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警故事

排爆英雄”张保国

来源:网投 作者:蓝茹

“蓦然回首间,我已经在安检排爆岗位上战斗了19个春秋。尽管腰背不再挺直,手脚有些颤抖,眼睛开始昏花,仍未曾想过要离开它。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不必徘徊顾盼,不畏路途荆棘,昂首阔步,奋力向前!”

这是刊于《防爆》杂志2017年第1期“刊首语”中张保国的一段文字,也是他转业20年的映照和缩影!

 微信图片_20180928123709.jpg

张保国一级英模表彰现场

从军营到警营

1999年9月,陆军少校、原济南军区某军械雷达修理所正营职干部、工程师张保国,带着“TNT 装药倒空制片装置”“深井定向爆破引水技术”等多项军队科研成果奖证书,离开了他熟悉的军队弹药技术部门,投身到刚刚起步的公安排爆战线。

之前的一年半,他曾作为部队废旧弹药销毁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被组织委派到济南市公安局,帮助公安大规模销毁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炮弹、炸弹、手榴弹、地雷等危爆物品。他以自己全面系统的理论功底和精湛出色的技术水平,成为大家眼中的“公安排爆行业紧缺急需的专家型实战型技术人才”,一些单位和部门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或渠道,诚邀他加入方兴未艾的民用工程控制爆破中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真要离开倾注了十多年心血且成果不断的军械弹药技术领域,张保国“还真狠不下这个心来”,也舍不得那身父亲曾穿过、他已穿了十余年的绿军装!

可一想到那些暗藏在桥梁、路基、商厦甚至是居民区等地下的各种未爆未炸响航弹、炮弹、手榴弹等战争遗留危爆物,想到它们可能会对经济建设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制约,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的严重干扰和威胁,张保国就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尽早尽快把这些危机四伏的战争遗留危爆物清理清除掉,还社会一片安全与宁静!

能在八一军旗下为国守和平多年后,聚集到金色盾牌下为百姓守家门,亦是另一种形式的保家卫国。因为,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思虑再三,张保国婉拒了部队领导的挽留,毅然决然地把自己投入那片警蓝色的海洋。

微信图片_20180928123722.jpg 

鉴定排除可疑爆炸物

难忘的第一个任务

转业后的第一个任务,仿佛是专为考验张保国而特别设置的“面试题”一样。

任务出现时,张保国正与其他军转战友一起兴致勃勃地观看入警培训班的文艺演出,时间是1999年国庆节前几天一个晚上的7点30分。

治安科长透着浓浓焦急和期待的声音敲击着他的耳膜:“城郊结合部的一个出租屋内,疑似有炸弹,请立即前往处理。”警情就是命令,张保国顾不得多想,随即飞奔到现场。

在场的派出所民警介绍说,屋内的男女不是夫妻,认识时间也不长,但在警察例行检查时,男子突然抱怨起女子,并无意中说了一句:“他要是揍我们,就炸死他。”警惕性极高的民警立即依规上报。领导立马就想到了张保国这名“老专家,新警察”。

“你们大家先在这等着,我俩先进去搜查一下。”张保国与治安科长打着手电筒,走进了那间灯光昏暗、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各种各样杂物的出租小屋。

枕边,床旁,行李里,床垫下……细细搜索下来,竟然发现了9枚大小不一的土制炸弹。最大的一个是用一斤装啤酒瓶改装而成的“酒瓶炸弹”,装满了炸药,但到底是什么炸药,张保国一时也无法用肉眼断定,瓶口上却做好了三种引爆方式:一种是鞭炮引火线;一种是拉绳,即如手榴弹一样一拉即炸;另一种是用擦炮做的。

面对这么多与以前接触和熟悉的军用炸弹完全不同的土制炸弹,张保国不由地紧张起来:“怎么处理啊?”他默默问自己,努力让自己从慌乱中平静下来。他故作轻松地对公安领导说:“ 去把那两个水桶加满水,然后就退到一边去。我去把那个最大的酒瓶炸弹泡了。”“泡了它?行吗?你可要注意安全啊。你可连警服还没穿上呢!”领导不无担心地看着张保国。

屋内的两个塑料水桶很快就装满了水,张保国步伐坚定地走向床头,弯下腰,赤裸着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那个装满约一斤炸药的土制“酒瓶炸弹”,屏气凝神地走向了水桶……

回想起那惊险的第一案,张保国忍不住连声感叹。“多亏当晚及时发现了它们,否则后果真不敢想。”张保国说,现在来看,当时能想到的那个最常规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泡了它”,也是不正确的。因他所熟悉的军用弹药都是TNT、黑索金炸药,是不怕水的;但一些自配的土炸药,在潮湿的环境中,或是投入到水中,就有可能会发生“遇水后发热、自爆”的情况。所以,后来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公安爆炸物品处理规范和章程中,就明确“不得投入水中”一条。

可在当时,公安排爆事业刚刚起步,又正巧遇上他这个连警服都还没有穿上的新警察,无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也无任何规章可遵循,他只能凭部队积累的经验和一些最朴素的常识,外加“不盲目胆大,也不盲目胆小”的精神,从容去应对。

但也正是这次无巧不成书般的任务和考验,让张保国在入警之初就在实战中展示出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过人的胆识担当,也让他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军用弹药与公安排爆的不同,为他快速扬长避短,从军队弹药专家转身为公安排爆战线上难得的专家型实战人才奠定了基石。

行走在“刀尖之上”

2002年,济南市公安局组建排爆中队。已在排爆战线上奋战3年的张保国终于有了队员和专业的排爆工具。但他的心里却并不轻松:这些队员虽然都经历过军旅生涯的磨砺和锤炼,但都没接受过军地相关弹药理论和排爆专业的训练,对做好这项危险性极高的工作,底气和信心并不足。作为排爆队的负责人和老大哥,张保国实在不愿意看到有同事因为排爆而受伤,甚至丢了性命。

“组织和家人把一个个活生生的队员交给咱,咱不能让他们因公伤了残了没了性命。虽然选择了这身警服,就意味着选择了流汗流血甚至是牺牲,但咱还是希望干好工作的同时,努力保护好每一位队员的安全。”

因此,队里的那套防爆服几乎都被他“霸占”着,轻易不让他人穿。因为,谁穿上那身重达70多斤的防爆服,就意味着谁就是主排爆手,谁就是“给死神做手术”、亲自剪断爆炸物那条夺人性命的导火线的第一责任人。

 

 微信图片_20180928123729.jpg

 张保国(中)销毁废旧炮弹炸弹

2005年3月2日, 依照惯例,张保国带领排爆队员将废弃弹药运往山里销毁。一些媒体记者一同前往,正当张保国给记者讲解销毁过程时,废弃弹药中的老旧发烟罐突然泄露起火。

“快跑!”张保国向记者和同事大喊一声,紧接着飞快冲到火药堆旁,果敢踢飞了冒着浓浓烈焰的发烟罐。记者和同事全都撤离到了安全的隔离地带,张保国却被瞬间蹿起的十多米高的大火团团包围……

虽然他迅即按照有关处置要求,倒地,翻滚,努力快速冲出火场。但他身上仍有8%的面积烧伤,脸部二度烧伤,双手深二度烧伤,落下七级伤残。两次住院,四个月治疗,经受十多次痛不欲生的植皮、矫正手术,因两次大面积取皮移植到双手上,身上留下了两道50公分的疤痕,至今在天热或深呼吸时,仍有干痒、紧绷等不舒适感。尤其是双手,经历了“如穿糖葫芦一样,把弯曲、变形的手指掰直,再用钢针一节一节串起,缠紧绷带,强行拉直,疼得直用头去撞墙”的多次不忍回想的植皮、矫正手术,但现在仍有些功能受限。

2005年5月2日,张保国出院的第三天,省某交通医院报警发现可疑爆炸物!

领导、同事打电话咨询、请教张保国。他一听,立即让同事开车把他接到现场。

当时他脸上刚刚长出新皮肤,一接触阳光照射就会过敏红肿;双手刚刚经历治疗,还缠着厚厚的绷带,只能如随时准备出击的拳击运动员那样举着端着双手。但他知道,仅有的三个队员处理这样一个复杂的排爆现场,实在有些困难,自己的双手虽不能动,但在现场指导一下,关键时刻提个醒,也是对队员的一点支持,对战友的一份保护。于是他端着被绷带缠绕得如戴了厚厚的白色拳击手套一样的双手,和大家一起警戒现场、研究方案,指导操作排爆机器人和其它装备,顺利完成了鉴定排除可疑物的任务。

因在烈日下曝晒时间过长,张保国脸上如撒了辣椒面和盐水一样又痛又痒,双手更如加压泵一样把这种让人抓狂的痛楚加速度地涌遍全身……

19年来,张保国已成功处置涉爆现场100多次,排除爆炸装置和可疑爆炸物130多个,鉴定、排除、销毁各类炮弹、炸弹等4000多发,销毁废旧雷管30余万枚、导火索50余万米、导爆索1万余米,完成重大活动的防爆安检、防爆备勤任务1200余次。

这些成绩的背后,浓缩着生死之间逆向而行的惊险和坚守,更映照着一个普通生命对信仰和使命的特写——“再危险的工作,总得有人去做!我是学这个专业的,我不去做,谁去做啊?”

人物简介

张保国,1964年出生,1984年考入军校,1999年转业到济南市公安局治安处从事防爆安检与排爆工作,现为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作训处副调研员,一级警督警衔。先后荣获“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山东省公安系统模范人民警察 ”、“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济南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2017年齐鲁最美警察”,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五次、三等功三次。2018年5月29日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苏莉莉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