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寻找公安题材报告文学的提升点

来源:网投 作者:张策

 报告文学是反映公安工作和公安英雄人物最直接最有力的文学样式,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我们目前的公安题材报告文学创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一些掣肘的瓶颈,这使得我们的报告文学创作总体形势并不令人满意。

一、 公安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现状

公安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现状我从三方面来讲:

(一)、报告文学在实践中越来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扶持,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4年,时任全国公安文联主席的祝春林同志,站在全国公安战线的高度,亲自提议策划并主持了长篇报告文学《国之盾》的创作,为全国公安英烈留下了一座丰碑。

在全国公安系统,这样的组织活动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部边防局,每年都组织作家深入基层进行创作,最近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极觞》,社会反响强烈。最近,部刑侦局、安徽省公安厅分别启动了《中国刑警》和《警营利剑》报告文学集的创作活动。

作为公安系统唯一的文学刊物《啄木鸟》,对报告文学的组织创作一向高度重视,历年推出了许多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刚刚,《啄木鸟》推出了反映“枫桥经验”的长篇报告文学《桥——“枫桥经验”55周年风雨历程》,写得非常好,有很强的启发性。

公安部党委委员、纪检组长邓卫平同志,曾在听取人民公安出版社工作汇报时,也特别强调了报告文学的重要作用,指出要用报告文学、影视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把英雄树起来、立起来。

(二)、由于这样的重视和推动,特别是在无数英雄事迹的感召下,也就出现了一些报告文学的优秀作者和优秀作品。《泣血长城》《国之盾》《中国西部秘密战》,这是第13届金盾文学奖的三部获奖长篇报告文学,都可称为重量级作品。还有我知道的《猎狐行动》《一腔热血》《卧底医生》等等,都是有分量的佳作,中短篇报告文学就更不胜枚举。

一批相对成熟的公安作家,如胡杰、冯锐、紫金、吕铮、连忠诚等,在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中已经成熟起来,创造出了优异的成绩。而公安题材报告文学也吸引了一批社会作家的积极参与,如李迪、张国华等,都成绩斐然。这支创作队伍,创作积极性很高,甚至高到了一种自觉的程度。举例说,几乎每次大的维和行动,都会有报告文学作品予以反映,不少就是参加维和行动的同志自发的作品。

(三)、公安题材报告文学在创作理念上还普遍存在着认识模糊的现象,很多同志还不十分清楚报告文学应该怎么写。

最近我在协助出版社选编年度公安文学精选集,交给我审阅的就是报告文学部分。几十部候选作品,起码有半数以上就根本不是报告文学,从文体上、从手法上,甚至从篇幅上就是新闻通讯、特写,以至个别有的就是工作总结式的文体。

这个例证虽然极端,但真实地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即使是在公安系统有了一定名气、一定成就的成熟作家,有时作品仍然不能让我们百分之百的满意,问题也是仍然有着新闻写作的痕迹,只是或多或少而已。作品通读下来,总有似曾相识之感。当然,客观上说我们都在写公安,题材本身就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写作者个性的不突出,还是暴露出在报告文学创作上一定的弱点。提升公安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

我认为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四点:

一是对报告文学创作的规律仍然不够熟悉。我们总说报告文学首先是文学,但在创作中我们往往会循着惯性思维,以新闻的叙述方式往下写。

二是任务观点带来的压力。报告文学创作的前提大多是因为有任务,政治任务,宣传任务,甚至是自己给自己下的任务。是任务就有完成任务的时限、角度、目的等等要求,坦白说这会限制了写作的自由。

三是在现实中采访的困难确实在增加,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因素。

但是最主要的,我认为还是公安题材报告文学的创作思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程式化了。

因为中国公安工作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工作规律,决定了公安文学自诞生至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条公安文学作为特殊行业文学存在的特殊状态与特殊创作语境。这种特殊,给公安题材报告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创作激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报告文学的水平提升。

我给在李金龙同志的报告文学集写的序言《公安文学的独特现象》中,分析了这一现象的产生。我认为,自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公安文学渐渐自公安宣传演变而来;公安作家也往往是从公安宣传干部成长而来。对这种现象,我首先是肯定的,因为这种现象带来的,首先是创作的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责任价值。它使我们公安题材的创作,特别是公安作家自己的创作,有一种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意识。

举公安诗歌创作为例,大量的公安诗人们个人的创作风格非常鲜明,但他们任何一位也绝不会写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句。

其次它塑造了公安文学艺术上的独特性。个人风格是鲜明的,但共性也同样是突出的。这种共性下的个人风格,或者反过来说个人风格集合而成的共性,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军旅文学如此,公安文学亦如此。

但是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种负面影响在当下影响最大的就是报告文学创作。

曾经小说也是受影响较大的文体,拿我自己举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常常抓个案子改写一下就算小说了。但今天的公安题材小说创作应该说已经基本摆脱了这种创作模式。吕铮、李小重、范玉泉、程琳、宗利华、贾文成等等的小说已经可以与当代小说创作的总体水平比肩。这个名单还能拉得很长。

然而,提升公安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水平刻不容缓。公安工作需要好的报告文学,公安文学的发展更需要在报告文学这块短板上寻找提升的空间,寻找提升点。

三、 提升公安题材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这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是如何把它落到实处,有人提出一个观点,要把报告文学当小说写,这话有道理,但并不全面,而且往往什么说法一绝对化了就会出问题。最近读了一篇报告文学,就是用小说手法写的,以死神的口吻讲述一名刑警队长的故事。这结构总让我觉得别扭,有一种抽离感。

我觉得这里要注意二个差别:首先要注意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的差别。报告文学要有新闻性,但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的体现不是在叙述性写法上,而是在内容上,在要表现的人物和事物上。我们公安题材报告文学,大致是两大类,写英雄人物,写重大事件或案件。从这个角度说,用小说的笔法来表现人物、铺陈故事、渲染氛围,是对的。但是报告文学究竟是报告文学,真实性始终是第一位的。

那么第二个注意就是要注意报告文学与小说的差别。这个差别大家也很好理解,就是真实与虚构的差别。报告文学要求的真实性原则,为创作划定了一个不能突破的范围。在这个前提下,提倡用文学的笔法写真实的人或事,我觉得就是报告文学创作的核心要求。

要完成这样的要求,在报告文学的写作步骤上要注意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采访的重要性要得到高度重视。采访,是唯一能保证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关键。也许,大家对于真实性比较好理解,但文学性对于采访的依赖也是重要的,因为采访不充分,作者就得不到鲜明饱满的人物个性,也掌握不到复杂鲜活的故事。

四、 重视和提高采访水平是写好报告文学的关键

从我阅读过的大量稿件看,文字没问题,结构没问题,就是人物不鲜活,就是故事不生动。为什么,可以肯定地说,是采访不到位。

怎样在采访中挖掘出人物最具特色的细节、语言、故事,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们面对的采访任务当然会有许多限制和困难。个人隐私要尊重,工作机密要保守,有些采访对象的个人性格也会是一堵难以突破的墙。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写作者,在于写作者的采访技巧和采访态度。

采访要注重几个步骤:一是要有目的,要有针对性,采访之前就要大概知道我想要什么,要尽可能提前了解采访对象的有关材料,而且是越详细越好。

二是在采访中不仅要了解人物的故事,更要注重人物的细节搜集,特别是那些能表明人物特性的细节。公安作家胡杰在采访一个即将出狱的罪犯的时候,着重了解了此人出狱时要穿的衣服,不是仅仅为了在写作中方便描写,而是为了通过这个细节掌握此人在出狱时的心理活动。

我曾经采写过一个预审员,他的严谨让我几乎得不到什么东西。这时我就注意观察,发现他的办公桌角落里有一本朦胧诗选,这就让我窥见了他心灵的另一面,更丰富的一面。这样的细节积累多了,人物的性格就呼之欲出了。有时也许只得到一个细节,却是最能打动人的。

我采访北京市公安局一级英模崔大庆,捕捉到他两个细节,一是他牺牲时正是本命年,他系了根红腰带,二是他喜欢和民警们打扑克,输了就往脸上贴纸条,他往往是脸上条子贴的最多的那一个。这两个细节成为我写崔大庆的性格定位:对生活有美好的愿景,为人朴实善良。

采访是一个要硬功夫也要软功夫的事情。硬是坚持,软是细致。采访还是一个边采访边思考的过程,绝不能只听采访对象说,自己不动脑子。可以说不管多难,一定会有挖不尽的故事和细节。采访不仅仅是问,还要看,更要想。我甚至有一个观点,越是别人写过的东西,我们越应去挑战它,去从别人写剩下的材料里挖掘别人不注意的细节和素材。怎样写出别人没看到没写到的。这对自己其实是个锻炼。

只有通过采访让对象在你心里栩栩如生了,你才能用文学的笔法写好他。说实在的,写新闻不用这么深入采访,但不这么深入采访你就只能写新闻。

采访之后是思考,是想透我要在采访的基础上写什么,表达什么。就像胡杰采访出狱犯人的衣着,是要写人物的心态,而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外形的描写。我当年曾写过一个著名的案例:周志远事件。周志远身为一个还算廉洁的领导干部,却为什么做出了因为一点纠纷就以暴力手段对付群众的荒唐事,当时新闻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了许多,我们通过深入采访,从中提炼出了更深刻的主题,从“官本位”思想的泛滥入手,呼吁法制的健全。从而使作品的高度更上一层楼。

采访常常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在思考中感觉有没想明白的,你就得再采访。采访后的思考构思有点像拼图,拼着拼着觉得少一块,就得再采访。甚至采访和写作会同步进行,随写随补充采访。而且为了让人物立体,最好多采访一些相关人。

采访其实是一种高级的人际交往。我们常常拿著名作家李迪先生写公安题材做例子。其实李迪写了那么多公安题材的作品,下的最大功夫就是采访,而且是大面积的采访。写深圳公安英模,他采访了近百人,精选了32人写进书里。现在李老应石油系统邀请,在沿中国边境采访最偏远的加油站。他克服了高原反应等困难,仍然坚持在做详尽的采访。

我认为,要提升公安题材报告文学的质量和水平,首先要从创作思维上转变,要认识和掌握报告文学的标准,把报告文学与新闻、与小说的区别都搞清楚。其次,要在采访上下大功夫。行家常说,报告文学的成功,七分在采访,三分在写作,我深以为然。

 

 

张策.jpg

作者简介:张策,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全国公安文联影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席)。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