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不读书 何以立

来源:作者 作者:刘卫和

书读得越多,学习时间越久,内心“读书何用论”的质疑声音也愈发强烈。不驳倒它,内心不复平静,难以继续苦心学习。

就自身目前处境而言,读书似乎是有些“无用”。一是所学知识与工作无关。干的是警察、基层工作,爱读的却是政治、历史、哲学等书籍;明明只要干好秩序维护、案件侦破就行,可偏偏爱探讨“古今仁人志士”、爱关注“国家民生大计”、爱沉思“苏格拉底之问”,于工作确实联系不大。二是目前工作不需太多学习。基层公安工作,说简单点,按要求办事就行;想要有点表现、有点起色,勤快就行。似乎也用不到用哲学方法去分析,也从古今历史中寻找不到类似的人物事迹(捕快的故事毕竟寥寥)。而想要上升一步,因地缘、专业限制,各种遴选又与己无关。三是读书只是徒增烦恼。按目前及未来可期的形势而言,只要混迹于体制,基本生活可无忧,完全可以将空闲的时间用之于其他更轻松的兴趣爱好。比如思考着如何额外赚点钱,如何寻一个更优秀、更漂亮的女孩子;或者睡睡懒觉、喝喝闲茶,跟朋友聚聚餐、扯扯淡;或者钓钓鱼、养养花,置身于自然。总比现在“三更起、五更眠”、遇到困惑还要不停地思考请教、每天苦心孤诣于学习却难有“用武之地”的尴尬要舒适得多,何必自寻烦恼!

故而,一直在与内心的质疑作斗争,也一直用古今名人事迹勉励着自己。如远古的姜太公,读书至七十才受重用;明朝的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仍不停格物探索终而悟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三十里地借书,始终不放弃学习等等。可纵使正面典型无数,心中仍旧不停地质疑。因为古今名人毕竟是少数,更多是那些穷读一辈子书却终老乡野之人。所以,每每思索至此,便不由地放缓了学习的步伐。因为内心世界始终有一个“晦暗”的读书梦——为“出人头地”而读书。也正是因存在如此“功利”之心态,自己多年苦心学习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难道读书真的离不开“功利”之目的?

人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回答。其中,“对知识的追求”也可以看作人为什么而活着的三个理由之一。不可否认,现在停止学习、于工作生活甚至未来影响甚微,可于人生的意义却截然不同。学习不仅是为了工作的进步、生活的富裕、前途的光明,而是当你通过学习,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可与古今中外名人对话,可寻人生之哲理,可穷宇宙之奥妙。这乐趣,又岂是“升官发财”可比。

除了“人”的世界还有“内心”的桃源。人与人的世界,因交流而存在,因比拼而精彩,因效仿而升华。于现今环境而言,交流的很少是知识,比拼的大多是财富,效仿的尽是“功成名就”。很少会有人与你静坐一处,捧一本书,细嗅蔷薇,“坐而论道”。他们只会在生意失败、情场失意、官场失志时找你倾诉几句,走时还不忘调侃你,“兄弟,现实点”。每当于此,捧着书的你也会稍有迟疑,感觉桃花源里尽是闭塞,哪有什么“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再看看身边的人,不读书照旧生活顺心、工作顺利、过得也潇洒自在;而你,读那么多书,也无异于他。每当于此,你会怒掷书于床头,感叹“故事都是骗人的”,书中哪有什么“黄金屋”、“颜如玉”?     

然而,用心读书久了的你会感觉到,于内心世界,读书的你是自由的,是升华的。你因为读书,浮躁的心开始宁静、功利的心开始平淡、散漫的心开始专一。你书读得越多,受外界的干扰会越少。你会不论刮风下雨,不宴起;不论人前人后,不妄语;不论失意失败,不气馁。你会守着自己的寸心,喃喃自语,与它逐日成长。不管外界“风吹浪打”,你自与它于书桌前“闲庭信步”。

读书自有乐趣。诚然,你学数学无关英语,读语文无关物理,熟读历史却不同今世。可知识是融汇贯通的,历史也总是惊人相似的。工作可以应付,也可以专注;生活可以随意,也可以精致,未来可以平凡,也可以升华。而读书就是打开那扇门的钥匙。你会发现,随着你不断地学习,工作中的难题会迎刃而解,与领导的交流会越发轻松;生活会越有情调,未来不再迷茫。尽管你仍旧在“原地”,但你日日读的是“治国良策”、夜夜与之交谈的是“古今名人”,你的思想早已超脱了你的处境。你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会不管惊涛骇浪“我自岿然不动”。这就是读书的乐趣,是读书人独有的乐趣。

读书是有用的,这“用”主在内心,辅在外界,且会随着书籍的增多、时间的推移而豁然于心间。因而要长久地坚持学习,也要高效地学习。

学习无关“风月”。这是读书的本质,也即不为“功利”而学。“出人头地”只是学习的附加结果而不是最终结果,也不要拿当前处境和世人眼光质疑自己的学习。古今中外,读书而“出人头地”的只是金字塔塔尖的那小部分人,大多是湮灭于历史长空中的无名人士。如果因害怕成为那一份子而迟疑读书,那你应耻于读书,也不配为读书人。飞蛾扑火,明知会灰飞烟灭,却仍义无反顾地向往光明。这也应是读书人的精神,即无关“风月”,只为心中的“光明”。

学习要有定力。读书是最寂寞之事。昨夜西风,只有你“独上高楼”;众里寻他,也唯有你“千百度”而不返。读书也是最心酸之事。为伊“衣带渐宽”、“人憔悴”还“终不悔”。然而,读书也是世间最幸福之事。只要你能穷尽,古今人物都是你的座上宾。得意时,孟郊会陪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失意时,李白会劝你“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微言轻自卑时,范仲淹会训斥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告诫你位卑未敢忘忧国;畏首畏尾不敢担当时,林则徐会在你面前嘲讽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督促你勇往直前。何其精彩,多么幸福。所以,不要因为寂寞而退却,因为心酸而放弃,要保持定力,相信“风雨”后的彩虹更绚丽。

学习顺乎自然。顺乎自然之乐趣,读自己感兴趣之书籍。术业有专攻,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要刻意装显知识面宽广而强自读不感兴趣之书籍,要顺乎自然之生活。生活充盈着亲情、爱情、友情,而读书正是其“润滑剂”。家庭不睦时,读读曾文正公的“忍己”哲学,惩忿窒欲;感情低迷时,读读《致橡树》、《你是人间四月天》等,感叹爱情之美好;友情不纯时,读读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扪心自问“为人谋而忠乎”、“与朋交而信乎”?顺乎自然之事业。科研者学习科技之书籍,穷自然之奥妙;为师者研读术业之专著,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从政者读读《出师表》、《陈情表》、《岳阳楼记》、《为人民服务》等,提升自己的忠、孝、仁、义等等。

人进步的途径有很多种。可以在生活中积累,可以人情练达即文章,也可以格物致知、龙场悟道,但进步的源动力始终是学习。人类自文字发明始,书籍便成了一切知识最全的记载。不读书,何以立?

 

作者简介:刘卫和,湖南永州双牌铁路派出所教导员。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苏莉莉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