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指示,体现作家担当
——长篇报告文学《海兰江畔稻花香》创作谈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长篇报告文学《海兰江畔稻花香》的创作,让我深深体会到,总书记关于“四力”指示的重要意义。一个作家特别是一个坚持主旋律创作的公安作家,该如何走出书斋,自觉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深入火热的生活,投身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写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作品。
旅人履痕
从这个春天开始,我的脚步一直在海兰江畔行走,走到夏、再走到秋。看那一粒粒稻种混合着泥土被播种进育秧大棚的塑料拖盘中,看那一株株嫩绿秧苗伴着耕者的满怀希望被插秧机一排排栽到田地里,看那柔弱的稻秧慢慢缓苗返青,逐渐的茁壮,看那水田里的小螃蟹一点点长大,直到金风送爽,海兰江畔一望无际的碧绿变成遍地金黄。
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到来了,这片沉重的黑土地又将以自己的丰腴为勤劳的人们奉上沉甸甸的收获。
土地、村庄、人。
海兰江畔,从蛮荒蒙昧到文明初曙,再到繁荣昌盛,千百年来,多少次的循环往复,早已无从得知。
青山巍巍,江水悠悠,草木荣枯,岁岁如是。
世纪之交,海兰江畔这方沃土上的历史巨变正渐次走向高潮。诚然,我们的一些村庄空心化了,凋蔽了,衰落了,年轻人走了,建制撤销了,整合了。一些专家学者像唱夕阳挽歌一般哀叹几千年乡村文明的衰落,可是像以往那样,把人们全部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让一个个村庄过着人气旺盛的穷日子能算得上乡村的繁荣吗?乡村振兴,民族复兴,必须把更多的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我坚信,随着土地确权流转制度的确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乡村整合的步伐还要加快,一定还有更多的村庄消失,更多的人离开土地出走。然而,只要这大片的沃野良田还在耕种,还在比原来更好的奉献着丰腴的果实,我们的农耕文明非但没有衰落,反而经历了转型的阵痛后,一定会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新生。
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海兰江畔行走,我还时常处在感动、激动中,有时甚至激情澎湃,热泪盈眶。
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是一片沉重的土地,这是一片激荡着历史烟云的土地。在这片长满榆树的土地上,一百多年前,朝鲜族先民,汉族先民等各民族儿女重新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篝火,开垦出千里沃野,使中断了数百年的中华农耕文明得以延续。
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是一片沉重的土地,这是一片浸透了血与泪的苦难土地。在那场抗击外敌入侵的战争中,无数优秀的边疆各族儿女用自己的鲜血用自己的生命誓死捍卫了这片土地的尊严。
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是一片沉重的土地,这更是一片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生机勃发的土地。从候志国身上,从吕冠军身上,从王忠良身上,从卢锡顺身上,从元永植、玄在权、金成杰、崔静花身上,从我采访的近百名最基层的普通党员干部身上,我看到了童长荣的身影,看到了公道轸的身影,看到崔向东、申春等等无数为这块土地抛洒一腔热血的先烈们的身影。我看到了一个政党曾经走过路,找到了她出发的原点,明白了她从哪里来,又将带领人民走向何方。
未来将来
行走在海兰江畔,我的时间有限,我的文字更有限。那些我约好了但尚未前去拜望的我可敬的父老乡亲,此时还不时的以各种方式浮现在我的脑海。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当我再次开启海兰江畔的行走时,我会弥补上此次的遗憾,因为他们还在等着我。他们是: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吉林好人、78岁的孙琛老爷子,感恩当年逃荒时朝鲜族同胞对自己的救助,富裕起来后,几十年如一日的帮助救助朝鲜族同胞。驻守一疆故土、造福一方百姓的大洞村党支部书记霍锡虎。扎根乡村、奉献才华的东城镇党委宣传委员马文雪。自主发展、造福乡梓的返乡创业优秀人才王正福。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的吕亚魁……等等近百个人物和崇民村、二合店村、白龙村……等等百余村庄。
这些写入了我的采访计划的人物和村庄,还在和我遥相守望,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和他们有一次相逢。
在海兰江畔行走的日子里,和龙市委宣传部长苏志远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一直密切关注着我的行程,尽可能的为我的顺利采访提供着帮助,即使驻扎在村里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也每天打电话询问情况。当我想去看看他负责的村庄时,他却婉言谢绝,说你还是多写写基层吧。还有和龙市文联崔静花副主席和工作人员徐华同志,安图县委宣传部部长崔文德先生,副部长兼文联主席唐晓伟先生,宣传部文化科科长李铁峰先生,松江镇宣传委员刘焕同志,延边州委宣传部的徐春梅副处长和韩民哲先生。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就着清风明月,我们能够共同回忆起海兰江畔,延边大地上的这段人生经历。
第二次行走延边大地时,有幸和电视片《海兰江畔稻花香》摄制组的李冬冬主任、葛维国导演等诸位老师一路同行。一周的时间,深入的交流,与文化同仁们在一起,紧张忙碌且愉悦欢乐,让我终于明白,哪里才是我的精神家园。
紧张的采访写作,如同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峻岭,常常让我汗流浃背,气喘嘘嘘。而今,当我终于接近最后的山巅时,猛然发现,时光匆匆,从春到秋,昨日已去,来日可期。
文学不能缺席
行走在海兰江畔,常常让我心潮起伏,思接千载,所以我曾短暂的停下,一次又一次的回望,再回望。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几十年,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然而历史必将以浓墨重彩的一笔记下这一瞬。在这几十年间,几千年来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在纷纭复杂的历史迷雾中拨云见日,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向着全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飞奔。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乡村振兴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标。
然而,扶贫之艰辛,任务之艰巨,远超人们的想像。当我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走访,和一个个村民们深入交谈,有脱贫的、有即将脱贫的、还有几乎看不到脱贫希望,只能靠政策兜底的,我常常被第一书记们,被最基层的乡村党员干部们,被我们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迎难而上的决心,勇于担当的使命所感动。
有的村庄,脱贫成绩并不突出,几个小项目仅仅使村民刚刚达到脱贫线,村集体也没有什么收入。我还是当作重点来写,就是想实事求是的记录下这场伟大脱贫斗争的真实全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民族进行的这场伟大斗争都是亘古未有的。当宏伟的目标渐渐向我们走来,恰如东天破晓的第一缕曙光照亮沉沉大地之际,文学怎么能够缺席?文学也不应该缺席。每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作家都应该走出书斋,到田野去、到乡村去、到村民中去、到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中去,用心去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用笔去讲述、去记录这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的历史巨变。
果若如此,时代之幸!作家之幸!
所以,我深深地感谢吉林省委宣传部,感谢时代文艺出版社,给了我一次以文学的方式深度介入生活的机会。
江河万古流
红太阳照边疆
青山绿水披霞光
长白山下果树成行
海兰江畔稻花香
……
这段上世纪六十年代风靡神州大地的优美旋律,时常伴着我此次的采访和写作。在苏志远部长的安排下,我电话采访了和龙市走出去的著名作曲家金凤浩先生。
金先生八十多岁高龄,但电话里声音洪亮,侃侃而谈。金先生说这首歌他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正在和龙县文工团工作。金先生还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每年要下乡劳动两个月,到乡村演出八个月二百多天,送文艺下乡,一个村一个村的演。每天演出完再拆完舞台,都要忙活到下半夜一二点钟才休息,而第二天天一亮又要步行几十里地赶往下一个村。最困难的时候,老乡们在苞米面糊糊中放一块自己不舍得吃的腌萝卜,就是对文工团员们的最高礼遇。虽然很艰苦,但那时倒没有觉得,反倒每个人都干劲饱满斗志昂扬,没有喊苦叫累的。
每个人都干劲饱满斗志昂扬。金凤浩老先生一连重复了几遍。老先生的话又让我想起了海兰江畔的行走,想起了和龙市乃至延边大地上正以饱满热情全力投入的脱贫攻坚战。
巍巍甑峰岭,滚滚海兰江,延边大地,平冈绿州,从党的总书记,到乡村的党员干部和普遍群众,为了脱贫攻坚、为了全面小康、为了乡村振兴都把匆匆奔忙劳碌的身影留在了这里。
在我人生的这个特殊时刻,怀揣着以文学反映火热现实生活,记录伟大时代的理想,与海兰江结缘。对于这片神奇的土地,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然而,我希望可以把我的文字留在海兰江畔。
此刻,望着巍巍的青山和滔滔的江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身影正浩浩荡荡地行进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屈不挠、威武雄壮、势不可挡!
再见,海兰江!
作者简介:李春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全国公安作协理事,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安文联和吉林省作协首批签约作家,吉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梅河口市作家协会主席,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曾获得吉林省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吉林文学奖,吉林省第十二届长白山文艺奖,公安部第七届、第十二届金盾文学奖,全国公安文联"剑胆琴心"文艺奖,中宣传部第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被全国公安文联授予"剑胆琴心"公安作家荣誉称号。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