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张策:那些蓝色封面的书

来源:人民公安报剑兰副刊 作者:张策

微信图片_20200424110608.jpg

人的很多想法是瞬间萌生的。但细细想来,瞬间形成的念头恐怕也还是在冥冥之中有着时间存储的基础。如同某一天看到花开,恍然觉得春天来了,其实那花已经经过了漫长的默默孕育过程。瞬间是由悄然流淌的时间牵动着的,瞬间是漫漫长路上相互连接的每一个片刻。

想为蓝色封面的书写点什么,就是在瞬间萌发的冲动。直接的缘由就是一本纯净的蓝色封面的书——农秀红的《忠诚的名义》。

最初看到微信里小农发来的封面照片,不经意间觉得这封面有些过于简洁了。书收到手,才恍然大悟:这是警服的颜色啊。在肃然起敬时,便觉得很有些话,可以说给那些蓝色封面的书。

当然要先从小农的这本书说起。农秀红在《自序》中说:“从事宣传文化工作25年,自认为还算是一个有心人。身在公安队伍,我对从事的职业始终保有一份珍爱,对同一个战壕里那些英勇顽强、默默奉献的战友,始终饱含一份敬意。作为一个时期公安历史、公安工作的纪录者,我付出了无限热爱与无比真诚。”读了这段充满情感的话,当然明白了这本书的内容,那是一个公安宣传干部几十年笔耕不辍的收获,每一个铅字里不仅饱含着墨汁,更浸透着心血。

于是就联想到最近出版的另外两本书:冯锐的《湄公河行动》和李金龙的《刑警故事》。在我眼里,这也是两本蓝色封面的书,因为在字里行间跳跃着一样炽热的心脏,奔腾着一样鲜红的热血,也串联着公安宣传文化干部一样的激情和勤奋。警服的藏蓝,包裹着红色的赤诚和绿色的春天,构成了这个火红时代所独有的一种精神财富。这是职责使然,也是命运的一种精心雕琢。

对农秀红、冯锐和李金龙这样的公安宣传文化干部来说,可能说不清是热爱使其选择了这个岗位,还是这个岗位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塑造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一个人如同一滴水,融入大海才会生出摧枯拉朽的力量,否则只是地面上稍纵即逝的一点湿痕。而对文学创作来说,他们走过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他们因宣传迈入了文字的阵列,又在文字中催生出对文学的憧憬与尝试。他们迈向文学道路的脚步,是一种自然,也是一种必然,更是使命使然。

说起来有些奇妙,宣传与文学的关系历来争论不休,说应断然分离者,有之;说不可分割者,亦有之。但从公安文学的发展历程看,二者有着说不清、理还乱的亲密关系。宣传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波澜壮阔的公安工作来说,是精神塑造与弘扬的重要渠道。而公安文学是公安工作和公安生活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是对公安民警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一种滋养。如果说宣传是暴风,要强劲到瞬间可吹散阴霾展露真相;那么,文学就是春天的细雨,给孕育着希望的土地提供营养和活力。换一个角度而言,宣传工作接触到的大量素材,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而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咀嚼和提炼,是延续并深化宣传功能最好也最富情感的途径。大概每一名公安宣传干部,都会在工作中饱尝这种独特的滋味,从宣传向文学的转变,几乎是他们自觉选择的道路。每一本蓝色封面的书里,都承载着公安宣传干部的成长和蜕变。

不可否认,由宣传而文学,是一条格外艰辛的道路。宣传的任务越来越重,而文学需要的沉静思考在被无情挤压。它们之间的结合点、融合度、共性与个性,都是在写作者的思想与心灵上刻下的印痕。我们因此而珍惜这些蓝色封面的书籍,我们因此而重视公安文学创作中的这种独特现象。我们希望农秀红、冯锐、李金龙们,舒展宣传与文学的双翼,在两栖作战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研究行业文学,总躲不开宣传与文学这个话题。肩负重要使命的公安战线,这个话题的深刻意义更超出单纯写作的范畴,而被历史和现实赋予了更广阔、更深刻的内涵。这种内涵,因为身在其中的我们,而更具有了生命的体征。

 

 张策.jpg

 

作者简介:张策,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全国公安文联影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席)。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