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彼得
几块加工成弧形的木板,用草绳、竹索或者铁丝捆扎箍紧就可以成为装水盛液体器的木桶。早些年,很多人都用过木桶,用来盛水装油,还用来装大米、麦面、石灰、水泥,日用而司空见惯,普通而毫不起眼,但有人面对这个普通得瞧不上眼的用具却悟出了一个经典的“原理”,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大小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著名的“木桶原理”,也被世人称作“短板效应。”
我最早知道“木桶原理”已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一本理论书籍中第一次读到的时候,脑子里为之一颤,细细嚼之,确如此理,便牢记于心,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蕴心引用,张口即称“木桶彼得”云云,就象说到平时朗朗上口的那首欧洲舞曲《啤酒桶波尔卡》一样,既亲切、活泼还带有一丝崇敬感。因为悉心关注,发现人们把这个朴实的原理从原点出发,不断引申发散,且运用广泛,“效应”迭出。除了理解补齐“短板”使“木桶”达到最大盛水量的本意之外,有人认为还可以改变木桶的使用状态,譬如将木桶有意识向长板方向倾泻;也有人主张运用物理方法,譬如临时锯掉一些长板凑合着补齐短板,譬如外加一圈更长的木板;还有人将目光从短板“引申”到木板的质量和契合程度、桶底与园箍的牢固度以及整个木桶的维修维护,从而使之能够长时间盛水且尽可能增大盛水量。你不得不称赞人们从一个普通器物的实际使用状况发掘出极不普通的原理,既启迪脑智又富含哲理,在工作、生活实践中,尤其是在多种因素合成一个完整的组织或者事项中,找到、重视、着力提升或加强“短板”,圆满做事的适用效应;不得不佩服人们由此脑洞大开,不断开拓的发现广度和认知深度,生发出各种各样的“推论”。
被称作“木桶定律”也好,叫做“水桶理论”亦或是“短板效应”也罢,包括种种“推论”,核心内容逃不脱一个共同点: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水桶才能盛满水。
每每想到此,我脑子里便不停闪现出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天,某家来了一位客人,走进厨房看见一只烂掉了一块木板上半截的水桶,便调侃主人说,你这水桶缺牙豁嘴的长相,难看不说,还少装了不少水。主人心头一凛,待客人走后,便准备修理水桶,补齐短板吧,工艺要求得高,拆掉短板吧,工作量太大,比划来比较去,反手就锯掉了高于短板的其他木板,这下桶沿整齐了。第二天,客人又登门,看见变了样,嗔怪道:你不知道“木桶原理”?都知道补齐短板,你却锯掉长板,好看倒是好看了,可盛水少了呀。主人嗯嗯,这点水,够我用就行啦。客人走后,主人又将木桶清理打磨上漆,弄得跟新桶一般。不日,另一位客人上门,偶尔看见这只盛满水的木桶,夸赞道:这只新桶好漂亮,水也装得满满的,好!后来某一天,主人当着许多客人的面,故意显摆了一下这只桶,赢得的都是称赞,有人说精致,有人说扎实,还有人夸主人懂木桶原理,水盛得满满当当的。主人沉吟半晌,笑曰:它原来不是这个样子。接着把这只桶的来龙去脉摊开讲了,这下引发了七嘴八舌的议论。有说是“削足适履”,有说这样将就“短板”,挫伤了“长板”,压低了整体效用,有违木桶原理的本意。有人反驳说,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作法是真实的也是可行的,道理上讲与“木桶定律”始作俑者“短板效应”的初衷有些拧巴,但相对于木桶的体积来说,追求到了“盛满水”这个最大容积,还兼顾了质量和外观,既经济又实用,主人满意,第二位客人包括我们不知这只矮桶的“前世今生”,自然也称好。由此还举出了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若干例子,振振有词,似乎辩无可辩。
翻看我那些号称“记下琐碎事,缀成千秋史”的笔记本,其中一本纸页有些发黄黑色铜版纸封面有些破损,居中一页上记录的是“木桶定律”,文字内容大致一致,旁批注明的出处是“美·彼得(管理学家)”字样,回忆不起是从哪本书里“钩玄提要”来的,想得起的是记下这短短三行字的时间大约在三十年前和当时品读内容时心灵的震战,还有就是对“彼得为何许人也“的揣度,囿于那时查找资料的难度,更因为个人的求知欲望不高,没去深究彼得其人,及至后来读到他的著作才吓了一大跳,原来第一个提出这个原理的彼得竟是名贯中西著作等身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大师级人物彼得·德鲁克。除了在大学授课,作经济和管理的深入研究,给大型企业当顾问,他还写下了以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为代表的一系列“管理学”书籍,从理论上阐述管理跟商业、经济的融合与转折,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学术上建起一座高山,实践上具有的指导性适用性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任选他的一本著作来读,包括其文笔生动的自传体小说《旁观者》,都不得不从内心深处感觉震撼,不得不为自己的无知浅识而羞赫,禁不住由衷地钦佩大师眼光细微深刻,见解独到的渊博学识。彼得首先发现和提炼的“木桶原理”不过是他论著大河中的一滴水而已,但就这一滴水依然折射出映照客观规律的光芒。
那么,我所描述的所谓“削长就短”的故事,似乎有违“短板效应”的原意,但我的叙事并非虚构,既客观又真实。中国歇后语中有一句老话:“武大郎开店——高我者不用”,说的是这个诨名“三寸丁谷树皮”的矮子,如果自己开店是容不得个头比他高能力比他强的手下的,这可是对“削长就短”现象惟妙惟肖的形象解释,不过,这里的“削”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弃之”,而种现象书里有之戏中有之世上有之,现实社会处处可见。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解说了机构膨胀人员臃肿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迁就能力低下人员的组织结构,以至于造成普遍存在的“官场病”。古今中外,人为地就“短板”削“长板”的人和事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愈发蔓延,沉珂难返。
既如此,“长板效应”与“短板效应”相悖,“帕金森定律”与“木桶定律”相对,“就短削长”与“修齐短板”相反,如果前一种成立,是真理,那么后一种就一定是谬误吗?窃以为,“长板效应”是基于“短板效应”的另一种“推论”;“就短削长”和“修齐短板”是为着不同目的向不同方向的实际作法;“帕金森定律”与“木桶定律”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补充,前者利于找到“短板”,后者用起来能够治疗“官场病”,恰如一面硬币的两面,相得益彰。
事实上,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人和事从来都不是绝对孤立的,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不是遗世独立,而是错综复杂的。专门把一类事物或者现象拿出来作研究,抽象可以,搭建模型可以,孤立地分析问题也可以,这样有利于发现、提炼其背后隐藏着的规律性的东西,但是,要将其作为反映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普遍真理,还必须在整体的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导下,将其“还原”回到这个世界,在社会生活中延伸并持续发挥作用,经受得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方才成其为一条普适的真理。
真理是朴素的,大师也朴实,我依然常常念叨“木桶·彼得”,就象是尊重隔壁那位白发冉冉面目慈祥的邻居大爷和他的老话,感觉自然而亲切。宋庆华,本科毕业,研究生学历,职业警察,现任重庆市公安局轨道交通总队副总队长。曾任《重庆公安报》记者编辑,公安部《人民公安报》驻渝记者。2013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刑警的后脑勺》《蓝色阳光》《天衣无缝》,散文《韶华难逝》《灵魂拷问》《整理人生》,随笔《巨富及其以后》《周庄游记》《何不直抒胸臆写情怀》等计百余万字。小说《绝对意外》入选“2014年度中国公安文学精选(中篇小说卷)”,散文《韶华难逝》入选“2016年度中国公安文学精选(散文诗歌卷)”,短篇小说《手铐》入选“2017年度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短篇小说卷)和《中国公安文学精品文库(1949—2019)》。出版有长篇小说《绝对意外》、中短篇小说集《绝对现场》和作品集《绝对关键》《江河作证》等。
几块加工成弧形的木板,用草绳、竹索或者铁丝捆扎箍紧就可以成为装水盛液体器的木桶。早些年,很多人都用过木桶,用来盛水装油,还用来装大米、麦面、石灰、水泥,日用而司空见惯,普通而毫不起眼,但有人面对这个普通得瞧不上眼的用具却悟出了一个经典的“原理”,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大小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著名的“木桶原理”,也被世人称作“短板效应。”
我最早知道“木桶原理”已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一本理论书籍中第一次读到的时候,脑子里为之一颤,细细嚼之,确如此理,便牢记于心,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蕴心引用,张口即称“木桶彼得”云云,就象说到平时朗朗上口的那首欧洲舞曲《啤酒桶波尔卡》一样,既亲切、活泼还带有一丝崇敬感。因为悉心关注,发现人们把这个朴实的原理从原点出发,不断引申发散,且运用广泛,“效应”迭出。除了理解补齐“短板”使“木桶”达到最大盛水量的本意之外,有人认为还可以改变木桶的使用状态,譬如将木桶有意识向长板方向倾泻;也有人主张运用物理方法,譬如临时锯掉一些长板凑合着补齐短板,譬如外加一圈更长的木板;还有人将目光从短板“引申”到木板的质量和契合程度、桶底与园箍的牢固度以及整个木桶的维修维护,从而使之能够长时间盛水且尽可能增大盛水量。你不得不称赞人们从一个普通器物的实际使用状况发掘出极不普通的原理,既启迪脑智又富含哲理,在工作、生活实践中,尤其是在多种因素合成一个完整的组织或者事项中,找到、重视、着力提升或加强“短板”,圆满做事的适用效应;不得不佩服人们由此脑洞大开,不断开拓的发现广度和认知深度,生发出各种各样的“推论”。
被称作“木桶定律”也好,叫做“水桶理论”亦或是“短板效应”也罢,包括种种“推论”,核心内容逃不脱一个共同点: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水桶才能盛满水。
每每想到此,我脑子里便不停闪现出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天,某家来了一位客人,走进厨房看见一只烂掉了一块木板上半截的水桶,便调侃主人说,你这水桶缺牙豁嘴的长相,难看不说,还少装了不少水。主人心头一凛,待客人走后,便准备修理水桶,补齐短板吧,工艺要求得高,拆掉短板吧,工作量太大,比划来比较去,反手就锯掉了高于短板的其他木板,这下桶沿整齐了。第二天,客人又登门,看见变了样,嗔怪道:你不知道“木桶原理”?都知道补齐短板,你却锯掉长板,好看倒是好看了,可盛水少了呀。主人嗯嗯,这点水,够我用就行啦。客人走后,主人又将木桶清理打磨上漆,弄得跟新桶一般。不日,另一位客人上门,偶尔看见这只盛满水的木桶,夸赞道:这只新桶好漂亮,水也装得满满的,好!后来某一天,主人当着许多客人的面,故意显摆了一下这只桶,赢得的都是称赞,有人说精致,有人说扎实,还有人夸主人懂木桶原理,水盛得满满当当的。主人沉吟半晌,笑曰:它原来不是这个样子。接着把这只桶的来龙去脉摊开讲了,这下引发了七嘴八舌的议论。有说是“削足适履”,有说这样将就“短板”,挫伤了“长板”,压低了整体效用,有违木桶原理的本意。有人反驳说,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作法是真实的也是可行的,道理上讲与“木桶定律”始作俑者“短板效应”的初衷有些拧巴,但相对于木桶的体积来说,追求到了“盛满水”这个最大容积,还兼顾了质量和外观,既经济又实用,主人满意,第二位客人包括我们不知这只矮桶的“前世今生”,自然也称好。由此还举出了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若干例子,振振有词,似乎辩无可辩。
翻看我那些号称“记下琐碎事,缀成千秋史”的笔记本,其中一本纸页有些发黄黑色铜版纸封面有些破损,居中一页上记录的是“木桶定律”,文字内容大致一致,旁批注明的出处是“美·彼得(管理学家)”字样,回忆不起是从哪本书里“钩玄提要”来的,想得起的是记下这短短三行字的时间大约在三十年前和当时品读内容时心灵的震战,还有就是对“彼得为何许人也“的揣度,囿于那时查找资料的难度,更因为个人的求知欲望不高,没去深究彼得其人,及至后来读到他的著作才吓了一大跳,原来第一个提出这个原理的彼得竟是名贯中西著作等身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大师级人物彼得·德鲁克。除了在大学授课,作经济和管理的深入研究,给大型企业当顾问,他还写下了以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为代表的一系列“管理学”书籍,从理论上阐述管理跟商业、经济的融合与转折,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学术上建起一座高山,实践上具有的指导性适用性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任选他的一本著作来读,包括其文笔生动的自传体小说《旁观者》,都不得不从内心深处感觉震撼,不得不为自己的无知浅识而羞赫,禁不住由衷地钦佩大师眼光细微深刻,见解独到的渊博学识。彼得首先发现和提炼的“木桶原理”不过是他论著大河中的一滴水而已,但就这一滴水依然折射出映照客观规律的光芒。
那么,我所描述的所谓“削长就短”的故事,似乎有违“短板效应”的原意,但我的叙事并非虚构,既客观又真实。中国歇后语中有一句老话:“武大郎开店——高我者不用”,说的是这个诨名“三寸丁谷树皮”的矮子,如果自己开店是容不得个头比他高能力比他强的手下的,这可是对“削长就短”现象惟妙惟肖的形象解释,不过,这里的“削”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弃之”,而种现象书里有之戏中有之世上有之,现实社会处处可见。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解说了机构膨胀人员臃肿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迁就能力低下人员的组织结构,以至于造成普遍存在的“官场病”。古今中外,人为地就“短板”削“长板”的人和事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愈发蔓延,沉珂难返。
既如此,“长板效应”与“短板效应”相悖,“帕金森定律”与“木桶定律”相对,“就短削长”与“修齐短板”相反,如果前一种成立,是真理,那么后一种就一定是谬误吗?窃以为,“长板效应”是基于“短板效应”的另一种“推论”;“就短削长”和“修齐短板”是为着不同目的向不同方向的实际作法;“帕金森定律”与“木桶定律”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补充,前者利于找到“短板”,后者用起来能够治疗“官场病”,恰如一面硬币的两面,相得益彰。
事实上,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人和事从来都不是绝对孤立的,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不是遗世独立,而是错综复杂的。专门把一类事物或者现象拿出来作研究,抽象可以,搭建模型可以,孤立地分析问题也可以,这样有利于发现、提炼其背后隐藏着的规律性的东西,但是,要将其作为反映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普遍真理,还必须在整体的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导下,将其“还原”回到这个世界,在社会生活中延伸并持续发挥作用,经受得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方才成其为一条普适的真理。
真理是朴素的,大师也朴实,我依然常常念叨“木桶·彼得”,就象是尊重隔壁那位白发冉冉面目慈祥的邻居大爷和他的老话,感觉自然而亲切。
作者简介:宋庆华,现供职于重庆市公安局轨道交通总队。曾任《重庆公安报》记者编辑,公安部《人民公安报》驻渝记者。2013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刑警的后脑勺》《蓝色阳光》《天衣无缝》,散文《韶华难逝》《灵魂拷问》《整理人生》,随笔《巨富及其以后》《周庄游记》《何不直抒胸臆写情怀》等计百余万字。小说《绝对意外》入选“2014年度中国公安文学精选(中篇小说卷)”,散文《韶华难逝》入选“2016年度中国公安文学精选(散文诗歌卷)”,短篇小说《手铐》入选“2017年度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短篇小说卷)和《中国公安文学精品文库(1949—2019)》。出版有长篇小说《绝对意外》、中短篇小说集《绝对现场》和作品集《绝对关键》《江河作证》等。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刘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