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警故事

让笔迹“开口说话”

来源:新疆法制报 作者:陈泽华

有一类案件,犯罪嫌疑人在合同、票证上做手脚,玩“障眼法”。殊不知,这些根本逃不过文检民警的慧眼。

文检全称文件检验,是指运用文件检验学的理论和方法,检验各种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中的文件物证,确定文件与案件事实、与当事人或犯罪嫌疑人的关系的一种侦查和司法鉴定手段。

今年51岁的万英,是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刑科所)文检民警。虽然步入文检行业只有3年,但她却凭借不懈的努力和钻研,成为业务上的骨干。

 微信图片_20190617104212.jpg

万英受邀参加书法交流活动。

“小到一个名字,大到一张借条、一份表格、一张快递单,甚至一份打印的文件,都有可能成为破案的关键。每一份鉴定书都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容不得半点马虎。”6月5日,万英说。

一根铅笔、一块橡皮和一台体视显微镜,是万英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每一次笔迹鉴定前,她都要详细了解案情,然后从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对笔迹进行“身份认定”。

2016年之前,万英是乌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天山区大队的事故内勤。

当时,该大队的交通事故痕迹鉴定、现场勘查等工作,都由刑科所民警完成。

因为喜欢书法,2016年4月,万英决定挑战自己,选择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文检行业。于是,她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相关资料,认真复习了一个多月,便参加了全国刑事技术职称考试。当时,全疆只有3人通过,万英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自己有鉴定中心,很多鉴定工作可以自己做。”万英的建议,得到了领导的支持。

刚入门时,一切与文检有关的知识都要从头学起。每天,万英都要研究每个字的结构,学习不同人写字的轨迹、笔画、用笔力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017年3月,万英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深造。虽然只有短短4个月,但她却对文检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她跟随刑科所的老师一起学习并参与了多起案件的文检工作。其中一起案件,万英记忆犹新。

同年8月20日,刑科所接到一起案件,案发现场没有任何视频资料,检材已被严重破坏,且字迹是用硬物刻画在裹有塑胶的立柱上。比对刻画的字迹与签字书写的正常笔迹,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要命的是,检材只有两个字,样本数量多得惊人,比对难度超乎想象。

虽然初涉文鉴工作,但万英勤奋好学,心细如发。她把办案民警送来的文检样本逐页编号,根据笔迹特征分为完全排除、可以排除、需进一步分析、需进一步重点认真分析四大类。

面对近300份样本,万英和老师隋海涛开始了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两人将所有检材一一过目,把各自挑出来的样本再交叉观看,前后经过多次交叉比对,却依然没有结果。

万英回忆说,那次文检工作,有点像科学实验室里的怪圈:比对-失败,再比对-再失败……面对一次次枯燥无味的重复劳动,万英和老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月的反复比对,该案犯罪嫌疑人终于找到了。

“从事文检工作不能冒险认定,随着从业时间的增加,我越来越谨慎。” 万英说,在她看来,判断两个字是否相似,犹如辨别双胞胎,“找准特征点才能进行比对。”

2019年4月17日,全国文检理论与实践技术交流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万英受邀做学术交流发言。会上,她的论文获得全国三等奖。

全国从事文检工作几十年的前辈大有人在,而只有3年文检工作经验的万英却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多人对其投去了羡慕的眼光。万英知道,这和自己多年的坚持与努力密不可分。

工作之余,万英会临摹不同的字迹。

“这是每天的必修课,临摹不同的字迹,就是为了寻找字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万英说,这一习惯她已坚持了近20年,正是点滴的日常积累,才使她的工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如今,一些简单的案件,万英已经能独立办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手写材料越来越少,大部分文检材料都是打印材料,签名成了文检的主要突破口。

“同一个人的每一个签名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变化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一个人写字是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成型之后便成为一种习惯,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笔迹,这正是鉴定的基础。”万英说,通过鉴定为刑事案件侦查提供有力证据,是文检民警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这份职业最大的意义。

虽已到知天命的年龄,但万英却不愿坐享其成吃“老本”,她认为,自己还是文检行业里的一名新手,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