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警故事

即使飘飘秀发不在,你在我们心中依旧最美

来源:新警事儿 作者:石杨

“一粒种子的价值,昭示生命不息的全部。”这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公安局社区民警戴华最喜欢的一句话。

微信图片_20191031101709.jpg

22年来,戴华像一粒种子,怀揣信念理想,根植为民情怀,在一方天地,散发着无尽的力量。

她巧用“互联网+”的思维开展社区警务工作,走出了一条网络科技助推社区警务工作的新路径,用初心织密了温暖一方百姓的“心网”,赢得了广大群众和网民的好评,成为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社区民警标兵典型。

10月19日,记者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见到了前来参加“最美基层民警”展示活动的戴华。

初见时,她面部有些浮肿,正面对镜子,一手握着手机,一手轻轻抚摸着乌黑的头发,“这几天也不敢洗头发,一碰就掉好多根,再坚持几天,回去后就得剃光了。”

记者和戴华聊天时,丈夫徐春富走进来塞给她几粒药,满含深情地看着她咽下。

在记者的追问下,戴华才吐露了自己的“麻烦事”。

7月单位体检,戴华被检查出患有乳腺癌。“当时正是暑期,又是大庆安保的关键时刻,我哪能撒手不管。”一拖再拖,戴华硬是扛到了9月,才在医生的警告、丈夫的硬拽下,去了医院。

“家里她是老大,我说话不顶事。”徐春富有点委屈地跟记者说,“前两天,她刚做完第二个疗程的化疗,我实在放心不下,硬求着她跟来了北京。”

“手术前两天,刚好是周末,她跑养老院看了丁老,又跑去帮扶的学生家,交代开学的事儿。一刻不消停。”徐春富说,“她就是工作起来不要命。”

常年的操心、劳累,导致戴华开始脱发、失眠。“这次生病,肯定是老天在提醒我要注意身体了。”戴华说。

微信图片_20191031101713.jpg

“可她根本不听话。”手术后,戴华第一次破天荒“休息”了20天。徐春富说:“除了手术当天,我没收了她的手机,其他时间,她还是捧着手机发信息打电话。”

“老百姓需要我啊!我突然消失了,他们得多担心啊!”戴华说,“社区就那么大,大家听说我病了,都成群结队地来看我。没照顾好身体,对不起组织、百姓和家人。”

相伴廿载,伉俪情深。徐春富是医生,也是戴华的帮手。剑胆琴心、医者仁心,使命相同,心意相通。夫妻两人时常一同出现在社区,一个宣传安全知识,一个传播养生健康常识。

“她守护百姓,我来守护她!”徐春富说:“哪怕她因为化疗掉光了头发,在我心里也是最美的。”

作为一名社区民警,戴华有着怎样的故事?

她为何5年用坏了8部手机?

戴华管理的东苑社区有1100余户人家,常住人口6100余人,路边铺面200余家,小商小贩暂住人口千余人,社区治安状况复杂,警务工作繁重。

初到东苑社区,戴华靠脚板,用了大半年时间把居民家跑了三遍,存了4000余个居民电话号码。

“后来有了手机,逢年过节、隔三差五,我就会给所有联系人发条短信,问候与防范合一。”数年来,戴华发过短信200余万条。

微信图片_20191031101718.jpg

一把遮阳伞、一张办公桌、两张展示板——这是戴华的微型流动警务室。“每逢周末,我就在人口密集的小区门口‘摆摊儿’,办身份证、户口登记、事务咨询,尽量满足平日不方便来派出所办事的人。”戴华说。

“如何让老百姓有事时第一时间想到你?”戴华准备了六个小物件——挂历、身份证套、钥匙扣、手提袋、防走失黄手环、邻里互助卡。这些小物件有一个共同点,戴华的手机号、微信二维码都被印在了上面。

“社区民警也要学会‘推销’自己。”戴华说:“一个小物件不值钱,但一举两得。方便群众的同时,对违法犯罪分子也能形成震慑。”

“作为新时代的民警,也要赶潮流。”为了与老百姓走得更近,让防护网织得更密,戴华积极利用互联网,于2013年开通了微博“龙川警花戴华”。

微博发布的内容不设限——寒暑假,她想着孩子安全;换季时,她挂念着老人冷暖;儿童老人走失,她扩散转发;防火防盗防骗,她一个不漏。

记者在她的微博上发现,这个以寻人、防范、发布救助信息为主的账号,自开通从未间断,至今已发布信息3.8万余条,粉丝12万余人;传递警务咨询、介绍防范知识、探讨平安话题的“社区民警戴华”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6亿人次。

微博,只是戴华开展网上工作的阵地之一。

结合社区工作实际,戴华建立了“平安东苑”微信、QQ群,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群防群治,全力提升社区防控能力;借助各类新媒体,打造社区、移动、网络三位一体的“3D警务室”;她将手机短信、QQ、微信、微博、公益网站信息联通,建立“3D微服务”。

300余个微信群、200余个微博群,5年用坏8部手机,换来斐然成绩——辖区发案数从过去每年30余起下降到如今每年4起左右,社区抢夺案件实现“零发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戴华连续9年在江都区社区民警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名。

22年来,戴华“踏破”群众家门,坚守社区,为百姓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遇到她,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幸福啊!”

“和老百姓处好关系,是个‘走心工程’。”戴华说。

7年的陪伴,戴华已成为82岁高位截瘫老人丁增明口中的干女儿。

“只有进了百姓家门,你才能真实地了解他们的困难。”2013年的一次走访,戴华认识了丁增明。

“长期卧床,导致丁老身体机能下降,体质很差。照顾他的舒大妈也年事已高,力不从心。”戴华说,“丁老既然在我辖区,我就要负责。照顾丁老的任务我必须接过来。”

就这样,戴华成了丁老的“依靠”。

戴华将丁老的情况进行整理并在微博发布倡议书,网友纷纷捐款捐物;为治疗丁老的褥疮,戴华到处寻医问药,药来了,戴华和丈夫又担起换药任务,风雨无阻坚持了8个月直到丁老痊愈。

“老人一生无儿无女,既然叫我一声干女儿,我就得对得起他的信任。”戴华说到做到。

连续6年,戴华坚持陪丁老过生日、除夕夜一起吃团圆饭,发动社会力量为老人理发、换药、送餐、打扫、募捐,大大改善了丁老的生活条件。

丁老常念叨:“戴华是我没有血缘的亲闺女,遇到她,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幸福啊!”

微信图片_20191031101722.jpg

这些年,戴华通过网络搭建爱心平台,为爱心人士和困难家庭架起桥梁。截至目前,戴华已累计为50余户贫困家庭、10余名贫困学子提供结对帮扶。

2013年,微博名为“李恩可”的网友向戴华求助:“我爸爸在江都,我们已经20多年没有见面了,我特别想见他……”戴华了解到,这个女孩身患重病,希望再见父亲一面。戴华一刻不停地奔向社区,几经辗转,终于圆了女孩的梦。“看到父女俩在视频中喜极而泣,我一点都不觉得苦和累。解决百姓的困难,不就是当警察的意义吗?”

这些年,戴华用一颗赤诚之心、一部小小的手机,让分别之苦化作重逢之喜:23名退役军人重逢,198对失散已久的亲人团圆。

22年润物无声的大爱,戴华把百姓扎根在自己心里,成为了百姓口中的“好大一棵树”,赢得百姓交口称赞。

22年,她是如何用心“化”冰的?

“面对各类矛盾,只有通过细致耐心的群众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才能做到老问题不留根、新问题不发生。”戴华通过亲情式、预约式、回访式、贴心式的入户走访,了解社情。

戴华深知,社区治理不能靠一己之力。

微信图片_20191031101725.jpg

她积极发动辖区的保洁员、快递员、保安员等不同工作时段的群体,组建了3支义务巡逻队。自此,社区治理多了无数双眼睛,警务工作多了无数臂膀,每天微信群内信息不停——典型案例、社会动态、疑人疑物疑事线索等,全天候网上巡逻。

戴华明白,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能说“单口相声”。

“社区是个大家庭,就应该互帮互助。”她将辖区的3名专职律师聘请为线上调解员,对于纠纷中出现的涉法涉诉等疑难杂症,在微信上请纠纷当事人与律师实时连线,免费咨询,第一时间答疑解惑。

戴华清楚,社区工作要“众人划桨开大船”。

面对一些多次调解无果、反复纠缠争执、不涉及个人隐私的矛盾纠纷,戴华探索推行网络公开式调处法,把矛盾情况发布在社区微信群,让老百姓提意见讲建议,公开评判,当事人心服口服。

微信图片_20191031101728.jpg

近年来,戴华调解社区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能解开老百姓心里的疙瘩,累点怕啥。”戴华说,“办好分内事,担起分外事,不但提高了公安民警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还能不断聚集正能量,会有更多的人来帮助你。”

22年来,戴华寻“良药”、调纠纷、解难题,用心“化”冰,迎来社区晴空朗朗,人人笑脸盈盈。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