象心贴心的风范,为了方便挨家挨户走访,婉拒请他住在县城或镇上的建议,坚持住在村口一家没有卫生间的吊脚楼客栈中。十八洞村一共有梨子寨、竹子寨、飞虫寨和当戎寨四个苗族村寨,每个自然寨之间的距离将近5公里。李迪的采访对象分布在各个不同的村寨,往返每一个寨子都要翻山越岭。十余天的时间里,他整日冒着毛毛细雨爬上爬下,走石板路,上台阶、下陡坡,不辞辛苦地行走在深秋湿冷的十八洞村的大地上,逮着谁就坐下来听对方说村里的人和事。他热情、朴实、真诚而接地气的采访方式,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随时随地找人拉家常、聊天的“李老师”,这个只要对方有时间就会不顾远近风雨无阻地赶过去跟人聊天的“李老师”,在十八洞村四个苗寨里人尽皆知。人们都说:“村里来了个李老师。”为什么“李老师”这么有名气?因为他不仅仅是在采访,他是在帮村民卖菜吆喝、帮村民准备晚饭、陪着村民种地聊天,他和每一个采访对象成为好友,认真启发和倾听这些并不健谈的村民讲故事……李迪,他不仅仅是深入生活,他是扎根在人民中间,与每个故事的主人公生活在一起。

  而他在十八洞村的实践,不过是他经年奔波于全国各地,长期深入农村、厂矿、连队、油田、学校、警营、社区,贴近群众进行创作的一个缩影。贴近再贴近,扎根再扎根,是李迪始终坚持的创作理念。2009年,李迪随“中国作家走进监管场所采风”活动来到丹东看守所,并在随后的两年间,十次来到丹东看守所深入干警和在押人员的生活中去,创作完成《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被誉为“灵魂手术的生动报告”。2010年,李迪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第一批入选作家,在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和公安部监管局的组织安排下,多次深入辽宁丹东,江苏无锡、扬州、徐州,浙江湖州、绍兴、宁波等地公安一线,扎根警营生活。2012年,李迪参加公安部组织的“清网行动”文学创作采风活动;又三次走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004号水井房,深入采访守护沙漠公路的农民工邓师傅夫妇。2014年至2016年间,李迪持续走访江浙地区公安基层民警,创作了100篇《警察王快乐》系列故事以及《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等长篇报告文学,从警察生活第一现场精心采撷人世的温暖与情义。2018年9月,李迪跟随中国石油“加油站的故事”采访组奔走于青海、西藏、云南等边疆九省销售部进行采访,记录下了一位位忙碌在机器与车辆之间的加油员工兢兢业业、锐意进取的工作状态。

  李迪部分作品

  李迪1968年于北师大附中毕业后即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入伍,1970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后代》,在云南文坛崭露头角。改革开放后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1984年,其侦探推理小说代表作《傍晚敲门的女人》在《啄木鸟》杂志发表,同年加入中国作协,获首届公安部金盾文学奖,至今共出版三十余部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被列为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多部作品拍摄成电影、电视剧,并荣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中国新闻报告文学金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等。近年来,李迪以旺盛的创作精力笔耕不辍地持续写作,每年均有作品发表于各大重要报刊和杂志。这些作品是他与奋斗在基层不同岗位的普通人掏心窝子相互帮助的结果,也是李迪创作理念的最好体现。

  热情歌颂人民、赞美劳动、书写时代

  “我不能不书写他们。我想知道你背后的故事。我想走近你。走近你之后,我才真正懂得你。”

  这是作家李迪最常说的几句话。无论是丹东看守所、塔克拉玛干沙漠、公安基层、边地加油站,还是湘西十八洞村的苗寨,都留下了李迪的身影,李迪也成为了大家永远难忘的朋友。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会被这位爱穿红衣服的老作家的热诚与爱心所深深感染,他对朋友、对同事、对采访对象,甚至对他接触的每一个小动物,都充满着关爱与善意。正是因为李迪毫无保留地善待着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写作对象,以柔软的内心对待他们,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才能够对采访对象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在多年的基层寻访过程中,李迪看到了太多人世间的悲苦与丰富,也正是因为他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才能始终以乐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苦难,他的文字才能够拥有照亮别人的精神能量。他不为名利、声望而写作,只为了世界上能够有更多的人走进每一个平凡人的生活中去,接近他们,认识他们,赞美他们,为时代写心画像。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同他的性格一样,诚恳而率真,严谨而热忱,明亮而乐观,有着蓬勃的生命张力,他是始终与人民在一起勤奋笔耕的中国作家表率。他把百态生活、人性之美与人类之爱,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入自己的作品中,激情四溢地歌颂人民、赞美劳动、书写时代是李迪一以贯之的文学品格。

  李迪(左)在十八洞村采访

  “这个从北京来的李老师,没什么派头,和老百姓说话,就是很和蔼可亲的那种感觉。他很能说,很能聊,用我们老百姓自己的话说,就是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十八洞村村民杨远青告诉记者,他对于这位从北京远道而来的“李老师”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可以说是所有村民对李迪的共同印象。当时花垣县和村里的扶贫工作人员已经事先准备了一份采访名单,但李迪在真正进入对十八洞村村民的具体采访以后,才发现许多村民并不健谈,必须根据情况随时调整采访的对象和问题。他要求住在村口一家叫做“阿雅客栈”的民宿中,通过晚餐时的攀谈,李迪发现客栈老板原来曾在外地打工,后来回村开办民宿,而这种脱贫致富的方式在十八洞村成为一种典型。毫无疑问,客栈的老板和老板娘就成为了李迪进村以后的第一对采访对象。

  为了更好地贴近村民的生活,李迪顾不上休息,反复上门寻访,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十八洞村主任隆吉龙告诉记者,李迪曾经两次去一个村民家中都未能见到受访者,为了完成采访,李迪耐心地在村民家中一直等到夜深。他曾帮助姐妹饭店的老板一起准备饭菜、打下手,陪同路口摆摊的村民一起吆喝叫卖、讲价钱,甚至与在田间地头的农民一起干农活。只要知道村民有时间接受采访,无论对方在赶集、种地还是摆摊,他都毫无怨言、风雨无阻地赶过去。由于十八洞村的居民大部分是讲苗语的苗族人,寻访对象中年龄较大的一辈人甚至不会讲汉语,因此在采访高龄村民的时候,还需要寻找当地的年轻人、扶贫工作者或村干部作为翻译,为沟通和后续采访资料的整理都增添了难度。但李迪跟每一位聊天的村民都添加了微信好友,每日白天采访,晚上整理材料并进行创作,写完关于他们的故事以后,就第一时间把故事发给主人公们去求证。

  李迪(右)采访十八洞村村主任隆吉龙

  陪同采访的村主任隆吉龙感叹道:“李老师能到我们这个贫困偏远的苗寨来,很耐心、用心、细心地把我们十八洞村的这些故事一个一个地挖掘出来,整理出来。他的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但那种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让每一个读到的村民都非常感动。”作家李迪始终尊重这些普普通通的采访对象,尽力设身处地去了解他们的疾苦、理解他们的生活。“阿雅客栈”老板杨正邦印象中的李迪老师是一位“很亲切,很慈祥”的人,住在民宿的那段日子里,他绝没有什么大作家的“架子”,也没有嫌弃这些“两脚泥”的农村人,和他们一家人都相处得很融洽。在这些普通村民的印象中,作家“李老师”的采访都是从“拉家常”开始,尽管在十八洞村采访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和当地的很多村民都成了好朋友。在十八洞村人看来,他们都只是跟作家朋友说了自己经历过的事,那不是故事,只是生活的真实。

  李迪的好友、作家高洪波曾为他赋诗二首作为鼓励:“迪兄深扎湘西村,村名十八最喜人。有洞无洞世间事,最难作家写扶贫”;“十八个神仙十八洞村,十八位罗汉说脱贫。十八家故事真生动,湘西父老谢恩人。”李迪热爱自己采访过的每一个人物,善于从百姓的生活百态中寻找人性之美,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为他们树碑立传,刻画出新时代新人的风采。

  对写作精益求精、全身心投入

  “李老师,您为了我们村的每一个故事费尽心思,带病工作,我为你的这种写作精神由衷敬佩,再次说一声您辛苦了,感谢您对我们十八洞村的辛勤付出,感恩及荣幸认识您。”

  当十八洞村村主任隆吉龙得知李老师身陷病榻时,为作家写下了这样情真意切的留言。2019年11月末,李迪已经完成湘西十八洞村的深入生活采风资料,并对于后续要完成的故事有了把握。因为此次采访的对象包括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十八洞村主任隆吉龙、十八洞小学教师蒲力涛、“爱在拉萨饭店”的龙拔二大妈、村支书龙书伍、“姐妹饭店”老板娘金娣、“酒鬼”龙先兰、村民杨超文等18位村民,作家李迪将书稿的题目定为《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交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被列为中宣部重点选题。

  采访期间正值秋冬之际,湘西南丘陵山区气候湿冷,李迪每日爬山串寨,致使腰部受寒水肿,诱发旧疾,痛疼难忍。但他却硬扛着没有告知当时的陪同人员和受访村民,仍坚持超负荷完成了采访任务。“李老师,您辛苦了!”是很多受访村民想对他说的话。

  回到北京后,李迪立即到医院拍片确定病情,并遵循医嘱服药,卧床静养两月有余,无法行走,无法坐立。去年12月上旬,李迪因经受风寒和过度劳累而感冒发烧,在病床上的他却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写作,仍然在脑海中构思着十八洞村的故事,惦记着十八洞村的百姓。写作期间,他给一位好友发去当时拍摄的村里学校的视频,说自己一边拍一边流泪,感叹只有一位老师的学校应该投入得更多一些。

  “李老师是写故事的高手,但高手凭借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这样兢兢业业走出来、访出来的。在他的故事里,人物的语言原汁原味、生动鲜活,有着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曾经陪同李迪在十八洞村里采访的湖南省作协创联部的贺秋菊读过李迪很多作品,从内心敬佩这位“一句话点铁成金”的故事高手。读着李迪抱病写出的十八洞村的故事,那些富有生命力的细节勾起了她陪同采访的那些穿梭行走的难忘回忆,贺秋菊感慨万千:我相信读到这些扑面而来的故事,人们的掌声一定会如扶贫队长所说:“像春天的雷”。

  李迪(右)采访十八洞村村民

  今年3月底,李迪的病情刚有好转,立即着手创作十八洞村的报告文学作品,计划写关于十八个人物的十八篇故事。在卧床养病的这段时间内,持续创作,从4月23日开始在《文学报》《文艺报》《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先后发表了《黄桃金灿灿》《就是悬崖我也要跳》《腾飞的十八洞村》《让我在山上把眼泪哭干》,这些鲜活如影像的扶贫攻坚故事,感染了众多读者。

  据帮助李迪进行书稿审改校对的群众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国强回忆,从3月30日到5月25日,李迪完全是拖着病体,甚至是在手术前的病床上非常艰难地完成了《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故事的第一篇完成于4月4日,在完成第四篇以后,李迪基本上已经没有力气在写完以后再细读修改一遍了。最后的五篇故事是在速记员小王的帮助下,根据采访录音整理成文稿,经由李国强编改以后再交付李迪审校。5月27日,李国强最后一次与李迪联络,和他商量请高洪波或北京日报的李培禹为诗集《答卷》作序的事,那时他已经住院一周多,还没有动手术,在电话中听他的声音还十分洪亮,很有底气。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告诉记者,李迪年前去十八洞村采访的时候,经过长沙但不能停留,因此非常遗憾未能同他见上一面。得知他因山区湿冷,回到北京就病倒了以后,由于疫情,自己也没能进京探望他,但李迪却发来语音微信,说他已在病床上写完了《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并没有耽搁中国作协交给的任务。王跃文非常感慨地说:“想起多年前,我同先生在唐山相遇。晚饭后散步,先生捡回一只瘦小的流浪猫,采风期间天天带着,最近带回了北京。先生说他收养了十几只小狗小猫,有一次还带着这些小动物去了云南。先生是极温暖、极柔软的。”住院期间,李迪还曾通过微信的视频聊天功能,借由村主任的手机,在病床上与十八洞村的受访村民们视频谈心,进一步丰富、完善及核实有关的访谈素材,在严重的病情中,依然保持着对写作的满腔热情、严谨态度和全身心的投入。在李迪的笔下,我们能够读到深植在十八洞村贫困深处的历史记忆,能够看到村民们逃离偏僻落后山村外出打工的坎坷经历,这些饱蘸感情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一路走来的十八洞村人艰辛的脱贫致富之路。

  5月中旬,正当李迪准备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参加中国作协召开的扶贫攻坚研讨会,计划与24位作家进行线下与线下的采访交流的时候,他再次住进医院。他盼望能在医生的帮助下尽早康复,尽快恢复写作,没想到,却再也没能走出医院,回到他热爱的生活中来。

  温暖、乐观、真诚的作家李迪,总有着写不完、说不尽的故事,始终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热火,用自己的能量照亮着身边的人。正当我们聆听着故事,簇拥着火光,感受着他的温暖的时候,这团热火却悄然褪去了往日的神采与光芒。“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斯人已逝,生者长思,作家李迪的精神与创作实践将永远被读者铭记,回顾他的人生与创作,也必将激励当代作家继续写好新时代和人民的动人篇章。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