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警故事

用爱架起汉藏民族的“连心桥”

来源:网投 作者:朱思丞 孟宪阳

——镇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张苏情系西藏儿童纪实

 

你的高贵是因为心底无私

你的圣洁是因为爱在流淌

多少次,你把我带回梦中的西藏

看着你,我就看到了那些孩子的目光

我要为你守护着那份希望、那份梦想

哪怕耗尽此生,也绝不彷徨……

 

这首名叫《洁白的“哈达”》的小诗,是张苏微信上的签名。“哈达”是藏族同胞礼仪用的一种丝织品,象征着圣洁、友爱和金子般的心。敬献“哈达”是藏族同胞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代表着最真诚的感情,寄托着最美好的祝愿,标志着最崇高的敬意。曾在藏区学习工作十多年,他用爱收获了近百条“哈达”。调到镇江后,他把这些“哈达”带回家中,摆在书房。他说,看到这些“哈达”就像看到了藏区孩子们,看到他们纯朴的身影、纯洁的眼神,让他更加坚定把这份爱心事业坚持下去,让汉藏民族感情、让人间大爱源源流淌……

    默默资助藏区贫困儿童近10年,累计捐赠50余万元的现金和物资,在当地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他被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地区领导称为汉藏民族的“爱心使者”,孩子和老师称他“暖心叔叔”。他就是张苏,1985年出生,中共党员,2004年12月入伍,2011年参加公安工作,2013年转岗至镇江市公安局,现为镇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润州大队四中队民警。短短五年时间,他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五次受上级机关嘉奖,2016年获镇江市“五四青年警星”提名奖,2017年获得镇江市文明礼仪十佳“社会好妈妈”称号2018年在公安交管工作“春雷”专项行动中因成绩突出被市局通报表扬

胸怀大义,他用善举诠释警察的“忠诚”

党员就要为党分忧,警察就要为民解难,这是张苏的一句口头禅。工作中,他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生活中,他却有着不一般的“古道热肠”。回想走上公益事业之路,张苏说这既有党员的责任,也有他内心的那份眷恋。2004年张苏入伍至青藏高原某部。一个寒冷的冬天,张苏在外执行任务时,看到一个藏民老奶奶扭伤了脚在路边哭泣,由于附近没有医院,张苏背着老奶奶走了10里路将她送回家。看到老奶奶家庭较为困难,张苏临走时悄悄留下了200元钱。一个星期后,张苏因事外出,刚走出部队大门,老奶奶和他儿子就迎了过来,给他送来了青稞酒和他人生的第一个“哈达”。得知老奶奶已在此“蹲守”将近整两天时,张苏深受感动从那时起,他的心中就播下了慈善的种子。此后,张苏多次资助老奶奶和部队周边的贫困藏民。2009年12月,张苏退伍后考入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警校倡议学员积极向藏民宣传党的政策。入学不到一个月,张苏就组织7名同学成立“政策宣讲队”,近两年时间,宣传队的足迹遍布拉萨周边地区。他们自费编印《党的民族政策》、《西藏的历史与现状》等宣传册1600余份,积极为藏民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感受更为宽广的世界。有一次,张苏来到距离拉萨市区100公里的德庆乡,看到仅有13名学生和1名全科老师的“农牧民”小学简陋的办学条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十天后他向该学校捐赠了价值1000元的图书文具。在捐赠现场,一个藏族的小女孩跑过来对他说:叔叔,你给了我们这么多书包文具,你是大好人。我长大了要报答你,不知道怎么称呼你?张苏笑了笑:小朋友一定要好好学习,你就叫我警察叔叔。

2011年8月,张苏警校毕业主动申请到堆龙德庆县工作,被分配到马乡派出所。马乡平均海拔4000多米,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牧民比较分散。为掌握辖区情况,张苏逐家逐户走访藏民,有时一天跋涉几十公里,短短半年,他就对辖区每个人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由于地理和气候等原因,当时辖区不少牧民生活较为贫困,张苏说他最难忘的是孩子们的眼神,他们的眼神能够穿透灵魂。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何长期帮助这些藏区贫困孩子呢?张苏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他需要一个慈善捐助平台。2012年6月,张苏和朋友共同在“人人网”以“关注西藏最穷的地方”为题发帖,呼吁社会为西藏贫困孩子捐助,并积极帮助联系、协调捐赠物资的接收和发放工作。从平台搭建到他离开西藏的14个月期间,他们共发帖160多条,得到了近千名网友的响应,先后8次将网友捐赠的4万元现金和衣物、学习用具和126双全新的鞋子转送到贫困孩子的手中。

住在姑秀林卡山下的扎西,是马乡典型的贫困户。他的孙子旦增朗多是张苏较早资助的藏族儿童之一。扎西是一位纯朴的藏民,不识字,“放牛么,上不上学,没有关系。”张苏得知情况后,只要有时间就去做他的思想工作,向他宣传义务教育法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当了解扎西的顾虑后,张苏告诉他,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制度,表示孩子的衣食住行由他来承担。此后,张苏一直对扎西一家默默资助。来到镇江后,张苏每学期都会给孩子寄钱寄物,每个月都会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2015年,旦增朗多被扎西转到拉萨上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8年5月底,张苏再次来到扎西家。看到张苏,扎西哽咽着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张警官,给了我们这么多帮助,让我们有了这么好的生活。我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长大后为国家多做事,用行动回报社会。

张苏说,作为一名警察,一名党员,对党忠诚就要把党的事业放在最高的位置,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资助西藏贫困儿童,实际上也是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

十年坚守,他用真情连着汉藏的“友情”

爱是最美的修行,张苏非常喜欢仓央嘉措的这句诗。2013年张苏选调回镇江工作,在他临行那天,不少藏民得到消息,纷纷来为他送行。其中,一位藏族老人带着孩子专门为他送来了“哈达”老人说:“张警官,你给我家孩子送过鞋。听说你要走,我特地来送送你。”听到这句话,张苏忍不住泪流满面。此情此景让张苏身边的战友倍受感动,这个“哈达”也成了张苏离开西藏前收到的一份最好、最难忘的礼物。

来到镇江后,张苏始终牵挂着遥远藏区的贫困孩子,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引导着周围的人们,为藏区贫困儿童献出一份爱心。在镇江,张苏组织发动了多次爱心捐赠会。在一次捐赠会现场,在镇江务工的张琴至今清楚地记着张苏的一句话:其实许多藏族儿童拥有最朴实的愿望,一个书包、一双新鞋,甚至是一根铅笔,都会让他们得到满足大家捐献一分钱、一件衣服,藏区的贫困儿童就会收获爱的一片天。正是在这句话的号召和影响下,原本并不富裕的张琴决定加入到张苏资助藏区儿童的行列中。现在,张苏的身边凝聚了近200名爱心志愿者,在这些爱心志愿者的支持下,这些年张苏先后对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区的多所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捐助,受益学生达2000余人。同时,他还组织志愿者对西藏蔡公堂儿童福利院的360名孤儿展开慈善救助,仅为该福利院儿童捐助棉衣、棉鞋等物资就价值5万余元。

有人问张苏,这么多年你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要忙着资助西藏的孩子,不觉得累吗?他也遭受过别人的误解,认为他沽名钓誉。让他欣慰的是,所在单位的领导、同事和家人一直在默默支持他、鼓励他。更让他惊喜的是,今年3月初,一个藏族女孩突然出现在中队门口,确认眼前的警察是张苏后,女孩长吁了一口气:张警官,我终于找到你了。女孩告诉张苏,她叫旦珍,来自西藏堆龙德庆乡,去年考入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她这次来,是受她的亲戚白玛德吉的嘱托。看到张苏一脸茫然,旦珍从包中取出了一袋青稞和一张贺卡递给张苏。贺卡上,白玛德吉用稚嫩的笔迹写着:张叔叔,也许你并不认识我。但是,我每学期都会收到你寄给我们的书包文具和衣服。这袋青稞是我们家种的,我让姑姑带给你,作为一个迟到的新年礼物,希望你能喜欢。张苏忍不住泪流满面,问旦珍:你怎么找到这里的?旦珍说她找到堆龙乡政府的领导要到了张苏的电话和地址,由于怕提前打电话张苏回避,所以赶在开学前来到这里。旦珍告诉张苏,他的善举孩子们都无法忘怀,远方的警察叔叔已经成了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来到这里是替孩子们完成一份心愿。接着,旦珍又从包中取出一条“哈达”,她说:张警官,这么多年来,你给我们藏区的儿童献出了无私的爱,我代表孩子们用我们西藏最崇高的礼节谢谢你!张苏常对身边的亲人说,用自己的一份爱心,给藏区贫困孩子带来一片温暖,这难道不是天底下最有意义的事吗?每天下班后,他都会来到书房,默默地看着那些“哈达”,对张苏来说,这些“哈达”已经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堆龙德庆乡人大主席旦增是这些年来张苏爱心事业的见证人之一。张苏在镇江每个月都会和他通几次话,他们谈论最多的就是藏区的贫困孩子。在旦增眼里,张苏对西藏、对西藏的孩子有着真挚的爱,执着的爱、深沉的爱。他记有一年冬天,张苏得知一个藏民孩子生病的消息,连夜赶去送药,差点命丧雪窟。这种爱超越了生命,进入了灵魂。他也看到了爱的传递,这两年,先后有两名江苏大学的大学生来到堆龙德庆乡工作。这两名大学生家都在内地,在镇江读书时,曾参加过张苏组织的爱心捐赠会,来西藏工作,受张苏的影响很大。这就是爱的力量!在张苏同事眼中,张苏是服务群众的“热心人”,也是遇困群众的“及时雨”。他立足岗位,怀揣着爱民之心,去年以来帮助困难群众40余名,锦旗就收到了7面。

旦增说,张苏已经成了堆龙中心小学的一张“爱心名片”,也是藏民心中“友谊使者”在我们藏民心中,他就像“哈达”一样圣洁令人尊敬。

精神帮扶,他用爱心打通了心灵的“天路”

认识张苏的人都说,在他的身上能感受到一股爱的春风。这几年,随着国家对西藏等边远地区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张苏在与西藏儿童的沟通中,了解到他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受家庭教育、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孩子们在成长中遇到的“情感困惑”却始终困扰着他们。今年春节期间,扎西的孙子给他打电话拜年,跟他说:叔叔,我爷爷和父母都是牧民,我跟他们说什么他们都不懂,我觉得特别无助。这句话让张苏陷入沉思:是啊,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藏区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将会越来越少,而情感需求自然会越来越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帮助西藏儿童在成长时期情感方面出现的诸多烦恼,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打开眼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苏得知大队民警朱思丞的家属在江苏科技大学负责助学管理工作,当时她正在组织藏族学生假期回乡支教,其中藏族学生桑旦顿珠的事迹在当地引起了反响。张苏眼前一亮,为何不利用镇江丰富的高校资源,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与西藏儿童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用年轻大学生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知识为藏区孩子们解答他们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实现身心全面成长

说干就干,张苏通过朱思丞找到江苏科技大学,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学的支持。2018年5月18日下午,张苏开始在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南校区同时招募“西藏儿童成长陪伴”志愿者,在大学伯藜学社老师和同学们的配合下,遴选出100余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作为第一批志愿者制作了连心卡,写了寄语信。5月22日至6月1日,张苏带着书包等捐助物资和连心卡先后前往拉萨堆龙德庆区德庆乡中心小学、昂嘎村幼儿园、山南地区乃东区昌珠小学及幼儿园、日喀则地区东嘎乡中心小学及江孜县加麦村幼儿园、楚布寺幼儿园,共计7所小学及幼儿园,藏区行程2000多公里,向孩子们赠送书包,并亲手将卡片交给当地学校校长和老师。德庆中心小学校长旺久动情地说张警官永远是我们的知心人。前几年,给我们资助了书包文具,现在又给我们资助思想,真是想我们所想、知我们所需。他说,这几年国家资助力度很大,孩子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受地理交通等方面影响,当地小学生最缺乏的是眼界,最需要改变的是视野,最无助的是情感困扰,藏民最需要提升的是对教育的重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学校很难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很好地弥补学校在这些方面短板。旺久代表学校向张苏表示感谢,并诚挚希望以后能够进一步扩大范围,让更多藏区孩子受益。昌珠镇小学在其教学简报上称这项活动不仅有效解决了家境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还与“西藏农牧区学校之间架起了一道民族团结友谊桥梁,结成了手拉手心连心的朋友关系”。当地政府领导也认为,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不仅有利于孩子身心全面成长,而且通过孩子向其藏族家庭和亲人传达内地关爱,使藏族同胞及时、全面和正确认识飞速发展的中国,对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增进对美好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各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保持社会稳定均具有很大意义。山南昌珠小学老师索朗央吉说,这项活动点亮了西藏孩子的人生之路,一定会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苏藏各地”。

这项活动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不少孩子给大学生志愿者寄来了明信片。堆龙牺牲警察东巴的遗孀打电话告诉张苏:儿子在内地不仅有你这样一个好叔叔,还多了一名李燕姐姐。孩子们表示一定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多向大学生哥哥姐姐请教。不少大学生志愿者也表示,他们被张苏的事迹所感动,为社会和藏族同胞服务,既是一种荣幸,也是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后不仅会在精神上帮助藏区孩子,还要在物质上伸出援助之手,以自己的行动助力国家脱贫战略。

有哲人曾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十年来,张苏始终用善心坚守善行,在他的天平上,为民永远是最厚重的砝码;在他的宣言中,爱心永远是最响亮的声音。他的事迹引起了广泛关注,江苏电视台、西藏电视台、镇江电视台、镇江日报、省委宣传部“志愿江苏”网等相关媒体进行了报道。面对这些,张苏平静地说,我所做的是一名警察、一名党员应该做的。爱是这个时代的标签,我要静静地做一朵盛开在警营的“格桑花”,为更多藏族儿童带去爱和祝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爱架起汉藏民族的“连心桥”,成为见证民族团结、汉藏友谊的洁白“哈达”!

 

作者简介:朱思丞,任职于江苏镇江市润州区九华山路交警支队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苏莉莉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