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策:谈谈吕铮对公安题材文学的贡献
收到吕铮最新发表于《十月》与《当代》的两部长篇小说的时候,正忙于出国前的准备,故而未及细读。思忖再三,感觉评论吕铮的创作似乎也不能局限于他的一两部作品。吕铮对于公安题材文学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标志,他的意义所在,其实是有很多可说的话题。
同时在两本重要文学期刊上发表两部长篇作品,吕铮创作精力的旺盛是令人钦佩的。再想到他自从踏上文学之路起,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旺盛,已经有14部长篇小说问世,就更觉得吕铮现象是很值得研究的。
大抵公安题材文学的创作者们,都不大会有一种相对轻松的创作环境。他们大多就职于公安机关,基本是业余写作,而本职工作则是繁重而艰辛的。那么,对于能够坚持写作而且能够“写出来”的人来说,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职业带给他们的使命感,一定是重要的精神支柱。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在吕铮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他的思想和他的创作随着作品的一部部问世而逐渐成熟,我们会发现他的目光始终关注公安职业的特殊性对于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塑造和磨砺,关注在这个职业中的“这一个”的独特与非独特。吕铮用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克服了工作与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在创作中最大限度地还原着公安工作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物状态。吕铮的创作,让我想起高尔基所说的话:“对文学工作的渴望基本上是个人的一种自然的、健康的愿望。”这种愿望一旦生成,就不可阻挡其实现的冲动和努力。
吕铮的勤奋和努力并不仅仅限于写了多少作品,而在于他在作品中投下的观察和思考。应该承认,这是许多公安题材文学作者所欠缺的,也可能还是源于客观条件上的艰难吧,他们的思想很难进入一种思索状态。创作的冲动产生之后,往往会抓紧时间匆匆忙忙地写,思考在他们的文字中难以留下清晰的印迹。而吕铮不仅用毅力克服了时间上的困难,更以自己的勤奋克服了思考上的困难,他始终不甘于单纯的书写。如果说他早期的作品如《警校风云》,还仅仅是对生活简单描摹的话,那么,他现在的创作,更多在有意识地、敏锐地捕捉公安职业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尖锐性和广泛性,更着眼于面对这样的复杂性、尖锐性和广泛性时,公安从业者的心灵震荡和情感波折,以及他们与这个社会或融合或隔膜的生活状态。这是吕铮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他的思绪始终与公安事业保持着同一脉搏。
我们可以看到,吕铮的小说涉及公安机关多个警种,其中有的鲜为人知,如预审(《名提》),如视频侦查(《无所遁形》)。而吕铮自己,曾长期从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他的个人生活积累与公安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在他的思考中有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他捕捉到公安从业者的共性,也捕捉到了他们的个性。这使吕铮的小说创作有了较为宽阔的视野。这种视野的培养是有意识的,是吕铮具有独特思考的结果。吕铮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作家,他的思考和他思考后完成的写作,对于公安题材文学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是有借鉴性的。
吕铮的语言风格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吕铮在语言使用上也充分吸收了公安机关和公安从业者的语言特色。这种语言短促、刚硬、粗糙,富于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在这种语言的表述下,故事情节显得更具张力,更有生活气息。
可以说,从精神内涵到故事构架,再到语言风格,吕铮都在其中融入了浓浓的公安味道,而且这种融入浑然天成,不显生硬,更不是贴标签式的造作。我认为,这正是吕铮的创作对于公安题材文学的贡献。他的创作方式与成果,尽管不是公安题材文学中唯一的,但是独特的,是可以视为标志的。还应该注意的是,吕铮的作品并不是只给公安从业者看的,他的这种独特性在更大意义上说,恰恰表现出了人们在审美需求中普遍渴望的一种英雄主义梦想及其在平凡生活中的实现。吕铮凭此而征服了广大普通读者,他的创作拉近了公安从业者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近年来,像吕铮这样的优秀作家,在全国公安系统中越来越多。他们的作品也已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而其个人风格的日趋突显和成熟,也已经把公安题材文学进一步推向了更高的文学山峰。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而在这种现象中,吕铮无疑是最醒目的一个。
作者简介:张策,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全国公安文联影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席)。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