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一篇文章,几段往事

来源:网投 作者:刘翔

拙作《机床厂,少年的梦想之舟》在《上海纪实》《杨树浦文艺》等陆续刊发后,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一篇回忆与记叙自己少年时代和上海机床厂陈年往事的文章,竟然会在该厂在职、退休和曾经在该厂工作过的干部、职工中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反响。他们纷纷在网络中转发此文的同时,均在亲朋好友和微信中打听作者是谁?

今年1月7日上午,我在上海机床厂职工子弟小学5班的同学,曾任上海机床厂磨床研究所综合室主任的吕蓓芳打电话问我:“林德辉侬晓得伐?”

“你说的是哪个林德辉?在我熟悉的人中有好几个叫林德辉的啊!” 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林德辉,这个名字太普通了,叫这个名字的人,不说全国,就在上海起码应该就有成千上万个吧。

“就是那个曾经在机床厂职工子弟小学做过我们英语教师、后到机床厂做党委副书记,再后来到你们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当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的林德辉老师呀!他是我在机床厂磨床研究所工作时的支部书记,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他看到你写的机床厂文章后,激动地打电话问我,是否认识文章的作者。我告诉他认识的,是厂子弟小学读书时的同班同学,是你曾经的学生,现在也在市公安局工作。林老师听后十分高兴,要我尽快把职工子弟小学5班同学召集起来,邀请到他家里相聚,他想和大家见见面。”吕蓓芳在电话中一口气说道。

上海机床厂职工子弟小学英语老师林德辉?上海机床厂党委副书记林德辉?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林德辉?真的是同一人吗?我依然心存疑虑。

“不会错的,刘翔,林老师还记得你父亲呢!因为他曾经在你父亲所在的二车间工作过。”吕蓓芳告诉我,前不久,林德辉老师读到了由原机床厂办公室主任转发给他的我的这篇文章,随即打电话给在机床厂工作时的老部下吕蓓芳,询问这个叫刘翔的作者她是否认识,想和作者碰碰头

巧的是,吕蓓芳也刚好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这篇文章, 她在电话中笑着说:“刘翔,你现在成了网红啦,无论是在职、退休或者曾经在机床厂工作过的干部、职工都在说,这篇文章写出了大家对昔日上海机床厂的怀恋之情,说出了几代上机人的心里话。许多上机人在朋友圈里转发此文的同时,也和林德辉老师一样,在互相打听作者是谁?我代表大家谢谢你哦!

经吕蓓芳这么一说,那这个林德辉肯定就是公安专科学校的林校长了。习惯低调“潜水”的我,也就这样被拽出“水面”。

人生真奇妙,一篇普通的怀旧之作,竟然重续了中断50多年的师生情。不禁给我,也给原上海机床厂职工子弟小学5班的同学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2月18日上午,我们部分同学终于在林德辉老师的家中重逢。大家把一束鲜花递给他时,我握着他的双手,不无感慨地说道:“林老师,我在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参加培训时,看到你坐在主席台上,总觉得似曾相识,想不到原来你就是我50多年前的小学老师啊!”

“是啊,是啊,刘翔你的这篇机床厂文章勾起了我对机床厂的深深眷恋。没想到,文章作者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居然是我在机床厂职工子弟小学当老师时的学生,后来我们还先后到公安战线做了一名警察。你父亲身体还好吗?代我向他问好。”已经76岁的林德辉老师同样感慨万千。身板硬朗的他,眉宇间依然透露出一股集军人和警察于一身的英武之气,但浑身却永远“挥发”着教书育人的儒雅气质。

军人出身的林德辉老师,1997年从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转岗到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担任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后,他深感和原来的工作相比,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是一座培育预备警官的高等学校,一切以教学为中心。因此,本着从严治警、从严治校、从严治学的方针,在治校理念上,以争创一流公安院校的行为准则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主持制定了“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1998—2001三年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

1998年学校举行的新生阅兵式,无疑是林德辉贯彻从严治警、从严治校、从严治学的点睛之笔。按惯例,每年新生入学报到后,都要进行1个月的军训和《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然后正式开学。这年的9月28日,林德辉将阅兵式代替开学典礼的传统上加以发挥,重点突出公安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的准军事化个性。邀请了包括各大新闻单位在内的各方来宾350多人登上观礼台,检阅预备警官的勃发英姿。当2000多名预备警官组成的26个警队方阵,迈着铿锵的步伐正步通过观礼台时,此时,陪同上海市公安局领导接受检阅的林德辉书记,心情十分激动。在未来警官的摇篮里,他挥斥着自己的激情与雄心。

得知我现在还居住在杨浦区,林德辉老师说,他的人生之路是从杨浦区开始起步的,对大杨浦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父亲林增茂曾担任过国棉十九厂厂长、党委副书记。1958年他考入位于杭州路上的建设中学,是班级里的团支部书记。两年后被保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海军情报部工作。1969年夏天,从部队复员后分配到上海机床厂后,人事处觉得他是个学外语的知识分子,便安排其到职工子弟小学担任四年级英语教师。我们这批学生是1966年进小学读书的,这年刚好进入四年级,于是他也就成了我们的英语老师。1972年他被抽调参与接待配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先遣组工作,随后被派驻到罗马尼亚参加援外工作。援外结束回到机床厂后,先后担任厂磨床研究所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厂党委副书记。

而此次师生重逢中,同学马国霞讲述的林老师关心马家四姐妹故事,更是成为我们小学生涯中师生情谊的一段佳话。马国霞回忆说,她父母都在上海机床厂工作,她们四姐妹小学都是在职工子弟小学就读的。七十年代初,她的父亲带着姐姐“支内”到陕西汉中机床厂,留下她母亲和她与两个妹妹在上海。当时她们一家借住在机床厂的宿舍里。一天,学校的军训结束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学生们都被自己家长领回去了,而她母亲因加班无法前来领大妹妹红霞回厂宿舍,年幼的红霞只得独自回去。走到半路迷路了,当年学校所处的佳木斯路还是一条“荒无人烟”的偏僻小路,在浓重夜色的笼罩下,红霞吓得独自蹲在路边大声啼哭。这时,正巧林老师路过,马上走上前去安慰她,并将她护送回厂宿舍。就这么一件小事,林老师早已淡忘了,可却一直铭记在马家四姐妹和他们父母的心中。当马国霞年逾八旬的母亲得知我们和失联50多年的林老师重逢后,执意要亲自带着马家四姐妹到其家里表达感谢之情。那天,我也在场。望着马国霞母亲带着四个女儿,轮番感谢林德辉老师50多年前对她们一家人关心的温馨场面,那种浓浓的人间真情,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

岁月荏苒。当我与同学们和林德辉老师围坐在一起,共同重温50多年之前的师生情谊,一种纯粹而美妙的享受弥漫在我们每个人心田。此时,我眼里现在的林老师,显然比曾经的林校长更加可敬可亲。虽然,此时的林德辉老师,已不是当年那个28岁的年轻英俊英语教师,我们也同样不再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少年少女。

如今,退休在家的林德辉老师,依然十分忙碌,迷恋于旅游摄影,钟情于琴棋书画。和我们聚会的这天,他特意请来一位书画家,给每个同学写了一幅字画,并带我们到笛王陆春龄大师家拜访,请他给我们开了一场“专场音乐会”。让我这个曾在中学小分队里吹过几天笛子的“陆粉”, 终于有了和从小仰慕的笛子大师有了一次零距离接触。

回首往事,林德辉老师说,他在1984年下半年调离上海机床厂后,虽然在市委办公厅、东湖集团、市档案局、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等多个岗位担任过领导职务。但回眸自己的一生,最自豪的职业就是教师。因为他的父亲曾经是温州老家萧江小学的校长,从父亲身上,他耳濡目染了教师的崇高和伟大。从上海机床厂职工子弟小学的英语老师,到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常务副校长,感谢命运在他的职业生涯里留下了几段从教经历。哪怕是在市档案局担任副局长期间,虽然远离了教坛,但他依然不忘在由其策划的那部荣获“飞天奖”三等奖的9集电视剧《一号机密》中,穿上长衫客串了一把30年代一所小学校长。因为在他的心灵深处,有一种叫做“师魂”的教师情结是永远也难以割舍的。

今年3月12日,上海机床厂职工子弟学校5班的同学和林德辉、王雯绮、陈慧珍等小学老师聚会结束后,我带着照相机特意专程前往上海机床厂职工子弟小学旧址“故地重游”。当年的学校早已“物是人非”,1976年底学校移交给杨浦区教育局后,更名为中农小学,如今则成为长白二村小学分校。在夕阳的陪伴下,我独自沿着操场和教学楼逛了好几圈,试图重新“捡拾与打捞”起那些遗落在校园深处当年一个小小少年的梦想和轻狂。然而,时光如水。昨天所有的“故事”都一去不复返了,留给今天的只有岁月。可是,岁月这种东西啊,却又是如此的无情,说走就走。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硬生生地去拽、去扯,也无法拽住、无法扯回。于是,我俯下身子,在校园的花圃里摘下一片绿叶,把岁月“藏”进自己胸膛。无论岁月如何无情,但学生和老师的情谊、学生和学校的情感是永远拽得住、扯不断的。

 

放大版图框样板.jpg

作者简介刘翔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上海市公安局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