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艾冬·一生只存光明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
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
这个初春,一个人、一个名字映入我们的眼帘,他叫艾冬。
这位年轻的北京警察,用生命的戛然而止,让很多人沉浸在失去的沉重和他所带来的美好过往中,无法自拔。大家对艾冬这个人的评价,也出奇的一致:他是像阳光一样的人。
不同于空气,阳光带给人们的是炽热、温暖和燃烧不尽的光明,如果你曾走近过艾冬,你一定不会否认:他看似平凡,却一点也不平凡!
红色初心
艾冬1974年5月出生于革命家庭,舅舅是战斗英雄董存瑞,“要上进,要对自己要求高,做人要低调,不要给舅舅丢脸。”这是艾冬的母亲从小常常对他说的话。
“受家庭的影响,艾冬从小就崇敬军人和警察,后来我从警后,对他有一定影响,他也一门心思的想要当警察。”据艾冬的姐姐回忆,大约是1995年年底北京市公安局面向社会招警,当时已经有稳定工作的艾冬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2008年艾冬参加董存瑞烈士牺牲60周年纪念活动时的照片
1996年5月,艾冬来到西城分局德外派出所工作,从治安民警做起。“他是社招的民警,不是科班出身,好多事情都不懂,他也不顾及自己的面子,不懂就问。”德外派出所民警崔笑宇回忆道。
很快,所里安排艾冬去做“片儿警”,也就是现在的社区民警。据在德外派出所工作过的法制总队信访支队民警曲宏志回忆:“艾冬管社区时间不长,可是他这个人很有亲和力,居委会、辖区单位的工作人员很快都跟他熟悉起来,都管他叫‘小艾’,辖区群众有事儿也都找他。他下社区,老百姓都跟他主动打招呼,像是来了亲戚一样。”
99年左右,因为艾冬工作优秀,被任命为警区警长。给时任副警长的崔笑宇印象最深刻的是:“艾冬干活特别拼,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身体,我们那会主要是搞案子,他看见辖区有案件发生,就老嘀咕破不了心里难受,有一段时间,每天凌晨三四点钟爬起来去蹲守、抓人,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钟去送人,然后又连轴,持续了一个月,就为了破案。”
“他不考虑自己,但是对同事们特别关心。”崔笑宇回忆:“他那会主导办理了好多比较大的案件,苦活累活危险的活都自己先上,老跟我们说‘我来,你们先歇着,有事儿再叫你们。’”
那一阵,艾冬所带的警区各项排名都在所里名列前茅。
其实,无论是在派出所,还是后来在信访部门工作,从警24年,艾冬一直都很拼。走路快、说话直奔主题、办事风风火火,没有一丝犹豫,每天都像是上满了发条,用尽全力,仿佛想要“抓住”什么。
“为什么这么拼?”面对这样的问题,包括艾冬的姐姐在内的所有人给出的猜测都是一致的: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
以心换心
2003年6月,经过严格的遴选,艾冬调到市局办公室信访处工作。
从事信访工作11年,他接待和处理群众来访、来信2万余件、督办近2千件,他参与编写的《信访流程手册》在全国推广。他曾说,信访工作是“晴雨表”、“反光镜”,干好这一行,就是要用真情换真心,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为群众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信访支队文职荣珊说:“艾哥对来办事儿的群众特别热情,给老人送水、送吃的是常有的事儿,他本来派单的活儿非常多,但是需要他的时候,他每次都坚持给人聊好了、送走了才算完事儿,事后他还想着协调有关部门给人家解决。”
“只要进了大厅这个门,只要需要帮助,艾哥都管。”据荣珊回忆,2018年年底,已经到了下班时间,突然进来一位外国姑娘,说自己手机丢了。因为语言不通,女孩从玻璃门看到大厅里的警徽以为是派出所就进来求助。“艾哥主动帮她联系了属地派出所,还告诉她报案的注意事项,一直等到派出所的民警过来把她接走才放心。”
一个人对初心的坚守,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对于为人民服务这件事儿,艾冬不常提起,但是却在时时刻刻用行动印证着这一点。或许在艾冬心中,早已有一颗火热的种子,并在年复一年的坚持中,慢慢溶于骨血,从内而外发光发热,从未间断。
接诉即办
“艾冬主要干的是‘接诉即办’,他自己遇到什么事儿也是接了就办。”法制总队信访支队的同事们一致评价。
2014年艾冬开始负责非紧急救助管理工作,也就是12345“接诉即办”工作的前身,那时候加上艾冬,负责这项工作的只有3个人,每天看着上百件派单,艾冬也着急。“他那会儿会大半夜给我打电话、发信息,说压力大,怕自己办理不好群众的诉求,愧对领导的信任。”艾冬的姐姐回忆。
“很长一段时间,艾冬每天要处理大约300到400个派单,他为了研究如何改进系统、提高办事效率,自己曾经做过一个统计,每个派单转递下去光点鼠标就要点42下,这还不算看件甄别和反馈回来回复回访的时间。”法制总队信访支队支队长康健介绍。
“艾冬的工作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很复杂,要对派单的内容进行甄别,派发到正确的部门和单位、指导相关单位如何开展工作,相关单位回复了工作情况后要进行反馈和回访,定期还要梳理、汇总,把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提供给相关的单位,这个工作量非常大,不干真体会不到。”
据康健支队长回忆,这几年,艾冬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在单位加班派件,周末也很少完整地休过:“艾冬走路特别快,脚步声跟别人不一样,我在单位加班的时候,就老能在楼道里听见他的脚步声,蹬蹬蹬的来了,然后是噼里啪啦敲电脑的声音,一般挺晚了才走,他也不跟人说,就自己闷头加班,有一次周末我问他干嘛来,他说得处理派单,要不然容易积压,怕耽误事儿。”
2019年,市委、市政府部署12345“接诉即办”工作以来,“12345”变成了北京市民人人皆知的号码,大家遇到了解不开的难题,就一定会想起这串数字。据统计,2019年年度涉及市公安局的派单量就达到了10.7万件。
作为市公安局12345的负责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就成了艾冬心头最最重要的事情。
他结合实际制定了《北京市公安局12345市民服务热线派单办理工作规范》,建立了定期通报、电话回访、研究会商、领导约谈等工作机制,实行“月通报、周点评、日分析”,有力拉动了全局“接诉即办”工作的整体提升。
2019年1月25日,临近春节,艾冬正在接待大厅忙碌
他着眼于为基层减负、为百姓分忧,多次前往市中心沟通,分流与公安机关无关的派单;协调有关部门为市中心“知识库”的接线人员进行培训,制定统一的政策口径,让接线人员能够第一时间答复群众的咨询,让有疑问的群众不用等待复杂的流转过程便能立刻得到答复,实现“未诉先办”;他主动把派件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转递给治安、刑侦等部门,为打击提供民意支撑;对于群众反映较多的民生问题,他又是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最大限度地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
在他的努力下,累计牵头完成接单派单任务近34万件,办结率、回复率均为100%。
“其实他去世前还有很多想要干的事儿,他计划过了春节,优化现在的派单系统功能,让办单的流程更顺畅、提高派单和反馈的工作效率;他还准备把我们分好组,把责任落实到人;他还想去各个分局调研,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带给相应的属地分局,帮助他们更好的开展工作。”文职张广伟不无惋惜的说:“可惜,艾哥都来不及干、也看不到了......”
艾冬生前常用的办公用品
在信访支队的宿舍里有艾冬一张床位,但是他几乎从来没有进去休息过,因为他经常工作到深夜,他说回宿舍太晚,会影响其他同志的休息......
艾冬生前在单位宿舍的床位
艾冬的姐姐回忆,艾冬真的太忙了,忙到每周只能陪老母亲吃一顿饭,这顿饭还吃的“胆战心惊”:“每次回来吃饭,刚扒拉两口他手机就响了,我能听得出来是局属单位的咨询电话,而且都特复杂,一时半会挂不上的那种,吃完饭他也没空陪妈妈说说话,基本上都是单位有事儿撂下筷子就走了......
腊月二十九那天,他也是抽空过来吃饭的,匆匆吃了七八个饺子就走了,说是文职帮他盯班呢,他说文职不容易,他得赶回去好让文职早点儿回家过年......”
来自艾冬的微信朋友圈截图,熟悉艾冬的人都知道,艾冬是个孝子,但是因为太忙了,没有时间好好陪伴母亲,这是他心头最大的愧疚。
艾冬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爱踢球,喜欢养猫、在朋友圈晒猫,会自己购买绿植和装饰品布置办公和接待场所,更悉心呵护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我们无数次猜想,是什么让一个把微信名设置成“爱生活”的人,如此拼命地夜以继日,拼到甚至少有时间去享受生活?这其中,或许有来自家庭的教育,有来自信仰的驱动,有来自初心的坚持,但肯定有来自百姓的呼声、和人们等待回音的期待......或许,有的人,把工作仅仅当做是工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艾冬,则是把回应呼声和期待真正当成了使命,当成了要为之奋斗、为之付出一切的事业!
疫情之下
2020年春节,与往年那么的不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如阴霾一般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在这场举国上下都在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关乎民生的“接诉即办”工作,也成为了战“疫”的一线。
整个春节,艾冬没有休息过一天,按照市中心分级响应工作要求,他每天梳理涉及疫情的派单,逐件盯办结果,积极协调全局有关部门,推动诉求解决,做到“第一时间办理、第一时间反馈”。在这期间,他先后组织办理涉及疫情类的诉求320余件。
他曾协调市中心,把群众表扬基层单位民警的情况要来,转递给相关单位,他说得让兄弟们知道自己的辛苦没白费,得让大家鼓足了劲儿打好这场硬仗;他原本有一天可以回家休息休息,但是一上午60多个来自局属各单位咨询的电话,又把他“催”回了单位.......
2月14日晚上,艾冬还在与局属单位信访部门的同事讨论疫情防控问题。
2月14日23点54分,在北京市市民热线系统微信工作群中,艾冬还在和市中心的同志们交流抗击疫情工作。
他一直在忙,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2月15日上午,身体不适的艾冬,接听了最后一通单位打来的电话,文职孙毅请示他如何处理一份派单,孙毅回忆:“艾哥一向是大嗓门,但是电话那头他声音很低,言语含糊,仿佛来自很远的地方,我赶紧问他是不是不舒服,艾哥只说没什么事,然后就开始一步一步地指导我,他把处理流程讲得很清楚......”
艾冬生前的办公桌
艾冬有个外号,叫“风火轮”,除了说他做事风风火火,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他工作起来不停转。这个春节,他更是夜以继日,因为他明白,疫情不等人,此时此刻老百姓的事儿就是天大的事儿,都是关乎健康、甚至关乎生死的事儿!他不敢停下,他也不愿停下,因为他笃定一生,就是要为了百姓的福祉而奋斗,就像当年的舅舅一样,哪怕付出生命,也甘愿!
不曾改变
曾经与艾冬共事23年的法制总队信访支队民警曲宏志这样评价他:“他是特别阳光的人,是那种可以放心把背后托付的人。”
是的,在采访过程中,人们说的最多的故事,是艾冬如何担当,如何扛事儿;他是如何的热情,如何地热心帮助身边的同事,帮助群众,帮助基层的民警,帮助他能帮助到的所有人......
为将要离职的保安员开小型的欢送会
自己掏钱拜托同事帮忙购买口罩捐赠
他们用无数的词汇告诉我们,艾冬是怎样的正能量,他从不抱怨,只担心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好工作、辜负单位的托付;他为人直爽,好的立刻表扬,不好的也委婉的指出,全局的信访干部都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有和他共过事、接触过的人都觉得和他在一起舒心......全市的信访干部都对他的离去表示深深的惋惜......
他们用一个个片段告诉我们,艾冬是如何的低调,关于他舅舅的事儿都是大家从别人口中知道的,他从来没用自己的这个身份为自己谋取过任何“福利”;他淡泊名利,却将“法制之星”这份荣誉看得极其重要,很少回家的人,专门回家与母亲分享了这份喜悦,艾冬的姐姐说:“那不是显摆,而是对单位认可的欣喜。”
采访中,我们问了曲宏志和他曾经的同事同一个问题:24年来,艾冬有什么变化吗?他们一致回答:没有,他还是那样热情、充满阳光,和他年轻时一样......
我们总说,岁月是一个磨砺人心的磨盘,很多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让棱角变得圆滑,让内心充满沟壑。但是艾冬不一样,他像一颗毫无杂质的钻石,他内心深处的执着、他一直在遵从的初心、他对待工作的热情和阳光一般温暖人心的品质,却从未有一丝动摇和缺损;他晶莹剔透,能让人看透,却不曾改变形状,能折射出所有的光线,却只留下美好!
艾冬,走了,牺牲在他为之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的事业中,带着他未曾改变的初心、他的热情、他难能可贵的纯粹。留下的,有惋惜、有不舍、有追忆,更多的是他像阳光一样的品质投射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温暖,和深深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份艾冬视若珍宝的职业,我们应该如何守住艾冬守护了一生的初心和信仰,而我们又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和作为去延续艾冬以及他背后英雄家庭一脉相承的精神和品质?
一切言语已显苍白
唯有行动才能回答
素材来源:法制总队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