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来源:网投 作者:张友文

——解读王仲刚的《中国铁路第一大案解密》

细读《中国铁路第一大案解密》(以下简称《解密》),30多年前的铁警风云便一一复活在眼前: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列车治安糟糕透顶,流窜犯罪分子公然在铁路上大肆盗抢旅客的财物,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乘警在打击处理之时,反倒时常被袭,甚至枪支被抢,人格受侮。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惊动了公安部和铁道部高层,中国铁路第一大案专案组遂临危受命组建。来自数个铁路公安局的三十多名刑事侦查员迅速奉命在郑州集结,组成代号为“5•10”的专案组,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打击铁路流窜犯罪活动的突击行动。

王仲刚作为“5•10”专案组的前线总指挥,亲历了中国铁路第一大案侦破的全过程,点点滴滴了然于胸。在《解密》中,他以第一人称手法进行现场重建,回望鲜为人知的那段历史,把铁警故事讲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一种临其境之感。

当时年仅30多岁的王仲刚还只是郑州铁路公安局刑事侦察科副科长,却凭借超凡的胆识和高超的组织指挥才能,带领战友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攻坚克难,侦破112起大案,在共和国公安事志上留下不朽的一笔。

由《解密》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武和平的《“九一八大案”备忘》(群众出版社2012年12月)。两文本皆是对三十年前的公安工作的回溯,史料价值珍贵无比,对后来的公安工作无疑具有启发和参考价值。在此,我们还得感谢王仲刚和武和平,如果不他们担起时代书记这一重任,那么,这些尘封的记忆就会被国人遗忘。

读着《解密》,还想起了一则寓言:一个人正在酣睡,一条毒蛇向他游了过来,一个农夫见状,毫不犹豫地把那条毒蛇给砍死了,而那个酣睡者浑然不觉。王仲刚不就是那个好心的农夫么?年轻一代的我们犹如那个酣睡者,而那条毒蛇正是那些亡命车匪。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我们坐上平安舒适的高铁、动车时,可别忘了读读《解密》,从而珍惜当下的幸福,并铭记老一辈公安人的艰辛付出。在此,我们得再次感谢王仲刚同志,不仅仅感谢他与战友们一道破获了中国铁路第一大案,还要感谢其用心地实录这段刻骨铭心的铁警故事。

如果把《解密》当作一部公安侦破纪实文本来研读,仅仅从故事的曲折惊险方面做文章,则是一种误读。窃以为,其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对人生价值的探寻,因此,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部励志教科书来学习。

刘震云年轻时读《西游记》没读懂,40岁之后才悟出真意:“每到一个地方,唐僧都说,沙僧你去喂马,八戒你弄点吃的,悟空你去探路。徒儿问,那师傅你干吗啊?唐僧说我歇会儿。可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领导,他不会降妖除魔,武艺不及三个徒弟,是一切麻烦的来源,却仍有徒弟跟着,是三个人脑子进水了吗?不是!三个徒弟一有磨难,常常动摇,只有唐僧,即使眼前有72帮妖怪等着,还是坚定信念去西天!信仰,才是唐僧成为领袖的唯一理由。”《解密》中的王仲刚不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么?他给这个、那个侦查员分派任务,吩咐他们去各地追逃和抓捕,他们当时都不理解。如韩庆华后来对王仲刚说:“说实话,那年在株洲抓赵喜贵、钱振民的时候,我真的对你很有意见,都那么长时间了你还不让我们回去,反反复复地在京广南线招扫荡,非得让我们盯住株洲不放。我当时真是不想干了,想走人,回到本局工作。但是后来真的抓住了他们,这一段历史成了我当警察最光荣的历史,个人还立了二等功,真应该感谢你王政委。”文本之初那个侦查员不就当了“逃兵”么?好在明智的韩庆华只有打退堂鼓之心,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由此可见,作为指挥员的王仲刚与普通侦查员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心中是否有目标和信仰毋庸讳言,王仲刚唐僧一样,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仰。刑侦大师李昌钰在湖北警官学院“李昌钰工作室”的签名簿上就写下如下四句:“心中有目标,多用一点功,人生字典里,没有不可能。”是的,人生没有目标,犹如行船没有方向,而理想信念就是奋斗目标,就是精神支柱。

王仲刚和唐僧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王仲刚除了具有给大伙派活的指挥才能之外,他还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例如,第212页、第213页中是否把王玉芬从齐齐哈尔带到郑州收容审查这一点上,王仲刚与东北追捕组组长藏自恒发生很大的分歧,而且齐齐哈尔铁路警方也站在藏自恒这一边。但是,王仲刚立场坚定,不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坚定地说:“老藏,不要再说了!你一定要把王玉芬给我带回来!带不回王玉芬你们就不要回来!”

哪怕藏自恒王仲刚的老朋友,还是一位老同志、老刑警,办案也十分有经验,但是倔强的王仲刚丝毫不给朋面子。事后的确证明王仲刚的意见是正确的。

王仲刚之所以这么下指令,都是审时度势的决断。他整天坐在指挥部,并不轻松,除了研读《孙子兵法》之外,还要苦思冥想,像诸葛亮那样运筹帷幄……而唐僧就没有这门手艺活路。

王仲刚之所以能够在四十三年警察生涯中荣立十七次个人一、二、三等功,两次出席全国公安英模大会,从表面上看,那是生活给予他的馈赠,是“时势造英雄”使然。然而究其实质,还是因为他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仰。

事实上,王仲刚不是圣人,也非天生就是一把破案的好手。细读《解密》,方知他也是一步步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坚定走向坚定。换言之,他由一名普通的铁路警察成长为一名平民英雄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心理路径清晰而真实。譬如,在“5•10”专案组成立之初,王仲刚思想也曾产生过畏难情绪,毕竟那时人心涣散、士气不振、条件简陋、经费奇缺,心思不想动摇都难。但是,他没有退却,他选择了坚持。他说他一定要把这个专案搞成功。因为他知道,建国几十年来,打击流窜犯的专案在全国建立了一个又一个。但是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由于流窜犯太狡猾,不认罪,所以都是抓了放放了抓,最后不了了之。所以流窜犯像割了后的韭菜,一茬又一茬,越来越多。而万万没有想到,一个侦查员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向王仲刚提出退出“5•10”专案组,理由是“就你这破地方还能长期作战?就你这一部破电话、一辆破三轮摩托、一点儿经费也没有,这能打胜仗?”王仲刚立马反驳他:“你说得很对,我们的条件是艰苦,但过去我们的前辈不也靠小米加步枪赶走了日本兵,打跑了蒋介石吗?”王仲刚再三挽留这个贪生怕死的侦查员无果,只能大度地给他“自由”。俗话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可是,他这么一走,反倒更加坚定了王仲刚破案的决心,借用河南话就是“没有胡萝卜照样整酒席”。他立即召开“5•10”专案组的全体工作人员会议。在会上,他对战友们推心置腹地说,自己也曾困惑、迷惘过,也曾想过放弃,但是,看到犯罪分子在铁路上胡作非为,受害者家破人亡,呼天抢地的情景,“我常常会为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当警察的责任而愧疚不已,没有把这些万恶的犯罪分子送上法庭、送上断头台而愧疚不已。”(P85)“那些东北流窜犯现在不可一世,根本不把我们铁路警察放在眼里,还竟然用我们乘警的手铐把正在执行公务的民警铐在茶几下面,还抢走了枪支……最后用燃烧的烟头烧被铐民警的背部。这完全是调戏!完全是侮辱!……如果我们连这个案子都破不了,我们有什么脸面去面对江东父老?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去穿这身警服?!”

 此番表白,表明王仲刚真正觉醒了,且愤怒了。不言而喻,王仲刚既像《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又像瑞士迪伦马特笔下的马泰依和海明威笔下的桑提亚哥……堪称典型的“硬汉形象”。从此,他的内心越发强大,破案决心越发强烈。

知耻而后勇,为尊严而活,为警察的尊严而战,这是王仲刚的誓言。正在攻艰克难之时,闲言碎语朝他砸来,“当时,公安局机关议论我的就多了,有些人认为我肯定破不了这个案子。”

“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礼记·儒行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王仲刚又何尝不是一条汉子!王仲刚犹如一块石灰, 别人越泼他凉水,他的人生越沸腾。曾国藩说:“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王仲刚的倔强表现不惧风言冷雨,流言蜚语,他“要求自己一定要成功”,一定要破获中国铁路第一大案。正如书中所言:“近几个月来,我们这几十个同志不知道克服了多少困难,受了多少委屈,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我们的战绩也开始凸显出来。”(P181)原来,正是不服输的倔强之气成全了他。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坚忍不拔。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指出成功的“七大秘密武器”,即七项指标,即Grit坚毅、Zest激情、Self-control自制力、Optimism乐观态度、Gratitude感恩精神、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力、Curiosity 好奇心,而坚毅居于各项指标之冠,“坚忍不拔”不正是“坚毅”的别称么?毕竟中外的人文精神是相通的。

事实上,无论哪一个行业,最终能走到金字塔顶端拿到红利的,都是目标明确,信仰坚定的执著者。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之所以能够自强不息、化险为夷,正是得益于勇毅力行。王仲刚正是传承了勇毅力行这一传统美德,才从一名普通的铁路警察蜕变为一位平民英雄。

为了破案,他付出得太多太多。哪怕中秋佳节,他也没有时间回家看望年迈的母亲。母亲从小就教育他:“你要争口气,混出个人样儿”。自古“忠孝两难全”。案子不破,他脸上无光;不回家,又觉得对不起老母亲,内心的两难苦楚可以想像得知。

王仲刚对专案组战友张其刚说:“每个人的一生都非常艰难,干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很多,但更主要的是要忍受许多误解、嫉妒,所以,我在决定干每一件事之前都要求自己一定要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容易,但一定要达到,人生就是不断给自己加码中前进的。其刚,你不知道我的心里有多大压力。《风流警察亡命匪》上映后,在公安局内部有赞扬我的,也有说我王仲刚不务正业,想出名,想当官。其实,人,不都是在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吗?办‘5•10’案,除了使命和责任,还有我们存在的价值……所以,‘5•10’必须成功。” 张其刚的眼睛湿润了。

王仲刚说:“人,不都是在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吗?”诚哉斯言!“人为什么活着”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这一辈子不图别的,只求能在自己的追求上干出个样儿来,不枉这一辈子。我经常用美国前总统的一句话问自己,为什么不是最好的?”(P125)

精益求精也是王仲刚追求的人生信条。此前,由他担任编剧的《风流警察亡命匪》上映了,好评如潮,但是,他并没有浅尝辄止,躺在成绩上睡大觉,而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即全身心扑在案子上。他给自己定目标,“在决定干每一件事之前都要求自己一定要成功”。这就需要有一股韧劲,有一点倔强之气了。

综上所述,与其说《解密》是王仲刚的一部自传体报告文学,不如说是一本励志之作,成长之作,一部探讨人生之作,一部追问人生意义和价值之作,也是一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作。

 

张友文.jpg

作者简介:张友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湖北警官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生、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苏莉莉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