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庚胜: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立足现实创造佳作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
记者:您今年准备了什么提案?主要聚焦什么问题?
白庚胜:我之前曾在云南省政府挂职两年,走了全省125个县。当时,云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打造西南联大品牌,以配合云南民族文化旅游。3年多来,作为政协委员,我两次就此调研,发现现在的旅游主要依托西南联大旧址和一些历史遗迹,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缺乏系统的开发思路。所以今年两会,我提交了关于“合力打造西南联大文化IP,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转化”的提案。西南联大这段历史彰显了知识分子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为国家、民族崛起而读书和育人,始终刻苦努力、锐意创新。这些精神财富需要进行系统的总结,发掘它在当下和未来的文化价值。保护传承好西南联大遗产,做好它的文旅产事业,就是提倡年轻人把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西南联大IP文旅融合项目要发挥好市场和企业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文化的力量,强化西南联大的影响力,让西南联大精神与年轻人发生更为深刻的连接。建议做大现有的西南联大博物馆,恢复北门书屋,设计旅游专线,重建西南联大,设立西南联大文化论坛,建造西南联大著名人物雕塑群等。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从实景体验到虚拟旅游,进行立体、全息、完整的呈现。
记者:如今,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您认为应如何正确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白庚胜: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少数民族的儿子,对传统文化很有感情。我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时,推动出版了民间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方面的丛书,主编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基本上做到民间文学全覆盖。我们还举办艺术博览会、民间文化论坛等活动,扩大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是全人类的财富。我
从研究文化产业到现在提出产业文化,把产业提升至文化的高度,这样结合才能可持续发展。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民间文化要保护在民间,主体是人民。比如,在各地建立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让民间文化发展壮大。
记者:这些年,中国作协在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方面有哪些亮点?
白庚胜:中国作协用5年时间,实施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其中一大亮点是成立鲁迅文学院的少数民族作家系列培训班,共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作家1496人次,并出版其中的优秀作品。现在,每个民族都有鲁迅文学院毕业的作家。此外,《民族文学》杂志目前做了汉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和朝鲜文6个文版,每个文版选登各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让少数民族作品为更多人所熟知。我们还编了一套《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并拟翻译成外语,在日韩等国出版。还在各地举办少数民族文学论坛,每年一个主题,一起探讨文学领域的热点,关注少数民族文学最急迫的问题。这样的重视程度,在其他国家都是没法想象的,通过文学的水乳交融,促进各民族更加团结。这些工作,是我国民族文化工作的亮点,也是文学领域的亮点,具有双重的意义。希望国家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少数民族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
记者:疫情期间,文学界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作品。您认为文学创作在这期间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白庚胜:文学工作者虽然不是直接战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但是我们心系祖国、情系人民,心里时刻想着一线。疫情发生后,文学界反应迅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纪实文学作品,其中的很多优秀作品为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加油鼓劲,把人民作为叙述的主角,反映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传统。这样的文学,正是时代和人民所需要的。
记者:文化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您觉得我们应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白庚胜:首先得有文化自觉。我是谁?有什么东西?有什么价值?了解这些,才能产生自信。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保护中华文化传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机制,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此外,文化自信需要载体,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只要是优秀的,我们都要重视。我们既有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也需要有当代作家的精品力作。要继续给这些文学艺术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空间,他们完全是有能力进行伟大文化创造的。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