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的老警
从根儿上说,老杨不算是北京丰台人,但他从警校毕业,分配到丰台分局那天起,便与丰台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北京警察学校第一期简称“警一”,老杨大名杨燕军,他是警一岁数最小的学员,学号350号——列警一的最后。
警一是中专,是1981年在原公安学校基础上成立的,公安学校简称公校,公安学校24期成为公校的最后一期。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有志青年都在报考大学,但大学生在当时毕竟凤毛麟角,能考上中专的已是各中学的优秀学生,因而属中专的警校便招揽了大量优秀青年,当年能考上警校绝对是件荣光的事。
杨燕军是军人子弟,当年他父亲所在的部队附近没有幼儿园, 5岁的杨燕军便提前入了学,好在他天资聪颖,学习上拼过了很多比他大的孩子。在警校和后来的工作中,他依然保持着这股子拼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983年7月23日,警一学员都圆满毕业,全部充实到公安一线。杨燕军被分配到丰台分局太平桥派出所。
那时所里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所里领导出面借了一辆130汽车,把这位新警从马甸的警院接到派出所。了到派出所,杨燕军就有了师傅,他跟着师傅房庆军管片,这片就是太平桥的万泉寺大队。
在当时,管片有一项基本功叫“四知”了解,即要知道你管片中每户的家庭人员情况、历史和现实表现、交往情况和经济来源,针对这项工作分局要定期考核,这就要求片警要有足够时间去接触群众。片警的工作却是“万金油”,平时不仅有治安案件和各种纠纷需要调解,还有分局、市局下达的各种任务去完成,如何才能挤出时间把“四知”工作做扎实?师傅房庆军教给杨燕军一个点子,告诉他村里一般都是亲戚连着亲戚,家族之间的通婚现象很多,这样就可以通过一户了解到更多的人家。于是,杨燕军按照师傅的要求,带着户口大底簿下管片,通过这种“一户知十户,十家知百家”的方式工作,很快就把万泉寺村的情况摸透了。
83年严打开始后。由于抓获的嫌疑人很多,丰台区看守所早已饱和,分局借用了长辛店工读学校作为临时看押地,办案民警和部分嫌疑人全挤进工读学校。
作为新警的杨燕军也到了工读学校,对他这个新警来说,这项工作绝对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因为被抓的嫌疑人,要在这里被快速地一个个消化掉,再全部送到检察院,最后再由法院审判。说白了,在这里的工作就是预审,这项工作虽没有抓捕时的凶险,却也极大地考验着人的智慧和体能。
太平桥所来了六七个警察,也要快速地消化这30多嫌疑人,但嫌疑人谁肯轻易交代罪行?所以说审讯的活儿技术含量很高,这对刚从警校毕业的杨燕军来讲,绝对是个难以逾越的高山。怎么办?在这里并没有指定的师傅,愿干你就干,干好干赖结果就难说了。其实即使你现在愿意学,还不一定有人肯教你,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堆活儿,你张了嘴问别人,别人就一定耽误时间去教你?你以为你是谁?
怎么办?杨燕军想到了偷艺,就是要偷偷地向老同志“学艺”。为了学习询问和讯问材料,不抽烟的杨燕军买了香烟,见到素不相识的老警就递上一只烟,很快杨燕军不仅学会抽烟,也认识了很多有办案经验的老警。
老警办案时,他就站在边上悄悄观察、用心揣摩。老警办案的空隙,他借出材料,细细分析学习别人讯问的技巧,掌握讯问要点,一点点的,杨燕军的“功夫”开始见长,办案子也得心应手了。所里交给他的审讯任务,杨燕军得以保质保量的完成。
随着办案条件逐步改善。太平桥所先后配备了一辆三轮摩托车,不久又进了一辆北京吉普汽车。师傅房庆军是复转军人,在部队上有汽车驾驶的经历,于是他就成为所里的汽车驾驶员,杨燕军只能独自管片了。管片民警在管片上要依靠村里的治保主任,当时的治保主任一般是复转军人,除管治保外,既要担任村的联防队长,还要兼任民兵连长。这样的人不仅熟悉村的人员情况,还要有一定的权威。
师傅走后,杨燕军就依靠治保干部,把管片里的活儿干的有声有色,所有的公安业务也都走上正轨。
1985年夏天,杨燕军管片里出了事。
那是一个周日,正赶上杨燕军休息,就去了白纸坊看叔叔。傍晚时,屋外突然传来救火车的声音,杨燕军向外观看,发现自己管片的方向火光冲天。杨燕军忙穿衣准备出门,叔叔劝他说:今天该你休息,管这个闲事干啥?杨燕军却心急如焚,他忙答:看着这火的位置像是我的管片,我得去看看。
杨燕军赶到现场时才知道,南郊罐瓶厂发生了爆炸。那个时候,老百姓做饭都需要钢瓶罐装的煤气,而南郊罐瓶厂则是一个大型的储备、灌装煤气的厂子,厂子里有七座装满煤气的巨大钢罐,另外还有数百、上千的小型家用小罐。当时储藏在仓库里的小罐不慎发生爆炸,在熊熊大火中,一个个小钢罐被炸上天空,除了扑救燃烧的小钢瓶明火,一些救火车正在往大罐上浇水降温,因为这些大罐一但发生爆炸,方圆几十里将会夷为平地,这将是影响首都安全的大事。
杨燕军赶到后,马上加入到疏解群众的工作。这时,杨燕军的“四知”基本功显出了奇效,他根据村民的居住布局,以及各家之间的交往等,采取了重点通知、相互转告、迅速转移的策略,将住在附近的居民快速劝离,全部都要暂时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居民们在劝说下,都离开家门去投亲靠友了,很快全部居民都撤离了危险区域,最远被疏散到十多公里外的长辛店地区。当居民全部转移后,保持救火通道的畅通工作成为重点,为此杨燕军等派出所警察就带领联防队员把守住主要路口,为来往的救火车做交通疏导,在救火车不断喷水救火和为大罐的降温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在各自的岗位上,从傍晚到了黎明,大火终于被扑灭了,一场重大的危机终于得到化解,首都的安全也得到保证。
由于工作需要,他被领导调到所里的内勤岗位。
1990年的一天,太平桥派出所得到消息,在管界内隐藏着一个在逃人员。得到这个消息,派出所连夜行动,准备抓捕这名逃犯。杨燕军凭着“四知”了解的基础,很快掌握了逃犯隐藏的位置,在所长的带领下,他和所里的几个同事一起前往抓捕。
夜很深,大地似乎也随着人们沉沉睡去。一辆汽车悄悄开到一个村庄,汽车在村口停下并熄了火,有几个人影下了汽车,悄悄地摸向一栋黑黢黢的楼房,他们正是杨燕军一行。按照杨燕军所掌握的情报,逃犯就躲藏在这栋楼里,但暂不清楚那个具体房间,怎么进行抓捕?大面积的叫门抓捕,不仅会打草惊蛇,更会影响全楼居民的休息,因而要有更加精准的定位才行。
根据管片时对这栋楼里人员的了解,杨燕军悄悄找到一个熟悉本楼情况的人,了解到一户李姓人家的孩子时,得知这两天他带回来一个朋友,杨燕军拿出逃犯照片,马上确定李某朋友正是逃犯。
李某家的门被敲开,几个同事机警察看情况,杨燕军知道这家的孩子所居住房间,他一脚就踹开房门,房内却并没有逃犯,但房间的窗户却敞开着,他毫不犹豫地冲到窗边,见一人刚跳到楼下,杨燕军一个跃身,从二楼飞扑下去,正砸在逃犯身上。当同事赶到楼下时,杨燕军正死死地搂住逃犯。逃犯被抓了,杨燕军却躺在地上站不起来了,因用力过猛他受了伤。
如今,临近退休的老杨依然坚守在工作一线。坚守着入警时的初心与誓言。从警三十多年来,老杨先后转战巡察支队、刑侦支队等相关部门的一线岗位,无论在那个岗位上,老杨总是默默地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年轻警察。
正是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励和鼓舞着后来者,在这条布满荆棘与艰辛的战线上,无怨无悔地砥砺前行。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