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纪实

毒语者

来源:中国刑警 作者:黄晓梅

  初识毒物检验

  有一种警察鲜为人知,他几乎整天待在刑侦大楼的化验室里,依靠化验鉴定来破译犯罪密码,证实犯罪。

  1984年金秋,22岁的曾远雁从赣南师院化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赣州市公安局,从这里开始了他的解读毒物人生。他和王捷是这里仅有的两名理化技术人员。

  问世间毒为何物?直教人生死难卜。

  初来理化室报到时,曾远雁脑子里浮现出的是这样的场景:丫鬟取来一枚银针,扎到饭菜里面,片刻之后,只见银针变黑……

  “不好,有毒!”

  “王捷在哪儿?”门外传来一声问话,把曾远雁正在穿越的思绪拉回现实。

  曾远雁看看表,已是中午12点多钟。他把风尘仆仆的来人上下打量了一番,重新戴上医用手套说道:“王老师出现场了,我是新分配来的曾远雁,有什么事可以跟我说。”

  “嗯嗯,曾远雁,新来的法医。”安远县公安局法医胡啟贵说着,从随身斜挎包里拿出塑料袋,小心翼翼解开两层塑料袋,里面是一个铝饭盒。

  “这是什么宝贝?包裹里三层外三层的。”曾远雁好奇道。

  “是我们法医视如生命的生物检材,千万不能丢失。”

  上班第一天就遇到命案,曾远雁立刻进入角色,说:“我去拿工具!”

  “今天上午8点多钟,安远县龙布镇一条小路茅坑下发现两具男孩尸体,死因不明。报案人是当地村民。”胡啟贵简单介绍了案情。

  曾远雁听后想了想,感到一时难以把握,便说:“还是等王老师回来吧!”

  话音未落,王捷已经到了门口。

  “外围调查显示,两具男尸是亲兄弟,哥哥5岁,弟弟3岁。兄弟俩昨天上午离家后失踪。侦查结论是不排除外力谋杀,但要排除毒杀可能。要定案,必须检验出死者体内的具体毒物。”胡啟贵分析。

  王捷将铝饭盒轻轻打开,一股腥味扑鼻而来。

  一旁凝神看着的曾远雁,差一点儿“哇”的叫出声来。他捂上了嘴,心脏越跳越快。

  “需要提取胃内容物进行毒化检验。”王捷盯着饭盒内的胃片说。

  “味道太大了,开一下窗户。”曾远雁走过去将窗户打开,但对于这个面积小、没有排风设施的简陋生物检验室来说,显然开窗作用不大。

  曾远雁于是拿来一只口罩,准备戴上。

  “面对腐败的尸体不允许吐唾沫,不允许呕吐,也不允许戴口罩,这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做好法医的本分。”师父王捷立即给徒弟立了几条规矩。

  “为什么不让戴口罩?”曾远雁感觉不可思议。

  “很多毒物、农药用鼻子闻,就能分辨出特殊气味,为检验提供方向;不戴口罩能发现更多细节。”王捷和颜悦色道。

  师父的这条规矩,曾远雁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

  有一次,一名女子死在废弃的老屋,很久才被人发现。

  曾远雁一下车,就发现这个现场跟别的现场不太一样,没有围观的群众。越靠近案发现场,臭味就越浓越重。等到进屋时,他差点儿吐了出来,但他一直强迫自己忍着,直到检验完尸体。

  经过检测,提取的胃内容物及在现场提取到的面麻饼,均未检测到有毒物质,结合食物消化情况,可以推断死者是在饭后两小时被害的。

  “在法医学的实践中,胃肠道食物消化和推进程度的利用价值,不逊于尸表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胃内食物的状态,经过专业分析,确定死亡时间,为案件的及时侦破提供帮助。”王捷说。

  确定了死亡时间,就缩小了排查范围。安远警方从死者的损伤、黏附的泥土、作案工具等锁定凶手是一人,可能是孩子的熟人或亲戚。

  几天后,凶手落网,果然就是两兄弟的姨父。

  嫌疑人怀疑妻子与姐夫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怒不可遏的他本来是去找妻姐夫理论,但在途中却见到了妻姐夫的俩儿子,他瞬间失去了理智,将孩子带到无人之地,用随身携带的菜刀将两人杀害。

  曾远雁第一次亲眼见证了法医毒物学的关键作用,不仅能为案件侦破提供方向,还能为审判提供证据。

  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好法医,为生者申冤,替死者昭雪。

  癫痫发作疑云

  农历腊月二十七,再过三天,赣州市全南县的李峰就30岁了,可媳妇连个影子还没有。那是1996年。这在农村可是大龄剩男了,他心里不由得暗暗着急。

  快过年了,灰蒙蒙的天空阴沉沉的,分不清是雾还是霾。李峰感觉自己被这沉闷的天压得有些透不过气来。

  “叔叔,叔叔。”叶春和叶明小哥俩一早出来玩,经过李峰的杂货店,看到他时齐声喊。

  “好,来来来,叔叔给你们糖吃啊!”李峰随即从自家店里拿了四颗水果糖,分给了叶春和叶明。

  这小哥俩是叶国伟的儿子,平时李峰经常到他们家串门聊天,跟兄弟俩早已熟稔。俩孩子高高兴兴地接过糖,一边吃,一边蹦蹦跳跳地玩去了。村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燃放的爆竹声。

  一个小时后,叶春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家人发现后急送医院就治,诊断为癫痫发作,进行了常规的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

  二十多天后,叶春在吃完早餐后再次发生上述相似症状,经医治后好转。当地村民和卫生部门均认为是不明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癫痫发作。

  1997年4月20日早餐后,叶明突然站立不稳,抽搐,头晕,经治疗后好转。

  5月的一天傍晚,叶国伟的媳妇在吃过晚饭后,突然倒地,头晕,想吐,经医治后好转。

  6月11日,叶国伟一家四口人在吃完午饭后,先后出现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呕吐、昏迷现象。叶春、叶明两兄弟经医院抢救无效,于第二天死亡。叶国伟夫妻在赣州市医院因“中毒性脑损害”住院治疗一个多月。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一家人悲痛万分。

  伤心之余,孩子的父亲突然意识到:没有外伤,没有遗传,以前从未发现类似情况,最近身体也很好,CT及神经系统专科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接诊医生也没有诊断出造成癫痫发作的常见原因,全家人的癫痫发作颇为蹊跷。

  之后在11月、12月,叶国伟先后有四五次发现自家厨房碗里的盐有异常。他没敢使用有异常的盐做菜,偷偷地将其保存下来。半年多夫妻俩没再出现癫痫发作症状。

  1998年1月3日,夜空漆黑得像浸透了墨汁一样。正准备就寝的叶国伟夫妇忽然听到厨房传来异常的响声。

  警觉的叶国伟夫妇轻手轻脚来到厨房,发现厨房门被撬开,里面有一个人打着手电,正往水缸里撒着什么。

  “谁?”叶国伟一喊,把那人惊得手电“啪”地掉到了地上。

  夫妻俩做梦都没有想到,这个鬼魅似的影子竟然是平时跟他们来往密切的李峰。

  他来厨房干什么?他朝水缸里撒什么?联想到两个孩子的死,联想到一家人莫名其妙的患病,面对不能自圆其说的李峰,夫妇俩扭住他并报了警。

  全南警方勘查完现场,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并就两个孩子的整个救治过程去医院找到当时抢救的主治医生了解情况。从医生描述的症状可以判断,两个孩子很有可能是中毒身亡。

  全南警方提取了李峰投放药物的原装塑料袋、食盐,交给曾远雁检验鉴定。

  经过反复检验,从中检测出含有四亚甲基二砜四胺成分,是一种无味、无臭、有剧毒的粉状物,俗名“毒鼠强”。

  疾病性癫痫发作,以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为主要特征,一般都有特定的病因、既往病史和家族史,大多发作不分时间、地点、场合。这和毒鼠强中毒多在进食后短时间内发作存在明显区别,从而推断叶国伟一家癫痫样症状系毒鼠强中毒所致。

  经审讯:李峰平时跟叶国伟夫妻关系不错,眼见快30岁了,心里着急的他在1996年冬天请叶国伟媳妇帮忙做媒找对象。她当时答应了,但后来却没有了下文。

  李峰有些恼火,觉得自己经常帮他们家的忙,可她却敷衍了事,不替自己这个光棍儿汉着想,于是越想越气。尤其是看到他们一家人快快乐乐地生活时,倍感孤独的他心里愈加扭曲,便想到用鼠药去毒他们一家人,给他们造成麻烦后,自己再去帮忙,从而促使叶国伟的媳妇尽力为自己找对象。

  科学的司法鉴定与办案民警的缜密侦查完美结合,最终彻底驱散了这起全家颠痫发作案的疑云,捍卫了司法的公正与权威。

  已经在毒物检验分析上工作了十四年的曾远雁,很少跟“人”接触,既不参与解剖,也不辅助审案,终日埋首实验室,一遍遍地与检材和仪器打交道。他的任务看似单调,目的却异常明确:确定毒物,精确找到毒源,令一切用毒者无处遁形。

  会说话的指甲

  10月的乡村,夕阳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一片片倒映在河面的晚霞,像一团团会游走的棉花。

  放学的铃声一响,赣州市黄金区一村小学的小元、小强和小辉三个小伙伴便飞奔出学校,几人相约回家放了书包再出来一起玩耍。

  9岁的小元和往常一样飞快跑进自家厨房,想填填肚子后再去跟小伙伴会合。当他把书包放在靠窗的小方桌上时,发现桌子上有一个白色塑料袋,没有扎紧的袋子口露出了油炸米馃。

  小元欣喜万分,立即提着塑料袋朝门外奔去。小强和小辉已经在厨房后面的石板桥上等他了。

  “你们猜,我带了什么好吃的?”小元向他们扬了扬手里的塑料袋。打开后发现口袋里只有两个米馃,小元便自己吃一个,另一个分给小强和小辉。

  三个小伙伴坐在河边的石板桥上,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油炸米馃,全然不知道死亡的阴影已经在向他们席卷而来。

  不一会儿,小元便脸色发青瘫倒在地,口吐白沫,整个人在抽搐,后来便昏迷不醒。没过多久,小强和小辉也相继晕倒在地。家人发现后立即将孩子送往医院抢救。

  医院初步判断,三个男孩呈现中毒症状,但要弄清楚是中了什么毒,才好对症医治,于是报了案。

  曾远雁接受指派紧急赶往医院,提取了呕吐物及三名男孩的血液进行鉴定分析,在呕吐物及血液中均检验出了毒鼠强成分。

  经紧急抢救,小强和小辉脱离了危险,但小元因为摄入量过多,经抢救无效死亡。

  曾远雁立即将鉴定结果告知当地公安局刑侦部门,黄金区警方随即成立专案组开展调查。

  勘查现场时,民警在小元家发现三组足迹,一组是自厨房窗外南边过来,停留在窗户前,又返回的;两组从房门出入。其中两组是成人的足迹,一组是小孩的。屋门没有撬动的印记,窗户紧闭,但没有玻璃。

  办案民警在走访调查中得知,10月中旬小元家曾发生过财物被盗,他的父母曾经找过本村一名叫钟小平的妇女,怀疑她是盗贼,双方发生过激烈争吵。钟小平存在作案动机。10月31日下午3时20分左右,有村民看到钟小平曾在小元家厨房外的石板桥上经过。

  但钟小平拒不交代犯罪事实,称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老鼠药,更没有见过老鼠药。审讯工作陷入了被动。

  在没有取得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经过进一步勘验现场,大量调查走访,所有证据都直接指向了钟小平。

  “如果钟小平做米馃并在里面下毒,那么她的指甲上一定有附着物。”曾远雁认为。

  专案组民警立即将钟小平请到赣州市公安局实验室配合调查。

  “不是我下的毒,不是我。”钟小平顽固地说。

  “是不是你下的毒,现在就让事实来告诉大家吧!”曾远雁对钟小平道。

  钟小平不知所措地搓搓双手,不置可否地笑道:“是吧?我其实是蛮会做米馃的,尤其是炸米馃。”

  同时,她目光轻蔑地看了一眼曾远雁,暗自思忖:“这两天我已经反复洗过几十次手了,就算剪下指甲,谅你们也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曾远雁不顾钟小平轻蔑的眼神,用棉签在她的十个指头上擦了药水,最终从她的双手及指甲附着物中检出了微量毒鼠强成分。

  在证据面前,钟小平终于交代了犯罪事实。

  2001年10月15日,赣州市黄金区潭东镇村民小元家的财物被盗,小元父母怀疑是钟小平所为。钟小平认为小元父母无端怀疑损害了自己的名誉,便产生了报复心理。10月29日上午,钟小平从街面上一个50多岁的卖鼠药老头儿那里花两元钱买了一包老鼠药。31日早上,钟小平将买来鼠药的三分之一拌了米馃,剩下的丢到了粪坑里。下午3时30分左右,钟小平趁小元家周围无人之际,从他家后院的厨房窗户将用塑料袋装好的两个油炸米馃放在靠窗的小方桌上,最终导致三名男孩中毒。

  半夜接到命令奔赴案发地,连夜检验,通宵分析,几天几夜“泡”在理化室,领导反复催问鉴定结果……

  如果说这样的工作压力,还不足以体现曾远雁的坚韧毅力,那么,当我走进他日复一日工作的理化室,便明白了这样的工作并非一般人可以承受。

  这个柜子里存放着涉案死尸需要检验的胃、肝、肾等人体脏器。

  这个柜子里存放着涉案当事人的呕吐物、尿液以及含有可疑毒物的血液。

  柜架上摆放着大大小小装有药液的瓶瓶罐罐。

  空气中时而飘出恶臭刺鼻的浓烈气味儿。

  这里摆放的花草,在一周后会出现枯死现象。

  这里见不到苍蝇。

  在这里工作,双手每天要仔细洗十几遍。

  ……

  曾远雁一一道来。我感觉背部有了丝丝的凉意。

  “搞这个工作,牺牲很大。”曾远雁平静地说。

  很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都已中途改行。目前,在省内干这行的人里,他算是干的时间最长的人。

  曾远雁参与过成百上千大要案的侦破,其检验鉴定为案件侦破以及随后的诉讼提供了扎实的科学证据。

  尽管曾远雁已经是主任法医师了,还被聘为公安部全国公安刑事技术特长专家后备人才,成了省内甚至国内颇有名望的技术专家,但这些似乎都还不是他坚守在这样一个“枯燥、危险”岗位上的真正动力。

  “每当我接到案情,似乎就听见了受害人的诉求;每当看见死者家属祈盼的眼神,我就决定要为死者言,维生者权;每当自己的检验在侦查破案中还原了真相,我深感自豪,倍感欣慰。这更是我前进的动力。”曾远雁深情地说。

  沉睡的新娘

  赣州市于都县一个农家小院张灯结彩,李梦与陈世福六年的爱情长跑,终于修成正果。那一天是2002年11月20日。

  “结婚我还没吃酒酿蛋。”李梦娇嗔地对陈世福说。

  陈世福立即叫其母亲煮了两碗酒酿蛋。

  一碗温热的甜酒酿蛋下肚,李梦的双颊灿如桃花,浑身热乎乎、暖洋洋的。坐在她边上的新郎陈世福,体贴地倒了一杯热水给她。

  突然,李梦昏迷摔倒在地。陈世福赶忙叫来本村的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给李梦做了初步治疗,但李梦仍然昏迷不醒。

  赤脚医生建议马上打120急救电话。

  “病人是如何昏迷的?”于都县人民医院出诊医生问。

  “可能是酒醉摔倒。”陈世福回答。

  在县人民医院抢救室,陈世福说他是深圳市一家大医院的医生,作为一名专业医生,他告诉抢救的医生,其妻子可能是脑干损伤。

  11月21日凌晨3时许,李梦经抢救无效死亡。

  她刚刚26岁,平时身体健康,没有什么毛病,家人觉得死因可疑,遂向于都县公安局报案。

  县公安局刑事技术人员立即勘查室内现场,并在殡仪馆对尸体进行解剖。

  对李梦尸检后,警方发现,死者脑干并没有受损,倒是双侧瞳孔缩小,呈现中毒迹象。

  法医认为李梦有中毒的可能。可通过对死者的尸检,却没能找出是何种毒物导致李梦死亡。这时,于都警方想到了曾远雁——那个常常能突破侦查困境的人。

  于是,曾远雁开始提取李梦的胃内容物进行毒物分析。

  通过鉴定,常规中毒死因均被排除。食酒酿蛋醉酒摔倒导致死亡这一说法也被排除。面对这个结果,接下来工作该朝哪个方向突破?

  侦查陷入困境。

  曾远雁感觉很困惑。因为能筛查的毒物、常见毒物都已经排除了,李梦到底是怎么死亡的呢?

  他决定把现场勘查情况和初步尸检情况再筛查一遍,期待从中发现可疑的地方。

  毒物化验的筛选,费时费神费财。自然界的毒物有千千万,提取不同性质的毒物,需要不同的提取方法,并用不同的检测设备去检验。

  检材反复筛查后,有机磷农药、老鼠药等常见毒药都被一一排除,案子仍是一个谜。

  一筹莫展的曾远雁回到家中,苦思冥想。

  唉!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母亲见他满腹心事,便问他遇到啥难题。

  曾远雁便把自己的困惑和问题一一摆了出来。

  曾远雁的母亲是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她告诉儿子,瞳孔的大小是判断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瞳孔大小不等常见于脑血管疾病或脑肿瘤。瞳孔散大多见于颅脑外伤,正常死亡瞳孔是散大的。瞳孔缩小多见于老年人脑桥疾病,也有部分糖尿病患者。排除疾病后,药物中毒也会引起瞳孔缩小。

  闻听此言,曾远雁心里豁然开朗。

  他立即从沙发上弹了起来,冲出了家门。

  母亲拿着雨衣追了出来,告诉他:“你的职责是读懂毒物的语言,揭开真相。所以要对每一个检材认真负责。有不知道或者不懂的,你一定要向你认为最可靠的人请教。”

  一语点醒梦中人。曾远雁最终在死者的胃组织内,检出了安定、苯巴比妥等三种安眠药成分。经送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做定量分析,鉴定结论证实:死者是被人投放三种安眠药中毒致死。

  “这是一起精心策划的谋杀案。作案人懂药性,也有获取安眠药的条件。”曾远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然而,死者家中没有发现安眠药。死者是新婚第二天死的,生前身体一直很好,亲属称其未购买过安眠药。

  根据鉴定结论及作案人的特点,侦查人员秘密来到死者丈夫工作的深圳某医院药房查处方,获取了他从药房取走上述三种药物针剂的处方证据。

  在铁的证据面前,死者丈夫供认了谋害新婚妻子的犯罪事实。

  那是1994年,陈世福与李梦恋爱了。这一年,陈世福考上了大学,李梦到东莞打工资助陈世福上大学。1998年,陈世福大学毕业,200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在深圳市某医院工作。至此,李梦与陈世福的学历、地位悬殊越来越大,李梦担心陈世福会抛弃她而另觅新欢,对陈世福与异性朋友交往过分干涉,并整日闷闷不乐。

  陈世福对此十分不满,想抛弃李梦又怕别人骂他是陈世美,遂产生了杀死李梦的恶念。2002年11月15日,陈世福在医院获取十支安定针剂,并冒用同事名义开取二十支氯丙嗪针剂和二十支苯巴比妥,准备与李梦回于都办酒席时伺机作案。

  20日下午5时许,婚宴后,按当地风俗新婚要吃酒酿蛋,陈世福趁夫妻吃酒酿蛋时,将早已准备好的安定、氯丙嗪、苯巴比妥注射液用开水冲好,又在酒酿蛋里加了盐,使李梦吃完酒酿蛋后口渴,他就让李梦喝下放有安定等药物的开水,过后不久,李梦中毒倒地……

  看似普通的死亡,通过细致的检验、分析、探索,明察秋毫,发现犯罪的痕迹,是法医之所以能够为死者洗冤的关键。

  厚厚的卷宗中,一环紧扣一环相互印证的证据,最终让犯罪嫌疑人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曾远雁觉得那一刻,是毒物分析工作者最大的荣耀。母亲的谆谆教诲深深烙在他的心里,成为他毒物检验三十四年里一直坚守的信心。

  盐罐里的秘密

  信丰县一个山村被笼罩在死亡的气息里。一天之内,陈大妹家里除了一个老年妇女外,她的小叔子与孙子、孙女三人在吃稀饭之后,先后暴毙。时间是2010年5月22日。

  顿时人心惶惶,传言四起。有人说是瘟疫来了。

  及时消除恐慌,还原事实真相,成了信丰县公安局的当务之急。办案民警初步查明:5月20日中午,陈大妹在家煮了一大锅发了芽的板薯和芋头粥,陈大妹和其亲家公傅平吃后,傅平当天下午出现呕吐、头晕等不适症状。第二天,傅平病情加重,陈大妹将其送至县人民医院救治。陈大妹送傅平去医院前,托付小叔子殷同到家中帮助照看她的孙子殷小刚和孙女殷小华。

  5月22日早上,殷同被本村村民发现死在陈大妹家的床上。

  陈大妹得知情况后,从县人民医院赶了回来,发现5月20日中午煮的板薯、芋头粥少了许多,认为殷同是吃了发芽的板薯、芋头粥中毒身亡,遂将粥倒掉。

  当日21时许,孙女、孙子突然呕吐、头晕。陈大妹急忙请人往医院送。可是太晚了,两个年幼的生命在去医院的路上夭折。

  案情重大,信丰县公安局迅速上报赣州市公安局。赣州市公安局分管刑侦工作的副局长周学云、刑侦支队支队长吴品才率侦查员迅速赶到信丰指导破案。

  办案民警询问陈大妹,其孙女、孙子可曾患病,其家族中可有类似病史,均得到否定的回答。询问其近日的饮食情况,陈大妹回答,5月22日,他们祖孙三人吃的都是白粥,其他什么也没吃。而且,法医尸检获知,殷小刚、殷小华胃里确实只有米饭,没有发现可疑物质。

  这就奇怪了!陈大妹祖孙三个同是吃的白粥,为什么孙子、孙女死了,而陈大妹自己却安然无恙?

  据陈大妹称:5月20日中午,她和傅平同吃了发芽的板薯、芋头粥。

  假如板薯有毒,为什么她自己没事,难道是陈大妹投毒?

  就在此时,市公安局刑事技术科传来消息,死者胃里没有检测到毒药。案件再一次陷入迷局。

  侦查人员决定开展外围调查。大规模走访了塘尾小组村民,进行拉网式摸排,村民均反映陈大妹一家在当地没有仇家。

  警方再次勘查现场痕迹,认真观看了傅平的昏迷症状及殷小华、殷小刚死前症状以及尸表检验情况,发现上述症状均符合中毒特征。

  是食物中毒吗?

  可死者胃内没有检测到毒物。

  办案人员决定提取死者胃内的物品,安排专人马不停蹄地前往广州进行化验检查,以探真相。

  “当时我们做了常见毒物检验,都没有任何发现。”

  是有人投毒,还是中毒事故?所有办案人员都将目光集中到了曾远雁身上,期待他能给出一个答案。

  当时吃饭的四人,有三人中毒死亡,唯有小孩的奶奶安然无恙。这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每次吃饭的不是某一个人,都是好几个人在一起的。

  反其道而行之,这是当时曾远雁想到的检测方法。

  通过还原老年妇女吃饭的经过,曾远雁发现,与其他人相比,老年妇女没有和其他人一样在稀饭中放盐。

  很快,曾远雁检测发现,死者家的盐罐中并非普通的食盐,而是亚硝酸盐。只要两三克,就足以致人死亡。利用自己的专长,曾远雁查出了这一悲剧的真相。

  5月25日下午,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努力,案情终于有了重大转机。

  陈大妹叙述,5月22日晚餐时,她们祖孙三人吃的是中午剩下的白粥。孙子、孙女吃不下,她就给他们加了一点儿盐和油。

  刑科所技术人员连夜从陈大妹家中提取盐、油送往赣州化验,结果显示:陈大妹家中的盐罐里是百分之百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中毒量为02~05克,致死量为3克,陈大妹家的亚硝酸盐足有800多克。

  这时,县人民医院传来消息,傅平已脱离生命危险,从昏迷中醒了过来。

  5月27日下午,经过五天五夜的辛苦工作,案情真相大白。

  傅平住在大塘埠圩上,他从自己原先租给河南人开卤制品店的房子里,捡回一罐亚硝酸盐,有一斤多重。看见包装还干净,他误以为是葡萄糖,便带到陈大妹家里给小孩子吃。

  陈大妹尝了一下,有咸味,告诉傅平这是食盐,于是放在家里的食品橱上。

  5月20日中午,盐盒里炒菜的食盐用完了,陈大妹便将那罐亚硝酸盐拿出来当食盐用,才出现了接二连三的中毒死亡事件。

  原来,“凶手”竟是一罐被人遗忘的盐。

  待在实验室里,却能拨开案发现场的迷雾,虽然没有亲手抓过一个犯罪嫌疑人,但曾远雁通过一份份鉴定报告,让那些以身试法者最终受到了公正的审判。与此同时,也是通过他的鉴定报告,验明凶手真身,防止了冤假错案发生。

  “虽然我们在幕后,但是能够为侦查破案提供方向、证据,还原事实真相,让诉讼顺利进行,这就足够了,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曾远雁说道。

  探秘河鱼之死

  上犹县东山镇发生了一起疑似环境污染事故。当地有关部门邀请了一位大学教授进行调查,却找不出污染源,于是向赣州市公安局刑科所求助。那是2012年4月23日。

  时任副所长的曾远雁带领技术员紧急赶赴现场。

  河岸上已经聚集了很多居民在翘首观望,猜测河鱼的死因。河道已经拉起了警戒带,几个派出所民警正在保护现场。

  “这是易制毒。”曾远雁到达现场,根据刺鼻的气味及周边枯死的树枝,很快得出这个结论。

  他怀疑,在水库上游存在着毒品制造工厂。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曾远雁从现场提取了多份水样进行检测。结果在检测的时候发现了两样罕见的物质:羟亚胺和邻酮。邻酮是生产羟亚胺的原材料。

  羟亚胺,目前被列为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将它与其他化学原料合成,便可以生产出被人们俗称为“K粉”的氯胺酮。

  根据曾远雁的推断,民警在水库的上游找到了一家涂料厂。

  在厂区门口,工人们摆放了十几个大桶,其中装满了白色晶体。经化验,桶内物质为盐酸羟胺,与制毒原料毫不相干。

  这似乎表明,曾远雁的判断有误。

  到底是判断有误,还是另有隐情?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的曾远雁,再次带领技术人员进入可疑厂房。

  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曾远雁敏锐地感觉到这家工厂可能是一个制毒窝点。他们这一次不仅从生产仪器的缝隙中提取到了羟亚胺等易制毒成分,还通过还原生产流程,推翻了嫌犯的谎言。

  门口摆放的盐酸羟胺,所谓的涂料厂,都是犯罪嫌疑人为了掩盖制毒犯罪的伪装。

  此后,曾远雁和侦查人员又专程来到现场提取了原料、产品、废水等五十多份样品检验,均检测出羟亚胺,还检出了邻酮。

  检验结果表明,这是一起新型的利用邻酮作主要原材料合成羟亚胺的非法生产易制毒品案。这为成功侦破重大制贩盐酸羟亚胺案件,提供了侦破线索和强有力的证据。

  曾远雁随后又对送检的水库泄洪口、水库下游约六公里处的水样进行了监测,直到水样稀释,不会对鱼产生危害才放心离开。

  通过侦查,这起震惊全国的制贩盐酸羟亚胺案真相大白。

  公安部禁毒局领导指出,本案是迄今(2012年)全国破获的最大的一起制贩羟亚胺案件,是一起惊天大案。

  因为这起案件,盐酸羟亚胺被列入公安部门管制的第一类化学品。

  如果没有曾远雁的快速准确定性,就意味着案件的侦查方向可能会产生偏离。由于在这起案件中的出色表现,曾远雁被江西省公安厅记个人三等功。

  对于赣州市许多农药店的销售人员来说,眼前这个中年男人的行为有些古怪。他是典型的南方人,皮肤微黑,高额头,剑眉下眼睛炯炯有神,笑起来憨厚腼腆。他不是种田的农民,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光顾这里,遇到新品农药,总要购买一瓶带走。

  曾远雁对待毒物分析,就像农民对待土地一样虔诚。

  三十四年来,曾远雁先后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黑火药组成的检验研究,并运用于办案,成功为石城县公安局侦办的案件诉讼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在丁某某等三人私藏爆炸物品中缴获的137万克黑色粉末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为黑火药的组成成分;利用红外光谱仪快速、准确地检验出发生在赣州市的一系列利用飞镖毒杀盗狗案的毒物系氯化琥珀胆碱成分;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解决了气枪子弹铅的定性、定量分析,改变了以往要送外单位检验的历史……

  曾远雁长期致力于毒物领域的研究,为4500多起刑事案件的侦破及诉讼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在我国侦查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辉煌业绩。

  在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2013年举办的全国首届毒物、毒品、微量物证检验技术交流会上,曾远雁发表的《气枪铅弹中铅的含量测定方法》一文,被国内广大同行认可。特别是该方法通过对检材消化处理过程中关键点的改造,可以满足办案需求,极大降低了鉴定成本,使区市级公安机关均可完成气枪子弹中铅的含量的检测任务。曾远雁的这一技术成果获得2015年江西省首届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三等奖。

  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出色的工作,2017年9月22日,曾远雁被评为全国公安“百佳刑警”,还先后被评为江西省优秀人民警察、全省刑事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等。

  三十多年过去了,50多岁的曾远雁因长期与毒物打交道,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可毒物检验鉴定分析,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执着与忠诚,使他在铺着鲜花与荆棘的路上,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公安刑事侦查事业中解读毒物语言的“毒语者”。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