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警故事

真诚的时光

来源:夜航船上 作者:朱小花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角色不论重要或平凡,都可以给一个人的生命灌注应有的质量。在被世人誉为“凤凰宝地”的古镇石港,有一群默默无闻的派出所民警,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奔波在田间地头、街道小院,为石港的繁荣发展、平安和谐挥洒汗水。虽然他们都到了临退休的年龄,但依然以整齐的方阵,继续成为一地平安的守望者、社会新风的建设者、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这就是他们生命的厚度和质量。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千年古镇才持续呈现出百姓和顺、乡村和美、物阜民丰、人才辈出的生动景象。古镇秀水丽色,如今更加美丽。

  杨锦标的辖区离石港派出所所在的镇区很远,之前去辖区,他都是开电瓶车。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的,女儿不放心,给他买了一辆白色的桑塔纳。杨棉标非常爱惜他的座骑,里面收拾得一尘不染,一点也不像其他开在乡下狭窄水泥路上的车,风尘仆仆的。

  女儿根据杨锦标在部队养成的喜好,在车上给他下载了许多有年代感的军营歌曲。穿梭在乡间,嗅着清风吹送过来的农作物的香甜,听着老歌,杨锦标觉得自己这大半生,活得很幸福。

  女儿是一名医生,女婿开了自己的装饰设计工作室,两人都事业有成。老伴长年在市区带外孙女,杨锦标一个人生活在石港乡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留守人员”。

  57岁的杨锦标,当年从部队退伍后,当警察也已经31年了,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公安。这31年里,杨锦标曾连续十五年获得优秀社区工作者荣誉,多次被记三等功。近几年,杨锦标不愿意再参加各类先进的评选,想着把荣誉和机会让给所里的年轻人。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能进入公安队伍,并且这些年组织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很满足,家人也很为我骄傲。”

  当年,高中毕业的杨锦标,应招入伍。因为写得一手好字,文采又好,入伍不久,就做了连队的文书,由于工作突出,第二年就入了党。五年后杨锦标退伍,回到石港,当了一名联防队员。89年,成为一名正式的民警。

  材料内勤、社区民警、副所长,无论是什么岗位,杨锦标都没有离开过石港这个地方。早些年,信息化还没有普及,很多工作都是手工整理。还是派出所材料内勤的杨锦标结合基层工作实际,自己设计台账,整理所里的档案资料,完善所里的基础警情信息,经过他几年的努力,石港派出所的基础工作台账成为上级公安机关的推广模板,很多兄弟单位派人前来学习取经。2008年,石港派出成为南通地区第一家全国一级派出所,这中间,杨锦标和派出所为数不多的几个民警付出了很多。

  做了多年的派出所内勤,后来杨锦标被提为副所长。

  16年,因为年纪上升,杨锦标从副所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从新做起了社区民警。

  如今,杨锦标管辖着石港最北边和如东交界的3个村,人口有18000多,其中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这里民风淳朴,很少发生重大恶性案件,平时都是些邻里纠纷。杨锦标对这些事,处理起来得心应手,毕竟是个老石港了,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懂得老百姓的想法,也不存私心,加上大家对“杨所”又有几分敬重,所以只要“杨所”出面调解,双方各退一步,取个折中,事情就了结了。

  有的人,在镇上厂里打工,工资克扣了,找杨所协调;孩子上户口找杨所;孩子不听话父母管教不了找杨所......老杨都会耐心做工作,这是一种信任,不可以推诿,也不忍心不帮忙。事情解决了,老百姓都记着杨所的好,每次遇到了,要请他来家喝酒,有要送他田里种的蔬菜大米......一般老杨都不会收,这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国家发工资,哪里要老百姓送东西?但是有一个人,每年给老杨送的东西,老杨都会收下。

  北渡村,有一个失独老人,偶然一次从村干部那里听了老人的事,杨锦标就上门了。故事听来让人唏嘘,在老人女儿三岁的时候,老人的妻子就病逝了,老人既当爹又当妈地把女儿抚养成人,上了大学。女儿毕业后,为了离家近些好照顾上了年纪的父亲,回到石港,在附近的镇上厂里上班。因为一场车间安全事故,老人的女儿被卷进了机器,年纪轻轻失去了生命。后来受不了没有盼头的孤寂生活,老人捡回了一个女婴。女婴半边脸上有红色胎记,一出生就被遗弃。一老一小两个可怜人一起相依为命。过了六七年,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但是因为当年老人收养的手续不全,且老人的年龄和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孩子报不了户口。

  杨锦标见不得这样的伤心场面,决定带着老人跑手续,他开车带着老人跑区民政、区妇联,找镇政府。多次奔走,反映情况,几个月后,孩子终于落户了。如今,女孩已经上了二年级,面部皮肤的问题也在各界的帮助下,快要治愈。家徒四壁的老人无以为报,每年地里红薯成熟的时候,他都让人给老杨打电话:“杨所,你什么时候经过我这里,今年的红薯收成好,我给你留了些,千万记得要来啊!”接了电话,老杨下次下乡经过老人家门口的时候,一定会上门,拿着红薯,顺便看看孩子。下次老人遇到了,问他:红薯吃了吗?“好吃,早上煮粥,又好吃又有营养!”老人听了,特别高兴,于是老杨也跟着高兴起来。

  七八年前,辖区有个30出头的青年,在外面犯了事,成了网上逃犯。有一次,此人偷偷从外面回来,杨锦标得到消息,带人上门将男子抓捕归案。一年多后,男子刑满释放,杨锦标经常上门,与其谈心,引导他回归社会。后来,该男子专心做起了装修生意,几年下来,成了一个老板,如今娶妻生子,生活美满。

  有一次,杨锦标去村里处理一起因赌博而起的纠纷,正好遇到他。听说了事由,男子和纠纷双方都相当熟悉,于是协助老杨一起调解了纠纷。“杨所,之前的事,是你的本职工作,我不记恨,要不是当年接受改造,现在我也不会过得这么好!我们全家人发自内心地感激你!”这事让老杨很感动,以为要成仇人了,没想到成了朋友,还成了工作上的帮手。

  今年疫情期间,杨锦标所在辖区有5个交通管制卡口,村里组织了人24小时值守,老杨带着辅警每天在各个卡口之间往来巡查,排摸重点区域外来人员。大年初五,辖区有一家口罩厂,在疫情期间口罩成了国家管控物资,该公司每天生产的口罩由上级政府统一有偿征用。附近的老百姓去厂里买口罩,厂家已经没有私自销售的权限了。于是老百姓围在公司门口要一个说法。接到报警,老杨赶去交涉。最终通过与上级接管部门的沟通,厂里每天免费给本村农户每家四个口罩,当地的老百姓终于满意地散了。

  最近一段时间,老杨在走访辖区的精神病人家庭,因为春夏交替,有些精神病人因为季节原因开始发病,有的伴有攻击性行为。老杨上门了解当事人健康状况,找监护人签订责任状,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我是个农家子弟,对农村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我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每天面对的是都是我的父老乡亲,处理的也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乡亲们满意,就是我的工作职责。”老杨满是皱纹的脸上,透着一股真诚与平和。

  几十年来,杨锦标和石港派出所其他几位默默无闻的社区老民警一样,在这古老的小镇、在这寂静的乡村,陪着晨露与月落,奉献自己的青春......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