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精品书城

警徽荣耀(九)

来源:群众出版社福尔摩斯探案俱乐部 作者:王文硕

与死神“对赌”,我不后悔

——记吉林省吉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技术大队大队长朱建民

 

一根红线,一根黄线,我到底要剪断哪一根?

伴随着定时炸弹嘀嗒作响的倒计时声音,主角拿着剪刀面临生死抉择,观众的刺激和紧张感瞬间爆棚。警匪片中,这是人们异常熟悉的桥段。

许多个夜晚,朱建民都会反复做着这样类似的梦。

每次醒来,后背都已挂满汗水。

每当下一个夜晚来临,他都希望自己的梦境寂静无声。

因为,自从干了这一行,心里总会对突如其来的巨响感到莫名的抵触和恐惧。

对于像朱建民这样的排爆手们来说,第一次错误,就是最后一次错误。

许多人劝过他,能换一个工作就换一个工作吧,干啥不是干,已经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何苦非要整天把命别在裤腰带上挣饭吃?

朱建民总是笑笑不说话。

的确,排爆工作的危险,不身临其境真的无法切身体会。

许多年轻人练兵千日,觉得自己确实准备好了,可一到排爆现场,面对真实的炸弹,忽然就连站立的力气都没了。

“他们害怕炸弹真的响。只要一响,在场所有的人都完了。”朱建民说。

这本身就是一场与死神的“对赌”——要么全赢,要么全输,唯一的赌注,就是生命。

恐惧,是排爆者内心的一道魔障。有的人迈过去了,有的人迈不过去,最终选择离开。

朱建民今年47岁。这么多年过去了,他遇见过太多的同行,也见识过太多次离开。他总是拍拍他们的肩膀,即使这其中有许多都是自己一心一意、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他也真心祝福这些离开的身影。

然后,朱建民再默默转身,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训练、研究,同时,时刻准备着下一次突发任务的到来。

排爆,对朱建民来说,绝不只是“挣饭吃”这么简单。

在他心里,用文绉绉一点儿的词来说,坚守,关乎信仰,关乎责任。

认识朱建民的人都说,他是个谦和亲切、从没跟人红过脸的人。然而,在爆炸物面前,他却会表现出另一面——冷峻、果断,甚至带点儿霸气和杀气。

“每次出任务,他都是第一个上。那种危险,搞排爆的人都明白。可是他永远把危险留给自己,哪怕只有一点儿生的希望,也是留给我们。”不止一个队员这样描述朱建民,言语中流露的,是生死堆里过了命的兄弟之间那种特有的亲切、感激,还有敬佩。

至今,朱建民已经参与过重大活动安检搜爆任务210余次,妥善排除各类爆炸装置40余个,销毁各类废旧炸弹80余枚,没有出现过一次纰漏和疏忽。

这就是吉林省吉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技术大队大队长朱建民从事排爆工作17年来交出的成绩单。他是吉林市唯一的“排爆专家”,先后荣立2次个人二等功、3次个人三等功。

荣誉接踵而至,而在朱建民的内心深处,他还是那个从东北小镇上走出来的农家孩子。

怀抱爆炸物的一小时

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是朱建民的家乡。1970年8月,朱建民出生在镇上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89年,沈阳军区来镇上招兵入伍。朱建民以各方面优秀的表现,实现了成为一名军人的梦想。爆破排雷,成了朱建民的一块“金字招牌”。多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和数百次的实爆作业,使他从一个“毛头小兵”变成全军的技术骨干,多次得到上级表扬。

1999年9月,朱建民正式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吉林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工作。

“局里正缺排爆人才,你能不能回去考虑一下,继续干排爆的老本行?”领导知道朱建民的爆破排雷专长,请他认真考虑组织上的建议。

排爆工作的高危性,朱建民是心知肚明的。此时,朱建民的父母双亲已70多岁,孩子才两岁多,各方面的担子都不轻。

朱建民也矛盾过。他也想做个让老人放心的儿子,做个能平安无虞陪伴孩子长大的父亲。但是,想一想组织上的重托,想一想部队多年的教育,他总觉得,只要事业需要冲锋陷阵的闯将,自己就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庸人。

“好战士就应该吃得住硬、扛得起来,就应该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书写别样精彩的从警历程。”朱建民在日记中写道。

心意已决。他瞒着家人又干起了老本行,担当起了特警支队排爆排险“排头兵”的角色。

刚到特警队,朱建民成为队里唯一的排爆民警。入警两年后,第一次真正的考验很快到来。

2002年5月的一天,吉林市公安局接到群众报警,在吉林大街一楼内发现一枚使用煤气罐制作的爆炸物。

经过紧张排查,朱建民在进楼大厅和楼道内发现了两枚由煤气罐和灭火器制作的爆炸装置。两枚爆炸物制作得非常专业,采用洗衣机定时器和继电器的方式导电激发。

此时,定时器的指针已经临近燃爆点,情况十分紧急。看到这种情况,朱建民一边喝令战友们紧急撤离,迅速从其他通道疏散楼内群众,一边只身进入现场进行排爆。凭借专业知识和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他成功拆除了安在煤气罐爆炸物上的洗衣机定时器,整个过程用了大约五分钟。

“那简直是人生中最漫长的五分钟。”朱建民回忆,虽然定时器拆除了,但他无法判断煤气罐内部爆炸装置的结构。如果在煤气罐内部接有继电器,切断电源时爆炸物会引起爆炸;如果煤气罐内部还有其他起爆方式,随时还有可能爆炸。

必须迅速将爆炸物转移到野外无人地区进行拆解!

当时,由于条件所限,队里根本没有现在排爆工作普遍使用的专门盛放运输爆炸物的设备,更没有专业的防爆服。为了防止颠簸引起爆炸,朱建民找来一件防弹衣裹住这枚随时可能爆炸的煤气罐,然后抱着它就爬上了一辆普通运兵车。

崎岖的山路上,坐在运兵车后排的朱建民死死盯着司机的后脑勺,他小心翼翼地把爆炸物抱在怀里。

一动都不敢动。汽车每一次颠簸,他的心都像要停摆。不多久,就清晰地感觉到一股股汗顺着脖子往下流。他的脑子一片空白,心里默念着:“不要炸……不要炸……”

就这样,一直颠簸了一个多小时,他们终于把爆炸物带到了野外安全的地点。

接下来的三个多小时,朱建民成功分解出计时器、电池和雷管,以及填满的炸药和剧毒化学物质。

“那一战与其说是胜在专业知识,不如说是胜在胆识。当时我血气方刚,而且刚刚成为一名排爆民警。我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拿下!”说话间,朱建民眉梢一挑。

关键时刻的肩膀,危难时刻的担当

工作之余,朱建民喜欢爬山,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爬山能让自己冷静下来。”

的确,头脑冷静、思路清晰是排爆民警必需的素质。

“轰!”2005年6月6日,吉林市船营区一居民楼发生爆炸事故,一名犯罪嫌疑人在家中自制爆炸物时不慎引爆其中一枚,造成肋骨骨折、眼部受伤。据嫌疑人交代,其家中还有五枚自制爆炸物。

“那是一个老式火炕楼,火炕被炸出了一个直径约一米、深约半米的大坑。”朱建民回忆,爆炸导致房间的墙上全是血迹,棉絮、衣物、纸箱等物品将本就凌乱的房间填满。

朱建民很快发现了问题的关键:“这起爆炸导致那些未爆炸的炸药、电池、裸露铜芯全都缠绕在一起,线皮烧焦、铜线裸露,如果稍有不慎线路导电,或者拆除导线有误,那遗留在现场的五枚爆炸物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

此时,楼外战友在焦急等待,群众也在翘首期盼,时间越长,社会舆论压力越大。

冷静,一定要冷静。一条线路一条线路地查,一块电池一块电池地解。找到线头,一点点往下捋,一根根往外拆。

时值暑期,气温超过30摄氏度,加上身上70斤重的排爆服,朱建民的衣服很快被汗水浸透。“当时穿的排爆服由于年久老化,排风扇失灵了,不断从头上流下的汗水布满了防爆头罩,模糊了我的视线。”为保证拆弹速度,朱建民直接摘下了防爆头罩。

就这样,头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朱建民紧张忙碌了一个多小时后,五枚爆炸物的导线、电池和炸药全部被分离开来,并被成功转移到排爆罐内。任务完成后,在队友的帮助下,他脱下排爆服,里面的作训服就像水洗了一样。

像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一些炸弹已经炸响,而排爆民警需要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坚决防止二次爆炸,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安排爆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责任使命更加艰巨。危难之时,公安民警必须要吃得住硬,顶得起来,把“担当”二字突出出来。

2008年3月,一名犯罪嫌疑人手持炸弹闯入吉林市一家银行,并索要3万元现金。银行工作人员立即呼救报警。慌乱中,嫌疑人扔下炸弹,逃离现场。

这是一个使用手机遥控的炸弹。嫌疑人将靶机和炸弹连接在一起,一旦用手机拨通靶机,靶机的响应便会产生电流,振动和响铃即刻触发炸弹的传感器,控制引信起爆,其专业精密程度超出预想。

此时,犯罪嫌疑人仍然在逃,随时可能通过手机信号引爆炸弹,而且当时全国的特警队中还很少配备信号干扰仪。为审慎起见,公安局专门请来了社会上两名资深爆破专家参与处置。然而,在评估过现场爆炸装置后,两位爆破专家都认为情况太危险,无能为力。

面对困难,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别人能退,公安民警不能退。”朱建民告诉队友。

就在大家冥思苦想寻找解决办法之际,朱建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用考场屏蔽仪试一试。尽管他明白,考场屏蔽仪属民用设备,并不能完全屏蔽所有手机信号,处置依然存在很多风险难点,但时间不等人,他决心冒险一试。

架设考场屏蔽仪之后,朱建民进入了现场,他感觉到自己心跳得厉害,状态不够好,便迅速退了出来进行调整。

呼气……吸气……朱建民一遍遍做着深呼吸,努力平静着自己的心情,然后,第二次进入现场。

这一次,朱建民沉着冷静,先利用排爆机械手将爆炸物夹出,再小心翼翼地把爆炸物转移至排爆罐内销毁。

危险解除了,当身着排爆服的朱建民终于从排爆现场走回来时,等待他的是队友们雷鸣般的掌声。一名队友一边流泪,一边抱着朱建民:“朱哥,看到你逆行的身影,看到你一步一步地走向炸弹,我们帮不上你忙,心里特别难受、特别无助、特别痛苦。你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每当这种时刻,朱建民总是拍拍战友们的肩膀,安慰他们,就像什么危险都没有发生过。

他是整个技术大队的“魂”

东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场。

曾与朱建民共事多年的王阳记得,2007年10月,吉林市火车站工地发现多枚日军遗留炮弹,朱建民接到命令,带领队员迅速赶赴实地查看。

由于这些炮弹生产年代久远,引信保险装置已经脱落,外表严重腐蚀,弹内炸药与弹皮已经生成苦味酸盐,只要受到摩擦、撞击或断裂,就可能随时引爆,把附近夷为平地、化为灰烬。

在这样的处置条件下,防爆服根本无法保证安全,而且穿着笨重不方便工作,因此,排爆人员只能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场作业。

“像往常一样,他把我们都劝到了几百米外的安全地带,自己只身进入了排爆现场。在这里,铁锹、铁镐等坚硬工具根本无法使用,他只能用木棍和双手一点点剥离土层。”王阳说。

手上的皮磨破了,指甲里嵌满了泥土,朱建民咬紧牙关,继续用双手清理着。他大气也不敢出,丝毫不敢松懈怠慢,因为中途如果摔倒或者碎石滑落都是极其危险的。

“我就一块土一块土地刨挖,连续在两米深的坑内爬上爬下,时间长了,手指麻了,胳膊担不住了,累了困了。但我时刻提醒自己,再苦再累,我都要咬紧牙关。”寂静的世界里,朱建民不停地给自己打气。

在持续用手刨挖12个小时之后,朱建民独自清理出各种类型的遗留炮弹共计36枚!他忍着疼痛,像呵护婴儿一样,用双臂抱住弹体,小心谨慎地把它们逐个放进了装满沙子和布条的车厢内。随着炮弹被拉至安全地带并成功销毁,全市人民的心也终于落了地。

“朱队长就是我们整个技术大队的‘魂’。”

在吉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技术大队,不止一个民警这样向记者形容。

“朱建民是我们整个特警支队的中流砥柱。”吉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张冶说,“他是一个极具党性,而且业务上十分突出的人,在从警的17年里,他保持着一名党员的优秀传统作风,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特别是在支队分配到险急任务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上,并且能保证任务顺利完成。在他的办公室里,无论是桌子上的文件还是书柜上的书永远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在思想上他也是积极要求进步,在大队内部,他经常性带领全体队员进行党内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朱建民一有时间就研究各类爆炸装置或者是浏览各大排爆论坛,在论坛上通过和同行交流,他学习了更多的排爆技术,也可以对全国各地方处置排爆案件提供更多的宝贵建议。”

用科学精神把排爆事业传承下去

这些年,干排爆越久,如履薄冰的感觉就越深;看过的爆炸案例越多,朱建民对犯罪嫌疑人就越痛恨。

“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想到幸福的家园被炸得瓦砾遍地,蒙难群众在惊恐中痛哭流涕,还有什么比这种事更让人揪心呢?”朱建民想,一定要让更多年轻民警把排爆这项事业继承下去,让老百姓活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

公安排爆工作特别需要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因为这项工作中深藏着太多的未知。正因如此,朱建民抓紧一切时间向书本学理论、向同行学技术,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步提高,只要遇到与排爆有关的知识,他都会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正是基于这些准备和历练,他成功创造了17年“排爆零事故”的战绩。

多年来,朱建民不仅圆满完成了吉林市勒索大型超市爆炸案、爆炸杀人案、某小学遥控爆炸案、邮寄快件爆炸案等一批高风险排爆排险任务,仅近三年,就排除疑似爆炸物十余个,排爆工作成绩一直处于全国同行业前列。

为了让更多同志更好、更快地学习排爆技能,他结合平日所学,查找有关案例,在电脑上还原制作了许多爆炸物原型,为身边同志学习提高提供了有力依据参考。

“我每周花三个半天,为大家讲排爆理论知识、炸药类型和特种设备的使用方法,还组织大家进行体能和心理训练。”朱建民说,“我不担心随时可能出现的警情,操心的是大家业务素质的提高,希望有更多人把这项事业继承下去,希望我们这个团队越来越正规、越来越专业、越来越职业。”

技术大队民警史明杨告诉记者:“朱队长虽然话不多,但他说的每句话都在点儿上,很实用、很暖心,因为他的出发点就是确保我们每个队员的人身安全。”

“朱队长很重视我们队员的技术培训和学习深造,还非常重视将我们队员送出去深造。从我入警以来,我们中队七个人都轮流赴南京、合肥等地参加了排爆技术培训,这也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史明杨说。

教导员郑连中也觉得,朱建民在生活中和在业务上有一种“反差萌”:“平时在生活里,他是个少言寡语的人,但是在工作中,他对排爆队员的培训却十分认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战经验,他都讲得细致入微,希望队员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保证自身安全,顺利地完成任务。他就是这么一个无私的人,是我们整个团队的核心。”

“目前,吉林特警拥有价值超过千万元的高科技精密排爆装备。”吉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翟延军告诉记者,“老朱业务知识丰富、作风过硬,对所有的设备都使用得很小心,而且保养得好。装备交给他,我们放心。”

事实上,朱建民为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费尽心血。为实现实战经验与技术创新的完美结合,朱建民组织革新了老式排爆机械手,研发了速降绳索固定器、破门器、多功能排爆车,既增加了实用性,又节省了资金,特别是他组织设计的多功能排爆车,更是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2010年,朱建民向特警支队建议,要在技术大队内部,设立一个排爆中队,培养专业人才,打造专业队伍。“一晃七八年过去了,排爆中队从最初只有一名民警发展到现在一个七人建制的中队,而且已经有了相对完备的应急预案来处置爆炸突发警情。在近年来我们一起处理的涉爆案中,他不但保证了各个爆炸物的成功拆除,也确保了各个大型活动的顺利进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翟延军说。

隐瞒十年,不想家人忍受等待与担忧的煎熬

“从事这么危险的职业,你家人一定很担心吧?”

面对这个问题,朱建民的答案出乎意料——直到十年后,他的家人才真正知道他的工作性质。“当时有吉林当地媒体对我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看到报道后,我三弟第一个给我打电话,让我赶紧转行,说太危险了!”朱建民说。

朱建民去了部队,妻子王艳秋只知道丈夫在工兵营,却根本不知道他在部队具体做什么。朱建民转业进了公安局,他只告诉妻子自己进了特警大队,却压根儿没提自己搞什么专业。

他不说,她也就不问,而且从来没有起过疑心。她只知道丈夫有时候会打篮球,会和队友们一起游泳、跑步、射击,做各种体能训练。在家里,丈夫从来不提工作上的烦心事,报喜不报忧是他的一贯风格。只不过,他偶尔会捎几本公安业务的书回家,这些书放在他的床头,因为翻的次数太多,都起了毛边。

“犯罪嫌疑人一次次给我们出题,排爆民警就要一次次地完成答卷,我们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出错,必须每次都考一百分。”朱建民知道,排爆工作不仅意味着排爆队员要承担更多、付出更多,它更意味着流血和牺牲。这对一个妻子来说,无疑是残酷的。

有多少次,当他穿上防护服走向爆炸物时,脑海中闪现的是妻子和孩子陪伴在身边的画面。唯一知道的是,每一次出任务,他都做好了不能再回来的准备,而他肩负的使命不允许任何害怕和迟疑。

然而,每次从鬼门关回来,朱建民都只字不提自己经历的那些生死瞬间。他知道妻子已经很累,他不忍心让她再有额外需要操心和担心的事情。

从两人结婚开始,两地分居就成了常态。家里的大事小情,老人的身体、孩子的学习、亲戚朋友们之间的走动往来,王艳秋从来不用丈夫操心,里里外外一把好手。

和丈夫一样,王艳秋也有自己没有说出口的“秘密”。

那是他们的儿子出生刚满6个月的时候,一天夜里,儿子突然发起高烧,小小的身体滚烫灼人,急得王艳秋欲哭无泪。那时正值半夜,邻居们都在熟睡,街上空无一人,王艳秋先是不断用酒精给儿子擦拭着手心脚心,实在没办法了,她抱起儿子,深一脚浅一脚,一路走到医院。

许多这样孤独无助的时刻,王艳秋都是自己度过的。“挺过来了,再回头看看,也没啥,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她笑笑,就好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就好像每次朱建民从部队回来问起家里如何的时候,她总是回答的那句——“一切都好”。

细心的朱建民明白,妻子这句“一切都好”的回答,包含了多少坚忍和操劳。她已经如此辛苦,他不忍心再告诉她工作上的事,让她默默承受等待与担忧的煎熬。

所以,他瞒着家人,尤其是瞒着妻子,这一瞒就是十年。

直到2010年,夫妻俩一同去参加一个同事聚会。席间,一位在部队里也搞排雷的战友走过来,端着酒杯激动地说:“老朱,我敬你一杯!你是我们排爆行业的专家,那么难拆的炸弹都被你给解决了,我们佩服你,必须敬你一杯!”

朱建民端着酒杯笑着,可是他不用看就知道,妻子那双疑惑的眼睛在紧紧盯着他。

“啥是排爆?你到底在干什么?”这顿饭过后,从来不过问丈夫工作的王艳秋终于忍不住当面问丈夫。他不是特警吗?怎么会和拆炸弹联系在一起?王艳秋的心瞬间揪紧了。

“你说你干哪个警种不行,非得干这个吗?多危险啊!”当时,妻子王艳秋也十分不理解。

王艳秋这才明白,以前许多个深夜,朱建民被紧急叫走,问他,他只说“单位有急事”,却从不肯说具体什么事情。她也才明白,有时候在丈夫胳膊上、腿上看到的伤痕都是因为什么。她想到朱建民每次出任务后回家时的轻描淡写,就不禁后怕。

此后,每次朱建民出门,王艳秋都提心吊胆,直到他下班平安到家,她悬着的心才能彻底放下。

“排爆,是他专注的理想和追求,他想干的事儿,谁也劝不了。”王艳秋逐渐理解了丈夫,“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丈夫和他的战友们,在每一次排爆中都平安。”

 

金盾下的荣光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张出色的答卷——从警17年来,朱建民始终身处公安排爆排险第一线,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他深知社会平安的“生命导线”就拽在自己手里,敢于与危险和死神“对赌”,先后妥善排除各类危险爆炸物品40余枚,参加重大安检安保任务210余次,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上级交办的急难险重任务。17年来,他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先后被评为全省“吉林好人”、全省“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并被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他所在的特警支队技术大队先后被授予“市青年文明号”、“市局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先进集体”、“队伍正规化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年又一年的出生入死,一年又一年的默默奉献,朱建民从吉林的小山村,一路走到了首都北京。

2017年5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五年一度的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金色大厅内,气氛庄重热烈,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着装整齐、精神振奋,胸前的荣誉奖章和大红花格外醒目。

“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大家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几乎是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这些年来,每当看到公安民警舍生忘死、感人肺腑的事迹,我都深受感动;每当听到公安民警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赴汤蹈火、流血牺牲的消息,我都深感心痛。广大公安英雄模范身上体现的忠诚信念、担当精神、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激荡着朱建民的心灵,让他与在场的所有英模代表们深感温暖与激动。

在这一天,朱建民被授予“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手持锦旗与奖牌,朱建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英模代表们站在领奖台上,用庄严的敬礼回应捧在手中的荣誉。

这一路,风雨兼程不离不弃;

这一生,誓言常伴无怨无悔。

朱建民知道,鲜花和掌声,饱含着党和人民的期待,饱含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一次次与死神“对赌”,一次次挑战生命的极限,这就是“排爆”特警朱建民的无悔人生。一个铮铮铁汉,靠的是人生信念,靠的是英雄虎胆,靠的是忠诚果敢,靠的是铁打双肩。面对正义,面对道义,他选择的是冲锋在前。默默坚守17载,他内心中坚持的只有社会的和谐、百姓的平安。洒向人间皆大爱,浩然正气在心间。我们相信,朱建民的人生不仅无悔,而且还将更加精彩。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