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信仰(十七)
主推有机茶业
经过反复调查比较,王新法认为,眼下应将“山河圆”后续项目缓一缓,解决村民出行难题的修路和架桥工程,也不求一朝一夕完成,可以采取同步推进、分步实施和循序渐进的办法渐次推进。但茶园拓展和生态茶叶的培管、创立薛家品牌和打通新型产业的任督二脉,则必须摆在当务之急。
为此,王新法以南北镇政府曾授予他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员的身份,带领军人团队骨干和薛家个别农户代表,又先后考察了石门县罗坪乡的寨垭村、长梯隘村和壶瓶山的南坪村等村的旅游、种植产业,尤其是茶业的生产销售情况,更加坚定了产业活村的思路。
2015年1月1日上午,一元复始,空山鸟语,雨后初霁。应寨垭村“名誉书记”王其梅、村主任唐小雷的多次邀约,王新法带领曾德美和省城长沙临时来访的“茶客”钟情,以及薛家村堪舆人漆开毅、党员贺文清和安沟片长唐德成一行,开着那辆由“军人团队”捐赠的驻村扶贫“公务车”,沿途经过了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和组道的轮番转换,最后绕到湖北鹤峰的万寺坪,终于来到了同属于壶瓶山脉的寨垭村,见到早已在村道迎接的王其梅和唐小雷。彼此介绍完随行成员后,主人王其梅和唐小雷便引领王新法一行进入村部参观。
作为石门起步较早的“新农村”之一,寨垭村的山水资源、产业经济和人文环境,相比于其他落后村庄,自然高出了一截。这完全可从眼前这栋土洋结合的村部看到缩影。若论地理位置,寨垭较之薛家更显边远,它正好处于湘鄂两省三县(石门、桑植、鹤峰)交界处,是名副其实的“天高皇帝远”之地。但这块方寸之地,又恰恰属于武陵山脉里的一块盆地和洼地。这里平均海拔不过500余米,最高处也不过700余米,地势平坦,屋舍俨然,仿若上天刻意赐与人类的一块福地。该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564户,1874人,以水稻田为主的耕地3000余亩,形成规模化的茶园4000余亩,且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遗留下来漫山遍野的“野生”茶园亟待开发或利用。村里山水相依,峰峦叠翠,真不愧为石门西北山乡的一颗耀眼明珠。这里尤其是民风淳朴,人文鼎盛——有几篓桐油旅欧留美的留学者,有斩获世界名人头衔的成就者,有悬壶济世的中医者,更有无数义务服务乡民的志愿者。“名誉书记”王其梅,就是这样一位退休不退业、一心在为寨垭发展矢志不渝的志愿者。
在王其梅专心志致的对王新法一行介绍寨垭、推销寨垭时,陪同左右的村主任唐小雷按捺不住了,没头没尾地就从王其梅的嘴里抢过了话题,即兴推销起这位为寨垭村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名誉书记”。
他说,这位“名誉书记”绝对称得上是我们寨垭村的功臣,他参加工作几十年来,不论是当公社干部还是当乡长、书记,不论是当局长还是人大代表,不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且还时刻不忘家乡建设,近十几年来,为寨垭村的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没少操心。尤其是在2012年从县局领导岗位退休后,就没在县城呆过几天,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为咱寨垭村的产业转型和经济腾飞工作上……
“我不算啥,比起薛家村的这些贵人,尤其是王新法同志差远啰!”不等村主任唐小雷说完,王其梅便打断了唐小雷的溢美之词,并真心实意、毫不隐晦地当众向王新法道出了此番寨垭之约的真实意图。
“作为寨垭人,我肯定热爱这片故土。在这干了这么多年,也初见了些成效,但下一步如何走怎样干?感觉到两眼迷盲,可能是心太累了,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了。看到你如今在薛家村正干得如火如荼,风声水起,除了打心眼地佩服,就想结识你,希望你带领的“军人团队”,也能来寨垭传经送宝,干事创业,合作共赢。只要你来,我就将这‘名誉书记’让给你。同时,还将村部的三套办公室留给你们“军人团队”,我也不会走,跟着你们来干,一定号召村支两委全力配合好你们的工作。”
王新法还未来得及开口,随行而来的薛家四组组长唐德成,只差点暴跳如雷地喊叫了起来了。
他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王书记,你这不是在明打明地挖俺薛家村的墙角么?这不可能,就算‘名誉村长’答应,我们也坚决不同意,千万别打错了算盘。”
王新法听了王其梅的公开恳请,又听了唐德成的无礼抗拒。啥也没说,就一阵哈哈大笑起来。曾德美眼见唐德成失礼,又看到了王其梅的满脸尴尬,便一把将唐德成拉到一边,小声大气地将他训斥了一番。
其实,这唐德成今天之所以无礼地放上一炮,也不无来由。早在去年12月14日上午,王新法正带领十余个安家片的村民修建十字湾桥时,王其梅便慕名而来,在曾德美的带领下来到现场,当他看到一身迷彩、两手泥浆的王新法时,当即感动得热泪盈眶。一时间,两位退休不退业的扶贫人,双手相握,亲热地聊上了好一阵。当王其梅向王新法发出“一定请到寨垭村驻村指导”的郑重邀请时,恰好被张起耳朵的唐德成听到,心直口快的唐德成,也不客气,当场就对这位慕名的“王书记”提出过“不要到薛家来挖墙角”的忠告。自那时起,他就对王新法与王其梅的交往产生了格外的“警惕”。此番王新法特邀他随行寨垭,亦算是别有用心,且用心良苦。真没想到,这位当过领导的“王书记”如此顽固,到今天依然“贼心不死”。所以,这个唐德成今天也就更不客气了。
至于唐德成与王新法之间关系,绝对符合“不打不相识”的定数。起先,这个片长唐德成,对王新法的“山河圆”项目,尤其是生态茶理念,开始是极力抵触的。依他的话来说就是:“这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只采‘一刀茶’,纯粹是天方夜谭和痴人说梦,此路绝对不通……”通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接触,特别是在他见识和参与了王新法修路架桥的真实图景后,才逐步改变了对王新法的看法,最后反而成了王新法的铁杆粉丝。
这个“王书记”毕竟是当过领导的人,又见多识广,自然也就不与唐德成一般见识。眼见这王新法一阵大笑和曾德美对唐德成一番训斥后,王其梅的颜面即刻就恢复了正常,转而对唐德成说道:
“唐老弟,请放心吧,谁也抢不走你的‘名誉村长’,我们还是先吃饭去吧!我这边还有两瓶‘古井贡”啰!也许早就命中注定了,‘名誉村长’生是你们薛家村的人,死是你们薛家村的魂哩!”说完,又引得一行人一阵哈哈大笑起来。
在这一群大笑的人群中,唯有唐德成仍保持一脸的严肃,见大家笑毕,仍不依不饶地甩出了一句平生最有水准的辩词:“怕就怕你‘王书记’的‘古井贡’里喝出的是鸿门宴哟!”他这一说完,也不管大家笑或不笑,自个儿先哈哈大笑不止。
这天用过中餐后,寨垭的马泽恩书记听说王新法来了,毅然地推掉了外地的应酬,急匆匆地赶回到寨垭,和上几任的老村支书、现任文书唐耿彦和妇女主任叶英等,也一起加入到了陪同王新法一行中。下午接着参观了该村鸿雁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三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并观看了“雾里云天”、“茗永翠”等几个取得“QS”认证的品牌茶叶的精制过程。随同参观的贺文清和唐德成,亲眼实见在一个小小的寨垭村里,竟然隐藏着如此上规模的茶叶企业和品牌,直看得眼睛发绿。除了佩服,便是沉默。
当天,王新法一行在主人的再三挽留下,只好留宿一晚,次日接着参观了寨垭的神农泉、阳合山、官帽山和永镇寺等多处躺在深闺的待开发景点。等参观完这些景点,王其梅和马书记客不白请,将王新法一行引进村部会议室,分宾主坐定,自然而然地向王新法和远道而来的“茶客”钟情讨教起来。
王新法也饭不白吃,自然就将自己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向主人和盘托出。简而言之就是——寨垭的基础设施较好,山水人文很美。产业是支撑,民俗是品牌,宗教是衬托,抓紧合作开发,实施南北呼应,则可优势互补,值得薛家村学习。
应寨垭之约,王新法带领薛家这一群人马,在罗坪寨垭做了两天一夜的“隆中对”后,感到受益匪浅,尤其是同行的堪舆人漆开毅、党员贺文清和片长唐德成对发展以茶业为主的主导产业信心更足了。同时也彻底理解了王新法的产业活村理念,主动当起了薛家传统茶业向生态有机方向转型升级的义务宣传员。
其实,早在王新法带团参观指导寨垭之前,他听说了湘西保靖县黄金桥的“黄金茶”不错,属于珍稀茶树品种,遂于2014年7月的一天,带领村里几名茶农,远赴湘西宝靖去见识见识。当地的茶农接待参观虽然热情,但在茶品加工制作等关键环节上,却十分谨慎,不让接触。王新法对此毫不介意,表示理解。但同行者中,有一个名叫田科军的薛家村民,却很不服气。在参观考察中,嘴里总是不停的叽歪,看上去完全是一幅很不爽的样子。
当地村民的谨慎也不无道理。据保靖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某道台巡视保靖六都,路经一处名叫两岔河的寨子,品尝该地茶叶后,颇为赞赏,便赏黄金一两,列为贡品。此后,当地人便将这“一两黄金一两茶”的段子流传开了,久而久之,当地人将该茶取名为“黄金茶”,该地亦被改称为黄金寨。这“黄金茶”肯定也是名不虚传,不仅品种好、芽头多,含高氨基酸和茶多酚、同时还具有“香、绿、爽、浓”等特点,而且制作工艺绝对一流,被誉为当今中国和世界上最好的茶。
参观完毕,临别之时。早有企图的田科军,便不断地提醒王新法,一定要提出购买茶苗的请求。那天,名誉村长王新法硬是被他缠得无可奈何,加之,王新法自个儿心里又何尝不想带走点什么哩!便硬着头皮,向人家提出了购买茶苗的请求。好说歹说,又经过了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终于如愿以偿地购买到了三四千株茶苗。一回到家,田科军便将这三四千株“黄金茶”给栽种好了,从此,就像呵护自己的儿女一般培管起来。
转眼就到了第二年春,田科军轻车熟路,又一个人偷偷地跑到保靖黄金村,找到当地茶厂,提出不要工钱不要米,只求进厂白打工,最后终于厚着脸皮进入到了人家的加工车间,偷学成了“黄金茶”的加工技术。一回到薛家村,他便神秘兮兮地对王新法说:“名誉村长,我会加工‘黄金茶’了!”
他这一说不打紧,可惊得大家都认为:这薛家村里从此多出了个神经病。对他早有所了解的王新法,听了他的话,半信半疑,于是便亲自带他到彪书记家的茶厂验证,结果果不其然。在同样的原材料条件下,田科军做的茶品“色、香、味”就是与众不同,的确较一般师傅高出了一筹。王新法亲眼实见了田科军这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当场便给他起了个“一根筋兄弟”的绰号。从此,这个田科军便像被改了名似的,摇身一变成了“一根筋”。每每如此,他不仅不恼,反而“哈哈”一笑,对此绰号表示完全笑纳。
王新法认为,尽管薛家村的茶产量占据了南北镇的半壁江山,但从创立品牌和市场营销的角度而言,总量仍显偏少,单靠开垦拓展还不够,必须将潘坪村和清官渡村两个相邻村的茶产业一并纳入,实施连片协作,通盘考虑,整体推广。首要的问题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改变既有的种采模式。一定要将靠数量获利转变到质量品牌取胜的轨道上来。其次是不打农药,靠大自然规避虫害;不施化肥,靠施有机肥生长;摈弃“低农残”的底线思维,坚定“无农残”的标准和目标。这样利人利己又利市场。最后,根据“虫子不吃老叶”的习性,精品茶园要在害虫出没之前,也就是谷雨前后, 手工采摘“一枪两叶”,实行产品精加工,做成高端市场茶。普通茶园也只能在清明和仲秋季节采摘“两道(或称两刀)茶”,做成普通茶品牌。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茶叶品质,也能大大降低茶农的劳动强度,只要方法对路,还可保证收益不降反升。
为此,王新法只要一有机会,就同潘坪村和清官渡的干群接触交流,传播他的“三村连片”发展构想。为了让自己的“一刀茶”“有机茶”落地,王新法还特意选取了思想觉悟较高的老支书曾德平,商定用他家的三亩茶园来先行试点。
2014年3月,王新法在推进“山河圆”项目的同时,即与曾德平达成了君子协议:即王新法以比当年买卖鲜叶略高的价格——5000元/亩的保底价,定购了曾德平家的三亩“一刀茶”。定购的前提条件就是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物理驱虫和手工采摘。清明一到,王新法便将首批茶叶样品,邮寄苏州“欧陆”茶叶检测权威机构进行了检测,在74项检测结果中,只有一项“不合格”。看到检测结果,曾德平显得一幅无可奈何的模样,并主动向王新法提出了“降价”的请求,但王新法坚决不同意,说这是正常现象——“你才坚持一年,就有了如此好的成效,了不起。目前只一个小项不合格,太正常了,再说走生态品牌之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哩!”
这一年,王新法无疑是明亏的,因为他将这些定购下来的成品茶,在经过一番简单包装后,几乎全部送给了“军人团队”的成员和亲人朋友们。希望他们多为薛家茶多广告、多宣传、多支持。
2015年2月,王新法在第一年的基础上,再将每亩定购茶价提高了2500元,并将样品再送到这家具有国际检测资质的“欧陆分析技术服务(苏州)有限公司”检测,结果,74项农残指标均为零值,不仅完全达标合格,且还意外地发现了薛家村的茶叶含有0.02‰的硒成分,仅此一点,即可充分说明薛家村的茶叶品质在原有高山高寒山区茶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这等于宣布了薛家村的茶叶,具备了高端茶的先天资质。接下来,只要逐步改善生产加工条件,将薛家茶业提升到高端品牌是不成问题的。
2016年4月,王新法在第二年的基础上,再将每亩定购茶价提高了2500元,即每亩平均定购价达到了1万元。王新法这样做,要么是心血来潮,要么就是发“心癫”了?村支两委个别骨干和部分村民,眼见王新法在曾德平家的试点示范,将信将疑,不时还提出了上述疑问。但对此,也有部分思想开明的村民读得懂王新法的“心癫”,纷纷要求参加试点。如,村民金星强和金星成,名誉党员唐弟育和村民贺选清等村民,他们充分相信王新法是办实事的人,充分相信王新法的人格魅力,于是都主动要求加入到了试点的行列。
王新法认为,当前的茶叶市场虽然不容乐观,但不容乐观的主要是低品质茶叶和以次充好的品牌,真正的高品质的茶叶,尤其是生态高端茶叶,不但不缺市场,反而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
基于这样的判断,王新法又迈开了新的步伐。一方面,若想提升薛家茶叶品质,首先必须立足现有可能,在改进茶叶选种栽植环节和培管上下功夫、做文章。茶叶栽培是一个人工控制的自然生态系统,要求茶农具备一定的地理生物学常识,懂得一定的茶叶培管专业知识,方可获取最高经济效益。为此,王新法多次花时费力,先后跑到省市县三级茶叶办,登门造访,见学请教,获取了茶叶种植培管专业技术知识,然后回到薛家村后,便将茶叶种植与培管要点,手把手地传授给村民们。
后来他感觉到,光靠自己一人说教不解决问题,便改变了策略,亲自跑到石门县委党校,找到该校副校长杨全维,请他出面帮助培训,来薛家举办了一次以重点传授生态有机茶叶培管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班。在这次为期三天的培训中,王新法亲临讲台,为学员重点解读了习主席提出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和记得住乡愁的深层要义;石门县委党校校长杨全维,则重点为学员讲解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美丽乡村?二是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乡村?三是怎样建设美丽乡村?主讲许老师等人则严格按照预定的授课计划,结合薛家村的茶业实际,重点为学员们讲授《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标准化茶园建设》《茶园培管实用技术要点》等系列课程。同时培训老师一边授课,一边组织学员到茶园实地参观,讲授操作要点,受到了薛家农友的普遍欢迎。王新法眼见村民们的求知欲如此强烈,便势而为,与村支两委一合计,干脆决定从每年的9月开始至次年的2月止,将每个月的农历初四定为培训学习日,结合薛家实际,学习日的培训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心外请专家授课,也可以请本村的能人巧手“闪经”。通过学习提升,从此薛家村民争做新型农民的风气便蔚然成风。
另一方面,对“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王新法并非只是一禁了之,一说了之,而是想破了脑袋,找尽了办法。否则,村民们就会说是“乱弹琴”,也等于正好应验了唐德成所说的“天方夜谭”。一开始,为了保证农户不打农药、王新法想了不少替代办法,如提倡村民用黄板粘粘害虫,用家用扫帚扫害虫,自己还在农用市场买回两三百灭虫灯,无偿地提供给每家茶户灭虫。但即便如此,也没能从根本上杜绝“农药”问题。最后。他不得不拿出一个绝招,硬性规定每家每户的茶园,除了保证自己做到这“两不”,还要监督别人做到。若就你自家做到了,而与你直接搭界的茶园违禁打药的,那你的茶叶他也不收,损失可由搭界的茶主赔偿。尽管这一招有点偏离法理,但却很切合当时的薛家实际,效果也十分明显,对薛家的茶叶向生态有机转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关总算这么过去了。可对这“不施化肥”的问题,村民都犯难了,王新法也遇到了一个不小的困境。如今可不像过去,这每家每户,相比以前都讲卫生多了,再者,薛家村里山多田少,产粮十分有限,农户家里的牲畜养殖较少,若仅靠这点牲畜肥显然不够。为此,王新法左思右想,不知乍地,他一下就找到了一家远在重庆梁平县的丰疆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位于梁平县的云龙镇双河村,是一家专门研发生产生物有机肥、复混肥和专用配方肥料的农业科技企业。据说,这家公司生产的产品不仅行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还出口到了欧盟市场。
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见证这家有机肥公司的真伪,和便于今后的竭诚合作,王新法先后两次来到该公司厂区进行了考察,拜见了该公司法人代表边海平。兴许,是因为这个边海平和王新法同属于转业退伍军人的缘份吧,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以最低的价格达成了购买协议。而且,这个豪爽的边总,为了表达对王新法义务扶贫薛家村的敬意,还当场表态免费运送一车有机肥给薛家村。作为回报,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壮大军人团队力量,王新法也真诚邀请这个创业有为的边海平加入到了自己的“军人团队”,希望他为薛家村的脱贫致富作出更多贡献。随着这两位年龄相仿的老兵两双四只大手紧紧的握在一起,这个先前困扰王新法和村民的有机肥料问题,从此迎刃而解。实践证明,村民们施用了这些由当地数万头肉牛“生产”出来的有机肥后,不仅肥力十足,而且还能将茶叶的收获期提前七天左右。
若想成就一品,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业态规模。王新法在引导村民改良现有品种的基础上,还想方设法引进良种茶苗,扩展茶园面积,壮大了茶业的规模。田科军、田科云和贺选清等人,就是受到王新法生态有机茶业理念影响的几个典型代表。前文已述,“一根筋”田科军,自从跟随王新法参观了保靖的“黄金茶”园建设生产情况,后又成功偷学了高端茶叶加工制作技术之后,信心大增,雄心勃勃,通过一两年的辛勤耕耘,动手在自家山林地里开垦出了七八亩荒地。同时,对从保靖购回的三四千株茶苗精心培管,成功管出了“薛家版”的“黄金茶”。如今,他正信心满怀,拟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新增的茶地上全部种上“黄金茶”。同门兄弟田科云,村民贺选清等人受其影响,也跟着他大干快上,都相继开垦出了五至十亩左右的新茶园,只待条件成熟,都想从外地引进要比“黄金茶”更优的良种茶苗,以便从根本上提升茶叶品质。其他的村民,也从中看到了前景和希望,于是都争先恐后的跟进扩园,栽种优良茶种。如此一来,在王新法生态有机理念的影响和带动下,薛家村由原来不足900亩的茶园面积,一下就增长到1200余亩,成为了南北镇里名不虚传的茶叶强村。
王新法认为,只要能够把握市场消费导向,改变单一的销茶理念,实施内此外联,自己舍得投入,引入茶业智力资源,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够引领和开辟更好的未来。
看到村民们在不知不觉中都走上了茶业转型升级之路后。此时,王新法自己却坐不住了,因为他的“一刀茶”理念,若想在薛家村或其他村长期推广开来,还有不少障碍,若村民们看不到明显的增收,得不到更大的实惠,一旦热情消退,就会“水落船搁”。再说单靠自己、靠军人团队来补贴村民的茶叶收入,日积月累,就难以为继。为了将生态有机茶打造成为薛家村的“黄金叶”,为了将薛家村的生态有机茶转变成为农户家里的“绿色银行”,做到事半功倍或“一劳永逸”,王新法又将目光聚焦到了长沙。
为了拓宽茶叶销路,王新法和曾德美、杨联合等人多次到长沙等地考察、洽谈,联系市场。在花钱问题上,王新法对自己很小气,每次,他都是坚持睡最便宜的的旅店,吃十元的盒饭,处处省吃俭用。但在茶叶发展上,他却豪不吝啬。比如花钱请专家上课培训,请苏州“欧陆”检测茶叶微量元素含量等项目,每次花销都是成千上万元,对此,他连眼皮都不曾眨一下。
心底无私天自宽,朋友多了路好走。王新法每次跑动,总有同志相伴,总有朋友相助。王新法的目光聚焦于长沙后,“茶商”钟情、昔日的生意伙伴和长沙的战友们,都了解他的为人,从不讲求接待的规格和餐饮的档次,但每次相见,都会主动为他所认定的事业献计献策,热心相助。
一来二去,王新法即与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专家曾省三、刘政阳、傅斯等人成了事业上的知己。专家们经历几个月市场调查和分析后,即决定以薛家村一带为原材料基地,以带动一方贫困山区发展经济为宗旨,与王新法合作,在长沙成立“湖南省五行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行缘”)。
公司成立之初,王新法等人将200多斤干茶以500元一斤试探市场,结果是供不应求。甚至还出现了来年预订2000斤的大单。很快,公司就取得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素茶点系列”、“功能茶系列”等等。专家们还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体质,变喝茶为吃茶,变喝茶为喝保健品,创新性的提出了“体茶”概念,同时还注册了“荣誉村长”等农副产品品牌,拟以“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助推薛家村民脱贫致富。
采访中,我国知名的中医药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曾省三,在电话那头,一边为王新法的不幸离世痛惜不已,一边对笔者侃侃而谈:
在我国,茶点历史相当悠久,兴于唐朝。尤其是名著《红楼梦》将茶点渲染到了极点,赋予了茶点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现在的茶点大致分为东(淮阳)、西(四川)、南(粤港)、北(北京)四大门派,但是,至今没有独树一帜的系列营养“素茶点。”
“素茶点”与现有茶品最大的本质区别在,它是运用“药食同源同理”的原理,在不改变南北镇“天然富硒”土壤上生长的茶叶、食材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与中草药(大部分取自于南北镇或周边区域的深山区)巧妙搭配糅合,达到让不同体质群体、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既享受食品美味,又能调理身心的目的,与禅宗文化、健康养生 、中医药学、“五行、五色、五脏”学说融会贯通起来。
资料表明,在日本茶界,至少有30%的茶叶已转化为茶食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2%。近年来,人们对食品的保健养生功能越来越重视,现代茶食品自2010年才开始在中国国内引起关注,起步较晚,销售上正呈上升趋势,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属于“朝阳行业”。预计中国茶食品市场需求,每年将会以10%的速度递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