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张策:不会缺席的公安文学

来源: 人民公安报剑兰副刊 作者:张策

由公安部新闻宣传局、全国公安文联联合发起的“抗击疫情·警徽闪耀”主题文艺作品征集活动正在进行中,目前已收到各地公安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创作的作品7000余部(篇、幅),结集出版工作也已启动。公安文艺作者们的笔墨,将从一个侧面为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留下永久的纪录。

这使我联想到一个问题: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多远。

在中外文学史上,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传统现实主义作家们主张文学要以冷静的目光来观察和评价现实,真实地再现生活,进而揭示真理。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曾经说过:“艺术的力量就在于真实及其鲜明的体现”,“文学是一幅画,又是一面镜子”。而自19世纪后期,现代主义理论逐渐出现并发展,则“要求人们把注意力从艺术品的客观内容转向独立的外在形式美”。由此,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思潮纷纷出笼,文学呈现更丰富的形式,但显然拉开甚至割裂了与生活的距离。

对文学艺术形式的探索无可厚非。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还是更紧密为好,因为生活并不仅仅是文学可反映或可不反映的某种调料,它是文学的源泉,是文学生命力存在的基础。艺术形式上可以有多种创新,但只有内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生命力才会更旺盛、更持久。

由此,不禁想起抗战时期演遍大江南北的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这部在中国文艺史上享有盛名的作品,单纯从形式上看,是粗糙而简单的,但它紧扣时代脉搏的主题和凛冽悲切的表演方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狠狠地撞击出了愤怒和悲伤,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文艺创作,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中是有光荣传统的,回顾每一个重大历史阶段或重大历史转折,我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文学艺术相伴相随的身影。

众所周知,中国公安文学是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以英雄主义为主旋律的行业文学。中国公安文学也有紧扣时代主题、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光荣传统。上世纪50年代,有两部电影《一贯害人道》和《姐姐妹妹站起来》,前者反映的是解放初期公安机关取缔反动会道门的统一行动,后者则展现了全面封闭妓院后对收容妓女的教育改造。这两部影片是公安文艺直接选取公安斗争生活素材,用艺术形式为公安工作服务的范例。它们因此在公安文学艺术史上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地位,也为后来的公安文学创作明确了一种走向。反映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今天我休息》《全家福》,反思时代浩劫的《神圣的使命》《大墙下的红玉兰》,近几年来反映公安机关重大专项行动的《清网行动》《猎狐行动》和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湄公河大案》《破冰行动》等,都很好地继承发扬了这一光荣传统。因此,在抗疫斗争中,公安文学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此时此刻公安文艺作品的大量涌现,已经很好地展现了公安作家、艺术家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文学,离生活很近很近。在这一批作品中,最令人关注的也许正是来自武汉前线公安作家的创作。他们带着生活体温的写作,是中国公安文学永远不能忘却的文字。

我读了侯国龙的散文《守城录》,清晰地看到了武汉封城时执勤公安民警的身影。我也读了陈超的小说《武汉恋人》,真切地体会了武汉一线警察与护士之间的情感牵挂。作为优秀青年公安作家,他们在生活中捕捉细节,更捕捉当时那种异于平时的复杂情绪和悲痛心情。他们的作品,尽管是“急就章”,在文字上还缺少更准确、更细腻的雕琢,但恰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为生活树起了“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在灾难面前的光辉。

因此,对公安文学来说,生活与作品的距离有多远,答案就在公安作家们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坚持提倡在艺术上的创新发展,但也永远秉持文学来自生活的理念,并用这种理念指导创作实践。

 

 269a3a4c4ef476cf638bd31a039af5bb_2afa84a726f1e1fdc2fe6f796ad

 

作者简介:张策,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全国公安文联影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席)。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