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从小说《三叉戟》到电视剧《三叉戟》

来源:全国公安文联 作者:

  吕铮:一辈子能写好警察就好
 


  5月31日,由吕铮小说《三叉戟》改编,并有吕铮参与编剧的电视剧《三叉戟》将在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及爱奇艺、优酷、腾讯三大网络平台播出。播出之际,吕铮的心态很平静,更准确地说,是在平静地等待一个答案。“我不知道观众、市场对它是不是认可,就像我当时写《三叉戟》这个小说时一样,我需要等读者的反馈。”吕铮说。在电视剧即将播出之际,记者采访了吕铮,试图从他的创作经历中了解一名公安作家在写作上的探索之路。

  一

  “并不满意”的小说

  《三叉戟》是吕铮的第12部小说,讲述了3个即将退休的警察重出江湖的故事:面对日新月异的警队,当年让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的徐国柱、崔铁军和潘江海已不复当年风采,只等着退休之后安心养老。然而,一桩蹊跷的合同诈骗案,让他们重聚。他们用自己“三高”躯体和警察本能,投入了一场困难重重、危机四伏,同时又胆略过人、壮心不已的警察生涯谢幕之旅。小说的创作一气呵成,却并未给吕铮带来满足感,“没有感觉自己的进步”。“如果按这个模式,我可以写出好几个来。”吕铮拿着文稿问老师,问鲁迅文学院的同学。即使得到的评价都很好,他也依然不断自问:到底为什么写作?下面要写什么?彼时,吕铮一直坚持着一年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频率。这在公安系统的作家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对于在一线工作的民警来说,更是不易。在很多次被采访中,吕铮都提到自己第一次创作小说的情景。当时还是主办侦查员的他,花了3个月时间抓捕了一名犯罪嫌疑人。可在看守所例行体检时发现,明明有妻儿的嫌疑人竟然是女儿身。后来经多方验证,一起女扮男装7年、以结婚行骗的大案逐渐浮出水面。一个月后,他用业余时间以这起案件为素材写就了小说《黑弈》。之后,《迷网》《警校风云》《巴士警探》《混乱之神》《仨警察》《赎罪无门》《夺命医疗》《名提》《猎狐行动》《天网猎狐》《三叉戟》等接连问世。这些作品都是他在忙碌的办案过程中用业余时间完成的。用他的话形容,就是他的文字总带着“战斗”的状态。几年后,面对写完《三叉戟》后内心的疑问,吕铮在一篇创作谈中有过自己的解读,“我跟很多公安系统的作家一样,最初开始写作常常是生活的水满自溢,经历过一些事情,侦办过一些有意思的案件,觉得有许多故事要讲,于是将这些付诸文字,成了文学作品。但在写了几篇后,就会随着生活经验积累的释放,陷入‘写空了’的状态。”吕铮把写作的第一道门槛,叫做从记录到创作。这中间,他也注意到,一些公安题材小说作者的作品,常常是开头几部精彩,写自己的经历活灵活现,但越到后期,作品质量就越不如前,沦为“行活”。还有一些小说,内容跌宕起伏,却经不起仔细推敲,时代背景、人物特性以及执法手段,写的都不是中国故事。如何避免偏离写作的初衷,继续写有灵魂的人物和有温度、有质感的警察故事,吕铮的选择是慢下来、沉下去,“我觉得一个小说作者能走多远,固然需要阅历和对文字的把控能力,但拼的更是创作故事的能力和作品的思想深度”。于是,在小说《三叉戟》完成之后,吕铮停了两年,在重新回归文学创作时,他选择了完全不是自己熟知的领域为题材写了两个长篇小说,很快就被文学期刊发表。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这种感受很直接,“被要求改稿的次数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原因并不是掌握了什么高深的诀窍,而是他在创作中用了更多的技巧。

  二

  峰回路转

  吕铮把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过程称为一次机会,这让他这样一名普通警察有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而《三叉戟》给他带来了新机会。《三叉戟》成书不久,有个著名导演想把它拍成电影,点名叫吕铮来做编剧,这让他感到了压力。怎么编剧?如何让导演满意?“以前我的作品也有被拍成影视作品,但我在其中很多时候就像是素材库,处于边缘的位置,当让我自己做编剧的时候,我的压力就来了。”这并不是他第一次产生参与剧本创作的念头。2016年,根据吕铮小说改编的一部电视剧播出。与原著相比,改动很大,评论也众说纷纭,不少看过原著的读者评价,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不如原著精彩。读者原本期待的针锋相对的人性交锋,却掺杂了许多絮絮叨叨的情感纠葛,失去了原著的冷峻味道。诚然,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已经是不同的艺术形态,忠实还原原著精髓还是合理改造甚至颠覆,创作出一部全新的作品都是在可选择范围内的操作。但这些评论也给了吕铮启示,当时他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以后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自己作品的改编创作中。但做编剧哪有那么容易,吕铮剧本创作的过程并不顺利。有一次导演甚至说:“你有一天能把你警察作家里的警察两字去了就行了。”吕铮刚开始听了很不服气,但后来觉得导演说的有道理。“不能在小说和剧本里都有压迫感。电影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是一个平等的世界。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在那个世界里生活的真实的人,要抛弃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强加在别人身上的符号,一切要从生活中来。”吕铮把这样的感受称为“破圈”,对编剧也有了更深的认知。对于创作,吕铮总有种满足感。“一个原本只是在我脑子里的故事,我把它写成了小说,有几万人来买你的小说,就有几万人通过你的这本小说来了解警察生活,甚至为你写的情节而落泪。突然有一天,影视公司看中了这个小说,他们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做剧本,用两年的时间拍摄,他们用时间、资金来拍摄你在一闪念间的故事,然后会有更多的观众去看这部剧,实际上是多了一个传播警察故事的渠道,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

  三

  主动上场

  在吕铮的小说里总有这样一句话:“别拿人当人,别把事当事。”那是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师傅告诉他的话。刚听到时,吕铮不太懂,后来才慢慢琢磨出滋味。里面的意思是,自己无论多渺小都别气馁,不能丢失信心,自己无论多强大都别恃才傲物、轻视别人;别人再柔弱也不要去欺压歧视,别人再强大你也不要惧怕。写作也是如此。面对陌生的编剧工作,吕铮的选择是主动上场。他用业余时间去中央戏剧学院进修编剧课程,跟专业编剧学习,看专业书,看大量经典电影,去拉片,做笔记……作品该怎么结构,哪里是高潮,哪里在推进,哪里是递进……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要求每人拉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吕铮拉的是自己的小说《名提》。结果老师以此为范例,称《名提》是经典的戏剧格式。进修、充电,让吕铮明白其实自己一直在格式里,也让他有了大踏步“破圈”的自信。他发现自己曾经以为走过的“弯路”,恰恰带领他抵达了同一个终点:“与其吸引眼球,不如感动人心,与其描写猎奇,不如踏踏实实地写好中国警察故事。”电视剧《三叉戟》的剧本由著名编剧沈嵘与吕铮合作完成。与专业的编剧相比,丰富的案件素材,多年的从警经历,乃至对民警日常生活质感的把控,是吕铮自觉有优势的地方。同样是写预审,怎么让预审和预审之间有区别,让观众感受到不同的呈现方式;同样是老民警,不同警种在人物身上又有什么不同的体现。当架构好剧本基础的三个人物后,可以在原著的基础上承载比小说更多的内容,用自己不同的作品搭建一个完整的警察世界。这在电视剧发布的简介中也可略知一二。善于侦查推理的“大背头”、善于抓捕追逃的“大棍子”、善于审讯的“大喷子”,这3位被警界称为“三叉戟”的民警在退居二线之际,遇到了一起洗钱大案,他们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齐心协力,不仅一举摧毁了金融犯罪集团,将幕后的腐败黑手绳之以法,还在这个过程中破获了多起不同类型的案件,续写了“三叉戟”的辉煌。与小说相比,电视剧中的壮士暮年之感少了许多,人物的烟火气满满,与当下警务工作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吕铮也如同在小说中那样,分享着自己作为一个警察对成功的理解:“什么是警察的成功,是当他脱去这身警服的时候无怨无悔、问心无愧,他们是整个平安城市的分母,是美丽城市的绿叶。”在剧本的审读过程中,审读老师评价,《三叉戟》是这些年看的最像警察戏的警察戏。而吕铮的心愿是,如果有人看了这个电视剧后,能像小时候的自己一样,被电视剧感染,立志投身警营,那才是真正的成就感。眼下,吕铮的小说《谜探》《纵横四海》《藏锋》已进入出版流程。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满满当当的五年计划,他希望作品的语言风格能锻造得更独特一些,他立下了6本小说的写作计划,计划里有齐孝石、那海涛、林楠……那些在他小说中陪他一起成长的警察。他的手机里还保存着长年积累的写作素材,别人随口说的某句话或者不经意间想起的某个念头都有可能成为创作的开始;他给自己列了长长的书单,保持着每天利用空余时间看一部电影的习惯,在他身上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说过一句话: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用一根针挖一口井。吕铮希望自己这辈子能干好写警察这一件事就好。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