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战“疫”60天,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

来源:人民公安报剑兰副刊 作者:王传宗

微信图片_20200403124740.jpg

本文作者在雷神山警务室采访留影。本报记者 张铮

要解封了。

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3月24日宣布,武汉将于4月8日彻底按下“重启键”。沉睡了两个多月的武汉,烟火气真的要回来了。

1月23日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后,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这群人和新冠肺炎疫情展开了殊死搏斗。从1月31日到3月30日,人民公安报社武汉战“疫”融媒体报道组在武汉随警作战了整整60天。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转运病患,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建设和投入运行,24小时社区村湾封闭管理,大拉网式大排查,全民保供,复工复产……在疫情防控每一个节点,壮怀激烈的战斗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发生着。我们和这座城市的守护者站在一起,记录战斗,播撒希望,收获力量。

这其中的付出和代价,这其中的残酷和艰辛,这其中的坚定和温暖,将永远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精神融为一体,化作一座让后世永远纪念的永恒丰碑。这一切也必将在我的人生阅历和灵魂深处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不能不紧张,不敢不紧张

“过去一周,咱们脸上就没有过笑容。”2月8日23时,在采访组工作例会上,报道组记者师二洋提醒大家,“还是要稍微放轻松一点,神经别绷得太紧了。”

二洋是个“95后”,视频新闻拍摄好手,对大家情绪的变化尤其敏感。

不会不紧张,不能不紧张,不敢不紧张。

1月31日晚8时,我们一行四人抵达武汉站。出站的一瞬间,跃入眼帘的是空无一人的马路、昏黄的路灯,这座城市的紧张情绪瞬间笼罩了我们。

步行去往停车场的路上,报道组记者张铮持续按快门的连拍声十分刺耳。十几天前曾到过武汉报道春运的他默然无语,四周一片静寂。

真正让我体会到紧张的,是在第二天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大智街派出所的采访。当天,我和曾背着患者下楼的民警邵玉春面对面进行了交流。

采访中,一组组全副武装的民警不断出发,又不断归来。派出所门口放置的临时焚烧炉随时销毁他们出警归来后卸下的防护装备。酒精、消毒水一遍一遍喷洒、再喷洒。

“我想跟他们出警,随警作战。”我提出申请。

“不行……”所长刘远杰断然拒绝,让我十分不解。

午饭时,刘远杰悄悄告诉我:“上午的警情是去社区处置死在家里的患者遗体。其中的风险有多大,你懂的。”

常二社区是个老旧小区,租住了很多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商户。2月5日,我们在这里采访专门负责病患转运的民警刘晓钟。

“我们小区已经确诊15人,有30人在家中去世。请你们穿上防护服再进来。”没等走到小区门口,社区工作者就远远地向我们大喊。

转身返回,把全套防护装备穿戴整齐,我们再次步入小区。消毒水的味道弥漫在空中,小区里不时有手提装有X光片纸袋的居民进出。对讲机里传来转运病患的指令,社区工作者和民警步履匆匆。口罩后面,他们略带飘忽的眼神告诉我这里的疫情有多严重。

到武汉前,我预料到这里的形势会很紧张。但疫情到底有多严重,并不确定。直到身临其境,我才真正明白所谓的“传染性强”“医疗资源匮乏”“应对压力大”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没有、也不敢将自己到武汉采访的行程告诉家人。甚至在出发前,我屏蔽了微信朋友圈里所有的亲人和老家的亲戚、同学、朋友,倒不是怕他们反对,是怕他们跟着担心。

直到2月11日,报社给我家邮寄慰问品,爱人才知道我已身在武汉。3天后,父母和姐姐在网上看到了我的报道,才知道了我的行踪。

当危险真正来到面前时,我的确是有些焦虑甚至恐惧的。抵汉之初,我们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加上当时的武汉医疗资源匮乏、社会运转混乱、疫情形势严峻,我们的内心每一天都处在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之中。一天早上醒来,我发现左手无名指指甲突然凹陷变形了,一查,网上说“压力大是原因之一”。

真正让我放下焦虑的是不怕牺牲的警察

在常二社区采访结束后,报道组记者李昌林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穿着防护服的他声音哽咽了,我的鼻子不由有些发酸。

2月8日一早准备出门采访时,我无意中在外套口袋里摸出了一颗红色糖纸包装的“旺仔”奶糖。那是大年夜我陪女儿看电视时,她送我的新年礼物。我的情绪刹那间被点燃,连续多日积累的压力爆发了出来,瞬间泪崩……

随后的日子,无论去社区还是医院,无论是转运还是排查,这颗糖一直在口袋里陪着我。

其实,我也知道,在这种环境下,对外界的敏感、紧张和焦虑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时间也容不得我紧张、焦虑,时间更容不得他们——我们采访的武汉一线民警有半点犹豫。

一线的民警兄弟对我说,只能挺起胸膛直面战斗,因为“我们要赢”。

于是,我疯狂采访、写稿、传稿,尽可能多地记录下民警一线战斗的每一个瞬间,让自己没有时间考虑这里的危险和压力。

微信图片_20200403125158.jpg

本文作者(左)在汉口火车站采访。冯畅

不过,真正让我放下焦虑和紧张的是不怕牺牲、持续奋战的人民警察——我的战友们,和他们面对危险时的视死如归。

“作为一名党员民警,越是危险的地方,我越要冲锋在前,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39岁的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江岸区分局刑侦大队教导员许奎这样告诉我。2月12日,他带领11名功模民警组成的“功模突击队”,进驻塔子湖体育中心方舱医院。

“只有迎上去,才能给患者更多希望!”2月17日,24岁的硚口区分局六角亭派出所民警、转运患者突击队队员方正豪在将一名患者从医院转运至集中隔离点的路上,对随同采访的记者说。

“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点也马虎不得!”值守在居民小区出口卡点的武昌区分局粮道街派出所胭脂路社区民警吴有平如是说。

“没有通行证明,任何车辆都不能出入城。防止输出是‘硬杠杠’,我们坚决守住!”执勤中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分局十里铺公安检查站站长张波说。

“实行硬隔离是基础,做好软服务是关键,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通过入脑入心的宣传,让居民安心待在家里隔离啊!”58岁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分局吹笛派出所社区民警这样解释他创建“无疫情小区”的“秘诀”。

“火神山医院这里没有‘山’,但有‘山’一样的我们!”蔡甸区分局副局长、火神山医院安保指挥长侯文舟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

他们不怕感染、不怕死吗?当然怕。但是,为了这座城市,为了这座城市里的人民,他们挺身而出,直面危险,英勇战斗。这背后,是他们坚定的党性修养,是不惜牺牲的勇气,是保卫武汉的决心和信心。

60天,我们和武汉民警一起战斗,也一起成长。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必胜信心和希望。

一切来之不易,一切不能忘记

到武汉的第20天,我第一次和女儿视频通话。电话那头,女儿一会儿给我表演新练习的钢琴曲,一会儿展示她新学的舞蹈,一会儿又给我唱自己编排的抗疫歌。那个温暖的午后,我幸福得有些恍惚。

随后的日子,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大家的拼死战斗下,抗疫形势逐步扭转。

无疫情小区越来越多,治愈出院人数越来越多,方舱医院越来越少直至全部休舱。社区生活保障越来越好,城市交通卡点越来越少,返岗复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大家开始讨论什么时候“解封”,讨论着“解封”后的美好生活。

这座城市、这群民警和我都变得愈发平静、不再焦虑。

3月22日深夜,湖北记者站记者杨槐柳突然通知我,硚口区分局利济派出所社区民警吴涌倒在了岗位上。

带好采访用品,我第一时间赶到所里采访。伤心,悲痛,哭泣……随后的采访让我认识了一名从警26年、一直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吴涌。离汉通道暂时关闭以来,他在抗疫一线战斗了整整60天。

3月24日,利济派出所早点名,当值班所领导念到“吴涌”的名字时,无人应答的会议室里大家纷纷脱帽。

这提醒着我们,一切来之不易,一切不能忘记。

是什么支撑他们殊死搏斗,是什么支撑他们前赴后继,是什么支撑他们无惧生死?

是对人民的大爱,是对国家的忠诚,是在勇敢战斗中不断坚定的必胜信念!

让我们继续并肩战斗,让我们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

微信图片_20200403125202.jpg

人民公安报社武汉战“疫”融媒体报道组在雷神山警务室留影 胡子昂 摄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