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里闪耀出的人性之光
——评匈牙利电影《创世纪》
匈牙利导演阿尔帕德·波洛丹说,拍摄这部电影,意在表达“用希望来面对仇恨”。
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他带来了新片《创世纪》参加“一带一路”展映单元。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根植于真实事件:一个匈牙利新纳粹团体,对普通的罗姆人(即吉普赛人)家庭进行长达一年多的恐吓、威胁和袭击,造成了9人死亡、50多个家庭受到牵连。刚刚看完影片之时,我的心情有些沉郁。但这“沉郁”,并非通常的那种,而更像深埋于地下的种子在即将破土之前的困惑、挣扎、郁顿,既茫然又期许。看过那么多电影,像这样的感觉,是不常有的。
观看《创世纪》的过程中,我许多次想起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复调写作”,不知电影在叙事手法上是否向她的作品取经,但与其确有相似之处。电影分为三章,分别以三位主人公的名字命名,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与他们相关的人物命运。乍看起来,有些散,每位主人公的故事,都没有开始和结尾,像生活一样,一直都在持续之中。
渐渐地,会发现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情节背后,其实有一条主线,即一个罗姆人家庭所遭遇的残暴迫害。这条主线强有力地向前推进,其他人和事都仿佛被吸附于它周围,由其决定,受其影响。待影片结束时,再回看,将会恍然大悟:这是一个密合的整体——惨剧周围的所有人,不管与事件关系如何、涉足深浅,都没有可能逃脱;世界是一个“闭环”,谁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为了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悲剧,导演执著于第一人称视角。在第二个“薇拉”的故事里,摄影机多次潜入水下,引导观众跟随这位游泳者一起,体会水下之感,眼前亦有朦胧的水汽;在第三个“汉娜”的故事中,汉娜在跑步机上的喘息声,近在耳旁……这些视听效果的营造,让观众和人物之间产生了感官的交织。而这种真实感,不仅是电影的真实,更是生活的真实,导演用这种方式,不动声色地提醒人们:如果不加以警惕,那么悲剧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
在如此切近的视角下,每位主人公的命运都令人叹息:罗姆小男孩的家庭长年受到“白人”欺凌,过着贫穷的生活,父亲为了生计“偷木头”而锒铛入狱,某一夜,这个家庭遭受残忍屠杀,在母亲的保护下,男孩得以逃脱,但其他人都不幸罹难;高中女生薇拉,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时常忽视她的感受,而父亲在她小时候曾对她有过禽兽行径、给她内心留下了永远的伤痕,后来她遇到了一位信奉新纳粹主义的青年(开始她并不知道),与他发生关系并怀孕;女律师汉娜,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5岁的女儿,她在平静的外表下、终日以泪洗面,屠杀事件发生后,她被上级指派为新纳粹青年的辩护人。
灾难和惨剧面前,命运多舛之人的反应和选择,往往比普通人更具张力。镜头细腻地捕捉了这样的画面:全家被屠杀后,罗姆小男孩空洞的眼神,僵直的坐姿,和他右肩上被散弹枪打出的伤口,那伤口密密麻麻、渗着血,但当医生为男孩取出子弹的时候,他一声不吭,甚至连身体都没有抖动一下;薇拉将内心的痛苦,都发泄到运动和对狗的爱上,随着摄影机不停地入水、出水,世界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让人迷茫、想要逃离,她担任志愿者、对犬舍的狗狗们倾注了大量情感,然而在那个充满了暴力的大环境下,人尚且无法保全,何况是狗?她的爱,从一开始便是通向破灭的;跑步机上的汉娜,那汗水、泪水,那沉重的脚步,在镜头下无目的地单调重复,传递着沉痛、焦灼和不安,此刻,无论是镜头里的她,还是荧幕前的观众,无不想冲破这个牢笼,但出口到底在哪呢?
影片让每位主人公,都面临着至少一项重要抉择:面对自己以为的仇人,手拿猎枪的小男孩要不要扣动扳机?在知道男友是新纳粹屠杀者后,薇拉要不要保留肚中的孩子?明知新纳粹的罪行,秉持着强烈是非观的汉娜,面对领导的期许,要不要遵从自己的心?这些抉择,不但是给他们的,也是给我们的。生存与死亡,善良与邪恶,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它们将关乎生活的走向、存在的价值。面对悲剧,无论是相关人,还是旁观者,最应该思考的不仅是谁对谁错,而是悲剧的成因和如何避免。
这样的思考,古已有之、由来已久。影片给出了一个故事:《圣经》中的“出埃及记”,埃及法老为控制以色列人繁衍,下令屠杀以色列新生男婴,一位母亲含泪将自己的孩子放入篮中、将他的命运交托给尼罗河,孩子在顺水漂流时,遇到了埃及公主,后者将其收养、抚养成人,这个孩子便是摩西。电影里,不难找出这个故事的影子;导演甚至借薇拉之口读出了这个故事,又“借”她的身再现了那位以色列母亲的难题:要不要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从而,影片赋予事件以宗教色彩,并为主人公们找到了宗教式的出路:罗姆男孩看到“仇人”家新生婴孩的纯净笑脸,慢慢地放下猎枪;薇拉和母亲达成和解,并决定生下那个注定不会知道父亲是谁的孩子;汉娜终于说出真实想法,结束了为新纳粹青年辩护,转而帮助罗姆男孩,后来她还到医院收养了一位罗姆人的遗孤。虽然,灾难和悲剧让人不堪重负,但真爱里闪耀出的人性之光,照亮了前行道路,让两个充满危机和困顿的种族重新看到了希望。
人类,只有靠自身才能获得救赎;种子,只有靠自己才能孕育生命。此刻,我心中那颗种子也完成了生根、发芽、终于破土而出了,冲破黑暗、苦难和仇恨的桎梏后,一切豁然开朗。
作者简介:李佳,现供职于上海浦东公安分局,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上海微型小说学会理事,上海公安作家协会公安分会会员,浦东公安分局文学社社长,浦东公安分局文学作品集《琴心雅集》、宣传册《浦警之窗》(双月刊)主编。多年来,她以报告文学、散文创作为主,近年开始创作小说,素材取自现实生活和公安工作土壤,从微观视角出发探讨某类群体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作品散见于诸报刊,累计17万余字,并曾多次获奖。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