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绝唱——读《陈寅恪的最后20年》

来源:网投 作者:黄挺女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419.jpg

《陈寅恪的最后20年》这本书是稻读公社赠阅的。稻读公社是慈溪的一个倡导读书的非营利性组织,免费受赠书本的唯一条件就是写一篇读后感。这个活动正中我下怀,我在20天内看完35万字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本书作者陆键东先生,是三联书店出版,初版在上世纪90年代,重版于2013年出版,而我手上这本是2017年6月第8次印刷。封面以靛蓝色作底,右下角是陈寅恪先生双手握杖的照片,左上角印着的是他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整体上看有一种肃穆的感觉。本书展现的是陈寅恪生命最后20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陈寅恪(1890.7.3-1969.10.7),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在清华时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聘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赞语“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评价非常之高。

本书着重阐述了陈寅恪先生终生恪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信条。这一点首先体现在陈寅恪亲自撰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上。在这篇纪念王国维碑文中有“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之句,这是阐释“独立精神”之意识。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文化人,若不能独立的思考,那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人云亦云不是思想,也不应成为知识分子的表现。而这一切却是目下风行的,真让人深感悲哀。这种独立,不单是人格上的独立,更是思想上的独立。这一点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当时中国科学院要聘请陈寅恪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陈先生的答复函中称,“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有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而后进一步表述:“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并对王国维先生之死作了分析:“我认为王国维之事,不关与罗振玉之 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至此,陈已经说的非常明显,一切都是小事,维此是大事,而他终生实践这个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同时陈寅恪提出了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第一条的意思就是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政治。第二条意思是毛公毛泽东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刘少奇是党的最高负责人,他认为最高当局,也应该和他有相同的看法,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这已经说得非常明确了,陈寅恪对学术研究所信奉的信条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且终生遵循。

本书史实资料翔实,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采访资料写成,并在书中附录了如信件,诗文照片等第一手资料,以此展现陈寅恪先生的思想和精神面貌。陈寅恪在1945年即55岁时,已经目盲。1949年,拒绝登上去台湾的飞机而接受陈序经的邀请来到岭南大学(后改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的校风就是在精神上标榜四大自由,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的自由。这一点也切合陈寅恪的思想,但是在1957年开始后直到去世这一段时间里,要做到坚持“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已经非常困难了。陈寅恪很少或不发表言论,人们很难知道他的内心思想。有人想要去拜访他,也不一定能得到他的同意。所以本书作为一本传记,其实陈寅恪本人的直接言论是不多的,都隐藏在他的著作或诗文中。特别是他的诗文,赠友的和赠爱人唐筼的诗,便成了人们研究它心声的主要载体。如他在1957年公开示人的一幅春联,“万竹竞鸣除旧岁,百花齐放听新莺”可能是他对双百方针的态度之语。当然“新莺”可能是一个双关语也可以指“新谷莺”,一个戏曲演员。陈寅恪目盲以后听戏是他的一大爱好。大约在十年间,陈寅恪因新谷莺等京剧名伶引起诗兴而赋咏的诗篇不下十首,这是非常罕见的。从中或许可见他的一份心声。当然,更多的思想寄托在晚年的《论再生缘》和另一部宏大著作《柳如是别传》中。在书中随处可见,他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走向作了宏观概括和点评。一个目盲老人写下七八十万字的巨著,其难度可想而知。本传从史料的挖掘上,也下了一番功夫,这个由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采访资料,其表现已经是最接近陈寅恪生命的本质方向了。而大量照片的展露,则让人们得以一见陈寅恪之本色,满足所有爱戴他的人们之渴求。

看这本书,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我。唐筼,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清华学校的体育教员。他们认识是在1928年,当时唐筼已经30岁,而陈寅恪已经38岁。俩人因唐景崧所书绝句条幅而结缘,几乎是一见钟情,而结百年之好。1955年,陈寅恪在一首诗中写道,“乍来湖海逃名客,惊见神仙写韵人。款曲细倾千种意,低徊俄悟百年因。”这首诗中,陈寅恪多年后的回忆仍然对初见结缘充满了温暖的笔墨,令人着迷。

特别在陈目疾而致盲后,两个人的生命更是紧紧维系在一起,融为一体。夫妻间和诗颇多,本书展现了多首和诗,读来被他们深情的表露所感动。多么希望他们恩爱的幸福生活下去,可惜等待他们只有悲惨的结局。我不愿对他们的悲惨遭遇过多回味,这太令人心碎了。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去感受。

我以为本书唯一的缺陷是没有对陈寅恪后事的交待。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陈寅恪唐寅墓地在何方?我曾在庐山植物园的鲜花绿地中邂逅陈先生夫妻墓时,百感交集。当年陈寅恪先生在文革中遭到残酷折磨,于1969年10月7日逝世,一个月后11月21日夫人唐筼女士辞世。夫妻情深至此!相继逝世后,二人的骨灰一直寄存,因“文革”问题一直未能真正平反,各地政府不愿接受陈寅恪先生的遗骨。直到2003年才与夫人合葬于江西庐山植物园。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镌刻陈寅恪终生恪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此,一代国学大师在去世34年后终于入土为安。

 

头像.jpg

 

作者简介:黄挺女,笔名黄岚,籍贯浙江慈溪,法学硕士,宁波诗社会员,宁波市天文协会会员,宁波市作协会员,现在宁波工作。爱好古典诗词与书评等写作,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及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多篇诗文发表于《诗刊》、《剑胆琴心》、《宁波吟草》、《浙东》、《宁波日报》、《宁波晚报》、《慈溪日报》等报刊杂志,著有格律诗集《黄岚诗钞》。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张国庆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