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游记与散文
我是一位公安民警,算不上作家。我自幼喜读长篇小说,但在近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我写得最多的却是散文,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四五百篇散文。我从来没有获得过散文大奖,但各级报刊的征文奖还是获了不少。但我心目中最大的奖,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散文《母亲的诗》进入了庄严的中考试卷——《浙江省温州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这不是荣誉的荣誉,远比我的散文获得了大奖,更加让我受到鼓舞。
以我个人的浅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体裁中,诗歌是受外国文学影响最大的文体,就连形式都被改变了;其次是小说,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方法;散文受的影响相对较小。中国古代散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热衷于中国古代散文的学习、研究和借鉴。就在接到参加渝西文学创作联谊会的前一天,我正在研读苏轼的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只有84个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游记散文非常有名,是历代传世的名篇佳作,湖北省黄冈县的承天寺因之声名远播。这篇散文好在哪里?它还真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
我个人觉得,苏轼不是为写游记散文而写游记散文,他把自己不平凡的遭际、他的胸襟、他的思想感情等等,全都寄托在了文章里面。这篇游记散文,苏轼写于因乌台诗案被贬官到黄州的时候。乌台诗案是北宋最大的一次文字狱,苏轼因诗获罪,在文友的营救下才被朝庭从轻发落,贬去当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区县武装部长)。这篇游记散文,可以说是苏轼文风的一个转折点。在乌台诗案以前,其作品是豪放的,超逸的。在乌台诗案以后呢,苏轼的眼光开始转向大自然,转向对人生的体悟。苏轼的淡泊旷达的心境,也开始渐渐地显露出来。他“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苏轼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都写进了这篇游记散文里面。通过苏轼在承天寺月下独行的环境描写,我们不难想到他当时孤寂的心境,也不难感受到他的淡泊旷达的思想感情。
苏轼看到了承天寺夜色之美,能够抓住这个风景的特点,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这篇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不过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两三句话;但我们试想,要是苏轼对承天寺的夜景没有作细致的观察,就不可能用两三句话写出月下景物的特点;要是苏轼没有文学家的眼光,也不可能用两三句话抓住月下景物的特点。假如月下景物也有个性,那么苏轼就掌握了月下景物的个性,并把月下景物生动地、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苏轼运用语言就像大画家运用画笔一样,能够生动地描绘出承天寺月下景物的形象。读这篇游记散文,真像看一幅水墨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只有这么两三句话,月下竹影、柏影的位置、形状、特征都非常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苏轼的描写也像一幅水墨画,他浅浅落笔,浅浅着墨,却能描绘出夜色的深浅明暗。这非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观察功力,是不可能办到的。
建议一、今后我们的与会作家还要多写一些关于家乡风土人情的游记散文,让读者通过我们的笔认识家乡,爱上家乡。对于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我们无以为报,我们手中只有一只笔,我们只能用手中的笔来回报家乡。
建议二、是给我们作协的。作家们有了赞美家乡风土人情的热情,我们热切地期盼作协多联系景点,多开展一些这类采风活动。作家采风,不是游山玩水。先有感性认识,才有理性认识,才能写好文章。这比景点单纯花巨资搞广告,要强过百倍,宣传效果也不一样。
作者简介:张望,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三个阴谋》、散文集《警花情事》、报告文学《乡官的金钥匙》等。长篇小说多次被《重庆晚报》、南京《金陵晚报》、成都《天府早报》等国内报刊连载。散文入选《中国散文大系》、《巴蜀散文百家作品选》等文学选集,散文代表作《母亲的诗》入选人教版中学《语文》阅读教材,并进入庄严的中考试卷——《浙江省温州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杜金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