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小议“京味儿文学”

来源:安防观察 作者:张明

一、“京味儿文学”和城市文学的概念

什么是“京味儿文学”?

为了准备这次发言,我收集了一些资料。有的专家认为,“京味儿重要特点是幽默和大家气派,以及北京人一些根深蒂固的心理质素。”有的专家说,“京味儿就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北京人心理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塑造的京味儿文学。”还有的专家认为,“北京人的‘集体无意识’,应是京味儿文学的表现对象。”一些有代表性的年轻作家认为,“京味儿文学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任何文学都是从共性中寻找个性,从个性中寻找味道,而这个‘味道’就是地域文化和人格力量在文学作品中散发出来的气息。”

专家、学者和作家的上述观点,让我们眼界大开。那么,什么是“京味儿文学”?我个人看,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京味儿文学”就是用小说、散文、诗歌、非虚构作品,还包括戏剧、影视等多种文学的形式,来解读、阐释和表现北京人和北京的地域文化。

那么,什么又是“城市文学”?“百度”上关于“城市文学”的概念是这样解释的。城市文学是指以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其内容围绕凸现城市特点这一中心向不同层面展开,具体包括勾勒城市风貌,书写城市印象,表现异于乡村的都市生活形态,彰显物质欲望,描写个体都市体验以及刻画各类市民形象等。城市文学的本质与特色归根结底决定于城市的本质与特色。

世界各地有许多城市,中国也有许多城市。围绕城市特色、表现城市人的文学作品也很多。就中国来说,“京味儿文学”只是其中之一。但“京味儿文学”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杰出作品,可以说在全国各地是首屈一指。

二、“京味儿文学”的特征

已故的著名作家赵大年提出“京味儿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的特点是:(一)作品中必须运用北京语言,这是第一要素;(二)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三)作品中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四)发掘北京人特有的素质。因此,京味儿文学是地域性的文学。

我很赞同赵大年老师的观点。我们从老舍先生的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里看到了这些显著的特点。更古典一些的小说《红楼梦》里,也有许多这样的特点。

北京解放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文学事业也蒸蒸日上,又产生了许多“京味儿”作家。例如汪曾祺、林斤澜、王蒙、浩然、刘绍棠、邓友梅、刘心武、陈建功、刘恒、王朔、史铁生等等。他们以各自的优秀作品继续表现和阐释着新时代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

    我为什么将王蒙老师也放在“京味儿”作家里?因为王蒙老师虽然祖籍是河北,但却出生在北京。他的作品《青春万岁》也好,《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也好,反映的也是解放以后北京的高校、机关与企业内的人与事,这与北京被赋予首都功能有关,也是我马上要提到的“京味儿文学”内涵和外延的扩大有关。

三、新时代“京味儿文学”的扩展

新时代的北京与旧时代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北平已经有了根本的区别。

第一,解放后的北京被赋予了首都功能。北京作为首都,已经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中心。中央大批的党政军机关进驻北京,既带来了政治思想上的变化,也带来了城市社会风气和社会成员的变化,因而也影响到文学创作的状态。比如,王蒙老师《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反映的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在基层贯彻执行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而王朔老师的作品,多是反映部队大院子弟的经历和故事。

第二,国家的政治运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特别是“反右”和“十年动乱”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封锁和打压,真情的文学创作基本停止,文坛冷落,万马齐喑。拨乱反正之后,反思文学兴起,刘心武老师的作品《班主任》最为典型。

第三,改革开放四十年,给北京这座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首先是空间的变化。城区向外扩展,从原有的二环路扩展到三环、四环、五环和六环。城镇面积越来越大,农村面积越来越小。其次是北京人口的变化。经济繁荣,劳动力需求旺盛,职业的多元化,人口加速流动,过去相对稳定的几百万的市民,一下子猛增到两千多万人,当然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来流动人口。再加上城市建筑和交通设施的改观,人们的消费需求和观念上的巨大变化,与原有的北京老城有着天壤之别。

此时,文学创作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例如,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反映了下岗工人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命运;宁肯作品《中关村笔记》反映了中国硅谷的人与事;石一枫的小说《世上已无陈金芳》反映了在北京打工青年的坎坷遭遇;青年作家彭杨的小说《故事星球》反映了青年人在北京的创业经历等等。

第四,“京味儿文学”新的特点。首先是“北京地域格局”的延伸。北京城不仅仅是过去的紫禁城、皇城根、老城门、木牌楼、小胡同等等,当代的中央电视塔、世纪坛、亚运村、奥运村、鸟巢、水立方、世园会和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等等现代化的建筑,以及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设施也在北京拔地而起,北京已经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北京市的人口也不仅仅是老北京人,包括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只要你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从广义上来说,你就是北京人。其次是“京味儿文学作品”的延伸。只要是写北京的人与事,不管是北京话还是普通话,深刻表达了北京的民俗特色、城市风貌和地域文化,成功刻画了北京这座大城市人的精神特质,也可以说是“京味儿文学”,或者就叫“北京文学”。

至于,新的“京味儿文学”会不会成为新城市文学的重要一支?我的理解是有可能的。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让中国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繁荣。北京的变化可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作为很有代表性的“京味儿文学”,在北京作家的共同努力下,正在大力书写当代首都北京的城市及农村风貌和北京人的精神品格。特别是在那些北京老作家优秀作品的引领下,当代北京中青年作家一定会写出更优秀、影响力更大的作品,展现当代的“京味儿文学”。

【注】本文为2019年6月参加北京作协举办的“京味儿文学与城市文学”研讨会的发言稿

 

 

 微信图片_20200211113812.jpg

 

作者简介:张明,1955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70年12月入伍,1988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促进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会员,北京市西城区作家协会理事。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