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警故事

【揭秘】走进天津刑科所——让证据“说话”

来源:天津政法 作者:

微信图片_20191113151003.jpg

洛卡尔物质交换定律告诉我们,只要进出犯罪现场,就会发生犯罪人与案发现场之间的物质交换,甚至空气、光、声音、气味……都有可能藏着至关重要的线索。而刑事科学技术的应用,就是让证据说话,还原犯罪过程,指向犯罪嫌疑人。

在天津的西郊有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科技城”,叫它“城”,是因为这里分布着许多高低不同的小楼。至于科技感,就隐藏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楼里。

从外面看,这里的建筑跟“科技城”实在是有点搭不上边,外墙斑驳,窗户老旧,一圈不高的围墙挡不住从旁边海鲜市场飘来的阵阵鱼腥味。而就在这里,却有着天津乃至全国顶尖的刑事科学技术以及技术背后的“元老级”专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警察接收了旧警察系统部分刑事技术工作,当时只有初级的手印管理、法医检验和文件检验。1991年6月10日,天津市公安局五处技术科改建为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内设五个单位:综合办公室、法医室、痕检室、理化室以及照录像室。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天津刑事科学技术工作逐步发展为涵盖照录像、痕迹、指纹、文检、电子物证、法医物证、生物物证检验、法医活体检验、理化、毒化、搜排爆、警犬侦训等多学科、多门类、多手段,适应新形势的应用科学技术体系。

现场勘查箱——从“老三样”到百宝箱

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是非常专业的技术活,也是又苦又累的体力活。老一辈的刑侦专家常说:“现场勘查要蹲下来、趴下去”,讲的就是勘查员在现场的工作状态。

有一年,天津某单位发生一起盗窃案,却没丢什么值钱的东西。张波到现场勘查后发现,单位二楼走廊尽头两侧的办公室门均有被撬的痕迹,一边被撬开了,另一边却没撬开,而疑点就存在于被撬开的一边。当将门合掩时,恰好看不到撬痕,而门打开后,地面上却散落着稀碎的木屑,这说明什么?经过其他证据的佐证,验证了张波的猜想,门是用钥匙和平打开的,撬痕则是用来伪装盗窃现场。很快,案件的侦破就有了方向。

我们与真相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其实就在这细微之处的观察和逻辑严谨的分析中,越来越近。

痕迹检验室张波介绍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出门办案主要靠“双腿和双轮”,双轮指的就是自行车,仅有的几辆吉普车和摩托车,只有在大案要案的时候才会使用。那时候,他们去现场勘查,背的勘查箱里放的是老三样:放大镜、化学试剂和一个手电筒。

微信图片_20191113151020.jpg

痕迹检验室张波保存的老勘查箱,内含物品不全。

当年,张波勘查箱里的手电筒已经算是比较豪华的装备了,但普通手电筒的灯光并不能满足现场勘查的需要,“很多痕迹在普通光线照射下是没法显现出来的。”

微信图片_20191113151024.jpg

新老勘查箱对比

现在,装进勘查箱里的“宝贝”琳琅满目,现场照明用的设备也多,这样“标配”下来,一个勘查箱大约重20斤左右。

微信图片_20191113151028.jpg

新勘查箱内部的“豪华配置”

 

照相录像检验室——不是按快门那么简单

现场的刑事照录相技术员有点像摄影师,他们的重要装备就是相机。但与摄影师不同的是,他们要拍摄的是“看不见的东西”。

那一年,南开区某泵站发生抢劫案,现场发现了印在铁罐上的指纹,但提取起来比较困难。于是,通过利用特殊光线照相消除了背景影响,得到清晰的指纹照片,经翻查比对,顺利将案犯查获。

从警36年的张景涛,不仅在现场拍照取证时有着丰富的照录像经验,在对影像资料的同一性鉴定方面也十分地专业。是伪造?还是有意截取某片段?这些伎俩都瞒不过这位老刑警。

现在,手里的家伙早已由原来的胶片摄影改为了数码照相,可对于张景涛来说,照录像绝不是按按快门那么简单。“现勘影像记录是还原现场的模拟再现,每个照片、每段录像都要环环相扣,这样提供的证据才毋庸置疑。”

解剖室——却不仅仅在解剖室

现场,痕检技术员的好搭档是:刑事照录相、法医。

以前,法医出现场,身上都背着一个20多斤重的大箱子,里面装着大大小小的器械,柳叶刀就是被大众所熟知的工具之一。

当时,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解剖室。命案一发,法医就在现场开始解剖,痕检技术员就给搭档“打下手”,帮着递器械。

2000年3月8日,法医室拥有了独立的解剖楼,内设解剖室三间、病理实验室三间、病理诊断室、勘查设备准备室等,尸库存尸量可达90具,办公环境、工作条件明显改善。

而在曾经解剖过几千具尸体的老法医杨振来眼中,解剖室仅仅是法医的一个工作台。

微信图片_20191113151048.jpg

37年前,杨振来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来到天津市公安局从事法医工作。多年的知识积淀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让他逐渐意识到,作为一名法医,最高境界是对犯罪嫌疑人的刻画,为案件的侦破指明方向。

杨振来回忆道,那是一年深秋,一位老太太惨死在家中。对尸体做完勘验后,杨振来没有离开,他环顾四周,在房间内一盏壁灯的拉绳处,发现了几粒小米粒大小的血迹。为什么此处会有这样形状的血迹呢?杨振来分析,这应该是犯罪嫌疑人将老太太杀害后,想开灯翻找财物,结果无意间将袖子上的血沾到了墙上。

这血,是老太太的血。

案发过程,在杨振来的脑海中一步步还原,渐渐清晰,直逼真相。当凶器狠狠扎向这位老人时,她的血喷溅而出,顺着嫌疑人用力的反方向,溅到了嫌疑人的袖子上。因为嫌疑人穿的上衣不吸水,所以血沾到墙上时,呈现的是小米粒状,而不是成片的血迹,那天嫌疑人穿的应该是皮衣。再通过侦查实验以及犯罪现场的其他细节得出,这名嫌疑人身高一米七左右,和平进入现场,熟人作案。

很快,犯罪嫌疑人身份得到了确定。是老人的一个亲戚,游手好闲的青年人为了一点钱财的临时起意。

亲情,对于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人来说,是如此地不屑一顾、不堪一击,而你侬我侬的爱情,在魔鬼的爪牙下也终将会和着血,被吞噬殆尽。

有一天,一个全身湿透的男子跑到派出所报警称,他和女友不小心双双落水,他拼尽了全力去救,也没能把女友救上来。情况危急,民警立即赶往现场,却发现该女子已没了呼吸。当大家都以为这是一场意外时,杨振来只看了一眼尸体就断定“这是谋杀!”现场民警惊诧不已,连忙问是怎么看出来的。杨振来说道:“你看她鞋底,那么干净,连淤泥都没有。如果是不小心溺水,一定会有挣扎,在这么脏的河沟里,鞋底怎么会这么干净呢?”经进一步尸检,果然在该女子的颈部发现一圈浅浅的掐痕。

案件破了,因为感情纠葛,这个报警的男子将女友掐晕后,丢到了河中,又自作聪明伪造出溺水身亡的假象。法医这个工作,就像一本本推理小说的复刻——在千头万绪中,找准关键点,直击犯罪嫌疑人设下迷局的要害。

 

指纹——“人体身份证”

1988年至2002年,犯罪嫌疑人高某在甘肃省白银市及内蒙古包头市连续强奸残杀女性11人,作案跨度14年,侦破跨度28年。这一震惊全国的”白银系列杀人案“被称为“世纪悬案”。

幸运的是现场勘查做的比较细,11起案子中,绝大多数都提取到了关键物证,比如指纹和生物检材。而嫌疑人的生物检材在当时DNA数据库内无一比中,现有条件下,做指纹比对就成了不二之选。

28年来,为侦破这起“世纪悬案”,采集的指纹达23万枚,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指纹,有能力做比对的专家在全国却没有多少。从事指纹检验工作的张晓戈,当年就是这些为数不多专家中的一员。

微信图片_20191113151132.jpg

据他回忆,当时他们将指纹做成一张张一只手大小的卡片,再把卡片整合起来做成册子,保存在“指纹库”中。指纹的差别就在纤毫之间,靠人眼,拿着放大镜一点点的看。他要比对指纹,就要跑到“指纹库”,一边看小卡片,一边和边上的那些册子比对。而那些册子,就是如今“指纹库”的“鼻祖”。

1996年,天津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开始建库,而后不断优化升级,现库内指纹数已达一百五十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现在,指纹识别系统的算法越来越精细,识别精度也在不断提高,通过指纹比对,先后破获了多起大案要案。

而在从事这项工作已经35年的张晓戈眼中,这项工作带给他的成就感不是参加了什么大案要案,也不是获得了什么荣誉,而是办案兄弟们只要知道是他看过的指纹,大家都放心。这也许就是一位技术警察对自己的要求,大家的信任是对个人能力的最高肯定。

DNA——仪器下的理性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DNA鉴定技术灵敏度不断提高,极其微量的生物物证中也能检出有效的DNA分型,通过DNA数据库比对可以在茫茫人海中精准锁定犯罪嫌疑人,找到失散多年的亲属,为侦查破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支撑。

2015年年初,北辰区发生一起杀人案,董某在家中被杀害,现金1000元和死者手机也同时丢失。现场种种迹象均指向死者丈夫,而死者丈夫也说是自己作的案。案件似乎已经定了性,可就在这时,DNA检验人员在死者的指甲拭子、上衣纽扣等微量物证上检出一男性DNA,录入全国DNA数据库应用系统后,立即比中犯罪嫌疑人姚某,同时排除了死者丈夫的嫌疑。

为了偷点东西,犯罪嫌疑人姚某翻墙进入被害人家中,被发现后害怕事情暴露,便索性将被害人掐死,而死者丈夫又因痛失妻子,不想独活于世,以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结束生命。正义与真相,在DNA检验技术下得以彰显,而人最脆弱的情感却无法用技术来宽慰。恶有千万种形态,杀人的,总是对生命极端冷漠,对他人,也对自己。

在做DNA检验时,技术人员不能被案情左右。于是,在精密的检测设备下,这些主观情感上的感叹被很好地包裹埋藏,取而代之的是客观数据和不讲人情的真相。

微信图片_20191113151141.jpg

天津早期DNA检验

DNA检验技术自1989年开展以来,逐渐被认识和应用,1991年天津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法医室DNA组受理的案件只有3起,主要是亲子鉴定类案件。

生物物证检验室朱巍介绍说:“当时还没有建库,做DNA比对需要的样本量很大,而且需要将两个样本做同期检验,完全靠人工。”

天津是国内最早开展DNA数据库建设的DNA实验室之一,比中率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在案件的侦破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06

文检——最是体现人情冷暖

谈到经济发展给刑事科学技术带来的变革时,文件检验室的赵元翔非常自豪地说:“文件检验技术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是最为密切相关的。”20年前,从中国刑警学院文检专业毕业的他,干过很多警种,最后回到专业上来时,对文检检验工作已有了更为“接地气”的理解。

他回忆道,以前做文检工作,因为检材大多是手写的,工具只有一支笔、一杆尺和一个放大镜。而随着经济发展,喷墨打印机、复印机、消退笔、电子签名章等新兴产品出现,倒逼着检验技术的革新,检验设备也随之升级迭代。

在多年的文检工作中,赵元翔感触最深的是“文件检验最是能体现人情冷暖。”事情,还要从那一年一家人的遗嘱纠纷说起。兄弟姊妹几人,每人手中都有一份遗嘱,都说是老头亲笔写的,闹得不可开交。而他们的父亲却并没有过世,也不承认自己写过这些遗嘱。办案民警一筹莫展,没办法,只能将这些遗嘱送到赵元翔这里。仔细比对后,赵元翔认定系同一人笔迹,也就是说,这几份遗嘱,皆由这位父亲亲笔书写。后经过沟通,赵警官心里也就明白了几分,如果不是万般无奈,这位老父亲怎么会给每家都写一份遗嘱呢?

人情的冷暖、人性的另一面就在这一份份无声的检材中慢慢浮现,似浓雾般罩在这些技术警察的心口上,压的人透不过气。

07

电子证据与视频侦查——科技兴警战略下的公安工作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

2009年1月,电子证据检验室正式开展电子证据检验鉴定工作。范玮介绍说:“刚建起来的那一年,一共才受理16起刑事案件,到现在一天就10多起。”

随着电信网络诈骗的猖獗,电子证据检验室的工作地点也从办公室延伸到了国外,2016年,检验室的青年民警庄辰前往老挝,展开了为期十多天的跨境侦查工作。

随着新时代科技兴警的全速前进,天津公安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应用实践。视频资料检验室吕游深有体会,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最新的查询技术,吕游已经率队连破几百起积案了。

每个法医的灵魂里,都住着一个刑警。而在吕游这个老刑警的知识储备里,法医学知识却也占着很大比重。2017年初秋,西青区某条街的便道上,一男子被抛尸在此,身上没有任何身份信息,如何快速确定尸源,成了摆在现场所有人面前的难题。吕游运用法医学知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公安部最新人工智能平台加大数据查询手段,在尸僵极其严重的情况下,对该男尸的头像照片进行了图像处理,20分钟后当即确定了遇害人的身份。这也是天津第一起对尸体成功进行人脸识别的案例。

可见,偌大的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里面分门别类设置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业务科室,而对于一名优秀的技术警察而言,这些知识都是相通的。

70年弹指一挥间,在与刑事犯罪的较量中,天津刑事科学技术的革新脚步从未停止过。随着刑事技术、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越来越先进,正义和真相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