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用心中笔墨点染生活的画卷

来源:网投 作者:张明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点体会

我是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

我从小喜欢阅读,喜欢语文课。上小学时学校评“三好生”,轮到我只是“一好”,即学习好。而“纪律好”和“劳动好”从来都是躲我远远的,可见不是全面发展,缺胳膊短腿。本以为学习文化知识肯定有用,却又偏偏赶上了“十年动乱”,学习和阅读也失去了目的和方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时代大潮裹挟着,上初中,入伍到云南,回北京进工厂,又到分局当警察,后到公安部文联当杂志编辑,来来往往走过了四十七年。

我开始动笔写文章时,已经快四十岁了。当时,我在分局做预审工作,接触了大量的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也接触过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并且对他们的作案手段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高层建筑盗窃作案的规律和特点,也有些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我试着给报社投稿,想以自己的办案经验,用来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尽量避免家中被盗致使财产遭受损失。谁知报纸立即刊登了。于是,我就继续不断地写稿,报纸也不断地刊发,尽管都是些“豆腐块”,却依然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第一次写七千字的纪实文章《金钱启示录》,是在当时北京市公安局法宣处副处长张策同志的支持下,刊登在《金盾》杂志。从此,我开始了漫长的业余写作道路。一边办案,一边写作,自己的笔触也慢慢伸向大千世界的许多角落。

最开始我写案件的发生经过,后来又对只描述案例感到不满足,觉得应该更深入地去挖掘人性,认识和探讨违法犯罪者的心路历程。一个原本正常的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除了自身的原因以外,往往还掺杂着复杂的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我写出来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自己和警醒世人,或许会对有缺陷的家庭和不完善的社会机制,提供一些治理上的参考和帮助。

有情而抒,有感而发。每每将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人物的真实感悟诉诸笔端时,好像自己就是一个过滤器,与他们一起经历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共同体验人生的艰辛和不易。

 2006年9月,由全国公安文联秘书长张策同志提议,并经公安部政治部原主任、全国公安文联主席孙明山同志批准,我担任公安部全国公安文联会刊《警察文化沙龙》编辑部主任。这是一本综合性的文艺季刊,发行到公安部各局委办、全国各地省公安厅文联和公安文联所有会员。2012年公安文联换届,杂志改为《家园》双月刊,我继续担任编辑部主任。

这时候,我又进入了一边办杂志,一边写作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而且一直到十多年后的今天。二十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并出版了探案文学集《报案的女人》。写了短篇小说《女儿树》、《活着真好》、《金鼎的故事》等,还写了大量的散文。许多都在中央和地方报纸和杂志刊登过。散文《呵护母亲》曾获得《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征文一等奖,系列散文《女儿篇》曾获得中国妇女出版社“最感动心灵的故事”征文一等奖,散文《汤池小镇》收入2012年《中华散文大系》第一辑。散文“国庆节,广场之前一昼夜”曾获得全国总工会、人民日报联合主办的征文三等奖。特别是《中华汉语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文,最初以《警惕汉语的字母化倾向》刊登在2001年第六期《世纪风》杂志,后来收入我的博客时,被《民主与法制》杂志主编刘桂明先生看好,邀我做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并以现在的标题刊登在2012年第三十四期《民主与法制》周刊。随后,2013年《解放军报》内参《战略参考》第六期,以“像捍卫领土主权那样打好汉语保卫战”为标题进行了转载,并编写了封面导读。此外,还出版了《我的青春我的歌——张明军旅小说散文选》和散文集《写意人生》。

我的写作经验和体会

我是法律本科毕业,没读过中文系和写作专业。喜欢写作完全是我的业余爱好,零打碎敲,不成系统。下面我要总结的写作经验和体会不是文学创作理论,有些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某某攻略”,登不了大雅之堂。只是与大家相互交流,谈谈个人的观点,也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要有一个比较好的语文基础

打好语文基础,强化语文训练,这是写作的基本功。就像我们说话一样,自己先要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让别人能够听得懂。写成文字时,也要让别人看得懂,看得明白。但是,说话和写作是有距离的,就是说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写,会写的人也未必能说会道。当然能说会写的人也有,但毕竟是少数。

写作是要语法通顺的。主要是看写作者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得当,文理是否通顺,这实际上是测验一个人的语文知识水平。所以,我认为,如果想走写作这条路,首先就要打牢语文知识的基础,多做语文训练。

 要有表达的意愿

你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事情,或者看到了社会上的某些现象,产生了一种想写下来告诉大家的心理冲动,这其实就是写作的动机。如果没有要表达的意愿,没有这种心理冲动,也就失去了写作的原生动力。当然,写作者表达意愿的方式可以不同:有的作者想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例如议论文、散文等;有的作者采用更加艺术的方式,就像讲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例如叙述文,像小说、报告文学、戏剧等。但是,无论何种形式,写作者首先要有表达的意愿和心理冲动。

 先写出来

有了写作的动机后,无论采取何种表达方式,必须马上写出来,不要“胎死腹中”。因为你不及时写出来,说不定以后会忘掉;即使没有忘,但日子一长,时过境迁,已经没有了当初急于表达的愿望,也等于是丢掉了。

还有一些初学的写作者,他们前怕狼后怕虎,羞于把自己写的稿件拿出来,害怕别人笑话。其实很没有必要,因为绝大多数作者都不是经过严格写作训练后毕业的,往往都是先写出来,再慢慢检查、修改、对比、反思,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的。就像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边写、边学、边调整、边提高,这也是我走过的路。

 反复修改和润色

文章写好后,先放上一两天,然后从头到尾仔细检查和修改。看看自己把该说的事情说清楚了没有?文章的结构有没有毛病?文字是否简洁生动,语言是否清新美好。要删掉多余的句子、甚至多余的段落。当然,这些都是相对的,每个人的写作能力和文字修养是不一样的,我们自己努力去做就行了。

 养成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不认识、不理解或不会写的汉字和组词一定要查字典、词典,并养成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秀才认字认半边”,自欺欺人。

现在还可以上网查资料,例如百度百科,这对写作帮助很大。一个写作的人,对汉字和词组还有句子要特别敏感,要下苦功夫去掌握。

 要有勇气投稿

稿子写好了,修改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向相关的报纸杂志投稿。需要提前说明的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对报纸杂志征稿情况的熟悉和了解。中央一级的报纸和杂志面对全国,发行量大,用稿量大,但是要求稿件的水平也相对高一些,一般作者不容易上稿。省部级报刊要求稿件的水平也不低,刊登稿件也不是很容易,这就需要我们慢慢熟悉栏目的特点和编辑的“风格”与“口味”。要打消顾虑,敢于投稿。我原来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我投稿了,也不一定用;但是不投稿,肯定不会用。所以,还是要投稿。只要投了就会有希望。不投,永远没有希望。

 不要气馁

初写者的稿子绝大多数都如石沉大海。早些年,编辑还会主动联系你,告诉你稿子为什么不用。现在没有编辑和你说这些,不用就是不用。所以,我们不要气馁。有些写作者采取“广种薄收”的做法,多处投稿,撞大运。这样也不妥,还是要投那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报刊,摸准脉搏,“对症下药”。千万不能因为几次或十几次投稿没有刊登就丧失了信心,自己否定自己,也许希望就在下一次。

 多阅读、多对比

我相信,喜欢写作的人也一定喜欢阅读。不写作的人与写作的人,在阅读的体验上是不一样的。不写作的人阅读别人的作品,就是看个热闹,看个稀罕。而我们这些写作的人阅读别人的作品时,就不仅仅是看热闹、看稀罕,而是观察作者的写法。一件事情,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刻画人物,他都用了哪些笔墨?如果是自己,我会怎么写?通过阅读和对比,找到自己的差距。经常这样做,对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回头看

回头看,是把自己多年前写的作品拿出来阅读,用现在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过去的作品,从中发现当初写作的缺陷和不足,感受一路走来的艰辛,体会文章越写越成熟的喜悦和进步。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温故而知新”。

 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积累素材

文章从生活中来。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都是写作的好素材,要注意观察和积累。例如,我写的散文《呵护母亲》,见《夕阳抒怀》今年第五期。文章的前部分说的是老年人认知障碍带来的家庭问题,后部分说的是子女如何对待父母,特别是父母偏执不听从我们的劝告和安排时,应如何对待的问题。这其实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但是,怎样才能有新意,让读者印象深刻?我在文章里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我常乘公共汽车上下班。有一天,见一个母亲抱着四五岁的儿子上车,有人给她让座,但儿子早坐在座位上叉开双腿,不让他母亲坐。那位母亲看上去很疲劳,手里还提着很重的东西。她想抱着儿子坐,但儿子不肯;她又要儿子帮她拿东西,儿子也不拿,母亲只好提着东西站在一边。

然后,我推出了这篇文章的结论并点明题目:

我们小的时候任性、淘气,母亲并不计较,从来都是宽容的,哪怕是我们蛮不讲理。如今母亲老了,或者说是“幼稚”,或者说是“病态”,再或者说是“蛮不讲理”,我们都应该像母亲当年呵护我们那样去呵护母亲,让母亲有一个良好的心境。俗话说“百孝不如一顺”,不要对老人拧着来,在“顺”的过程中把话说到位,把事情办到家。这也是一种“艺术”,需要子女有足够的理解和耐心。

这篇散文获得《北京晚报》征文一等奖。

所以。观察生活的细节,积累素材,对写作来说非常重要。

十一 重视别人的写作经验

今年夏天我参加北京作家协会的采风活动。在聆听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柠先生讲课时,他介绍了美国某大学关于写作的训练。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把自己本周内发生的五件相互独立的事情列出来。然后,老师再让学生把这五件事情连贯起来,作为一个叙事的整体,有始有终并逻辑通顺。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写作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结构能力。

重视别人的写作经验,反过来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阅读名家的创作谈,更是一种特别好的吸收和借鉴。

十二 写无止境,向更高层次发展

文章写到一定程度,对自己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也会向更高的写作方向发展。例如,开始尝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这是好事。

对于写作,我曾将写文章比喻成绘画创作:首先要有“主题”。你想写什么,想把什么样的想法和观点传递给社会。其次是“线条生动”。你要讲一个动人的故事,必须要有打动读者的情节和语言。第三是“色彩鲜艳”。既要给读者展现一个色彩斑斓的物质世界,也要给你所描写的人物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第四是“层次分明”。不能“一锅粥”、“一团黑”,不管文章里人物有多少、事件又有多少,来龙去脉要清清楚楚,符合逻辑。最后是“留白”。多用减法,不能占满篇幅,要留下一定的空间,交由读者去回味、想象和发挥。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写文章,其实就是用心中的笔墨,来点染和描绘我们的生活画卷。

我在这里也预祝大家取得更好的写作成绩。

 

[CropImg]张明.jpg

作者简介:张明,1970年12月入伍,1988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促进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会员,北京市西城区作家协会理事。199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出版散文集《写意人生》、军旅小说散文选《我的青春我的歌》、探案文学集《报案的女人》等。曾担任公安部全国公安文联会刊《家园》杂志编辑部主任。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