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警故事

生命接力,火线救援

来源:网投 作者:魏真

图片1.jpg

2017年5月24日,当天我带班在所内值守,一夜无事。次日清晨7时左右,一起值班的民警敲门告诉我,110转警有人被困秦岭山内,请求救援。值班民警电话联系报警人得知被困人宋某,江苏苏州人,于5月24日早8时许独自一人进入王莽小峪河,准备游览翠华时迷路,其自述被困小峪口内一整天,未携带装备给养,无法说清所处位置,体力已透支,手机接近没电。随后就无法再次联系。

随着现代户外运动项目的不断发展,每年夏秋季节,总有游客在进山野营、踏青时走失,此类警情也是越来越多。一如既往,我从柜内拿出作训服,换上登山鞋,招呼内勤带上4部对讲机及充电器,立即带领3名民警第一时间前往小峪河现场。小峪河距离我们所大约20分钟车程,行车过程中我首先联系该村村主任帮忙寻找熟悉山路的当地村民做向导,同时积极联系雷霆救援队、消防等部门寻求协助。大约8时,我们一行到达小峪河村村主任家后,村主任已找到了两名愿意协助的村民做向导。我再次联系雷霆救援队得知对方还有半小时才能到位,于是安排内勤去采购给养,我与其他民警在小峪河村内走访宋某的行动轨迹。8时50分左右,雷霆救援队的先头部队到位并与我们会合,我们也很快找到了宋某曾居住的农家乐,基本确定了宋某是沿着小峪穿越翠华山的东线行进的,年轻的农家乐老板也自愿加入救援队伍。

9时10分,我和雷霆救援队范队长商量后,将指挥部扎在小峪河山脚下最深处的农宅外,随后我和一名民警及范队长一行三人带领一名向导第一批进入深山展开搜救。时值初夏,秦岭山内草木茂盛、蚊虫飞舞、湿度极高,本就难以行走的山路上长满了近一人高的荆草,我们搜救队伍的同志在山路上不断摔倒、划伤,但是救人如救火,宋某被困已经超过24小时,大家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在小峪口到翠华山的8公里山路上反复寻找该宋。在深入小峪口约5公里处,我们遇到了一个明显的三岔口,向导说这里两条路都能到翠华山,一条路上山,另一条路穿沟,还有一条比较长的路是绕到柞水的小道。我们商议后决定先走长路,并联系山下整装的消防队员及后续赶到的救援队员,在向导指引下分两队进山上下两路寻找。

4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中午1时左右我们按照救援方案已经将既定路线找寻完毕,我身上的作训服已经被汗水完全湿透,体能下降明显,脚步变得越发沉重,随身携带的食水也消耗大半,大家都显出了一丝疲惫,对讲机内传来的却都是未见到人、未发现痕迹的消息。由于宋某不明方向、不熟地况、不能描述位置且手机没电关机无法联系,搜救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直至下午2时,我们三批上山人员已按照宋某描述路线多方寻找,但未能发现其身影,只能回到山下稍做休整。

在指挥部休整的同时,我再次与雷霆救援队、消防队员、村民向导共同商讨救援方案,熟悉小峪河路况的向导提出:小峪河东穿翠华山路线大致可分为四个出口,分别通往翠华山、洋峪口、洋西口及二龙山几处,四个出口均与洋峪口内的在建隧道工地相距不远,建议指挥部移至该处。我们商议后均认同该方案,同时搜救大部队分批次主要沿洋峪口周围的几条道路进行搜救。随后我所内勤提出能不能协调分局刚成立的巡航大队帮助寻找,我立即联系当日值班分局领导及指挥中心,请求协调分局无人机巡航中队出警协助搜救。下午3时30分,无人机中队民警携带装备赶到洋峪口参与搜救。

由于洋峪口内山峰众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无人机的信号接收及视线,加之无人机巡航半径有限,民警遥控无人机多次寻找宋某未果。眼看临近天黑,望着无人机一次次升空,我的心情愈发沉重了——救援的黄金24小时已所剩无几,宋某的生命进一步受到威胁,他很可能熬不过这个夜晚。我与巡航大队民警商议后,决定继续深入洋峪口,努力寻找合适的起飞地点。直至下午4时50分,我们一行深入至洋峪口内两公里处的天石崖处再次遥控无人机搜救,终于成功定位到宋某的位置,我清楚地记得当那个红色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时大家欣喜的呼喊声。随后我们一行克服疲劳与救援队人员再次深入秦岭山区,终于在晚上7时40分找到宋某,此时的宋某已经因为低血糖、失温脱水等原因半昏迷在山沟深处。我迅速给他送上食水,宋某却因肠胃虚弱进食后不断呕吐,万幸的是救援经验丰富的范队长携带了医用葡萄糖,宋某服下4支葡萄糖后初步恢复了意识,经短暂休整后我们一行轮流背扶宋某缓缓下山。

截至5月25日晚10时,经过我们与雷霆救援队、巡警大队、消防大队50余人16个小时的连续搜救,宋某被成功救下小峪河进入安全区域。获救后的宋某对救援人员表示了感谢。我的心中除了拯救生命的喜悦外,也有更多的责任担当,我对他进行了劝诫,劝告他吸取教训、珍惜生命,不要贸然上山,最后送他前往医院救治。至此本次救援工作圆满结束。第二天,《都市热线》等多家媒体专门到我所对此次搜救工作进行了采访,并予以报道。

户外运动的兴盛还没有衍生出一系列配套的应急预案,多数进山群众不会考虑户外三要素——技术、装备、体能,凭的仅是一腔热情,但出问题后靠的都是我们人民警察和救援队员的无私奉献。每次救援我们都会竭尽全力,但并不是每次全力以赴都会有圆满结果。巍巍秦岭,十万大山,深山岂是埋骨处?犹记当年我在子午派出所深夜救援时一脚踩空后的惊骇,连续救援10日后家属不声不响离开时的心寒,救援时民警不慎负伤的无奈……

行文至此,我也想借机向各级呼吁:我们基层在这方面的配置及训练几乎为零,在长安区沿山派出所多发走失警情的情况下,是否应组建一支应急救援队,配备专业设备,聘请教练提高技术,定期训练确保体能,以备不时之需。

(作者系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王莽派出所教导员)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苏莉莉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