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纪实

赛音查嘎达(十二)

来源:网投 作者:贺美兰

下牧区。

宝音收拾好摩托车,对于下牧区显示出一种超常的热情。他那孩子般纯真的脸上洋溢着微笑,眼神干净明亮。

从备勤室取出他那48号邮箱里收拾来的各种杂志、报刊,驮上早已备好的瓜果蔬菜,我们准备出发。

48号邮箱是宝音在潮格温都尔镇邮局专门申请的专属邮箱,也是他二十年来牧民服务的邮箱。

牧民居住分散邮寄东西不便,即使现在快递业已经延伸到镇里,但到达牧户还是有很远的距离。过去,牧民们外出打工寄往家里的信件、汇款,了解政策、法律的报刊杂志都要由48号邮箱主人宝音的摩托车送到牧户家里。现在,一些快递物件宝音也会在下牧区时顺路捎上。

  戴上宝音的警用摩托车头盔,跨上自治区公安厅奖励给英雄的警用摩托车,揽住“草原摩托警”的细腰。我们一路向北风驰电掣。

柏油马路平展展地延伸到前方,广袤的草原舒展开她宽阔的胸怀,长风猎猎吹过,反光镜中的我突然英姿飒爽,人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此时呆滞的生命,因为跟随了英雄,因为接应了地气,天地间豁然开朗。

此情此景,我奇怪电影导演为什么会找不到拍摄角度,把我的角色换成一位大明星、大美女不就行了?

接下来,根据需要从宝音丰富的生命矿藏中,拿出最具视听效果的段子用技术来拓展,就是好电影。可惜人们因为过分追求现代技术,忘却了生命本来的简单美丽而本末倒置。

摩托车从柏油马路拐下去,进入一条土路。看来,一级英模带我访问的第一个牧户家到了。

“赛白努!赛白努!(你好)”宝音和一位大叔点头弓腰用蒙语互致问候。

这位大叔好生眼熟,莫非我们见过?了

因为在对宝音的选树中,我们匆忙进入好几家牧户拍摄。其实当时并没有记得他们是谁,与宝音是怎样的关系。

就在我疑惑的时候,突然望见大叔窗外那片草地,草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形状酷似一位僧人在合手打坐。

忽然想起来了,为了配合“全国公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现场会”在内蒙古的召开,我们拍摄牧区防控体系视频时来过这儿。

当时大叔为了配合我们的拍摄,特意穿上湖蓝色滚金边的蒙古袍。

独具区域、民族特色的温暖画面,给来自全国公安战线的同行们留下深刻的印像,加深了他们对于内蒙古这方热土的了解,也使得内蒙古公安构筑独具区域特点的治安防控体系,打造北疆安全亮丽风景线的经验在全国传播。

而眼下才一年时光的流逝,大叔明显低矮了许多,也苍老了许多。

这次我才记住大叔的名字叫吉格米德,是宝音1672平方公里管区哈日朝鲁嘎查的牧民,也是离此地几公里外一座藏传佛教寺庙的大喇嘛。

听宝音说,这个大叔会给人看病,也能找到水源。在牧区医疗条件基本等于零,牧民看病多数是吃蒙药。而水源更是牧人的命根子。

我想,莫非大叔就是传说中的得道高僧,除了具有肉眼,还开了天眼、慧眼、法眼,甚至是佛眼?他给人看病和寻找水源莫非就是在禅定中具有的这些异象功能?

老人给我们沏了茶,开始颂唱式地念了起来,音律宏阔,动人心弦。那声音根本不像来自一位八十多岁老人的喉咙。

唱罢,老人请我们喝茶。他用汉语对我说:“这是颂茶歌,不是念经。我没有那个技术。”

啊?大喇嘛不会念经,还管理着一座寺庙?我真是惊呆了!一级英模看穿了我的痴迷,说:“这里的喇嘛是有技术的人,不是嗡嗡嗡念经,不是。”

我更加迷惑了。

在内蒙古,有很多藏传佛教的寺庙,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最广的寺院首称呼和浩特的大召寺。

大召寺是藏传佛教寺庙,又称“银佛寺”,始建于明万历六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其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九间楼以及东西配殿组成,藏有众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历史的珍贵资料。银佛、龙雕、壁画被称为大召“三绝”。此外,各种彩塑、金铜造像、巨幅唐卡、108部甘珠尔经卷、法器、面具等,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它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每年的正月十五,大召要举行隆重的晒佛活动。信众来自全国各地,游人也数量空前。

为了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我们都要上勤务。去年春节,我访问了大召的住持,为大召的消防安全做宣传。我们制作的电视宣传片至今仍在大召门前的电子显示屏上播放着。

以后因为工作也和住持见过面,可他怎么念经,我们没探讨过。

但当喇嘛的不会念经,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大叔和宝音热烈地用蒙语交流,这时门外又来了位蒙古族老人,他们三个人问这问那坐着说蒙话。

在炕正中央的墙壁上,挂着一张黑山的照片。夕阳下,黑山笼罩在一片金色的光芒里,越发显示出它的神圣。

黑山又名朝格山。只要进入潮格温都尔,都会看到这座在平坦草地上屹立的山峰,它是牧民心目中的神山。

大叔已经八十四了,另一位老人也八十二了。两位老人虽然苍老,但肤色健康,从他们乐观豁达的情致上,看不到生命的衰败,只能感受到人生因成熟而沉着、包容、睿智、天真的底色。

“我年轻的时候学会了看水(寻找水源)技术,我跟苏联人学的。他们需要翻译,我会汉话给他们当翻译,跟他们学得看水。”

“看水要看多个山。这边、那边的高低,才能找见水。我有这个技术。”大叔用汉语给我讲他看水的技术。有的句子,翻译不过来了,就是这个、那个地说。

宝音也帮着翻译。我听懂了,大叔年轻时在计划经济时代,寻找水源的技术竟然来自前苏联专家。

后来的交流我得知,大叔又跟上下放的右派大学生学会了医术,还自学了蒙医,当过赤脚医生。后来从医疗系统退休,每月能领三四千多元的工资,生活得很好。

大叔说他现在还给人看水,有个年轻人跟他学徒,但蒙医没人学。年轻人都进了城,这里留下来的人少,估计这门技术要失传呀。

“我这奶子了、水果了,尽是看水人家给的!”大叔骄傲指着炕上的一箱伊利牛奶说。

大叔的家很破旧,床上用品一看就是很多年前的。一条花褥子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花布。他身上的衣服也很破烂,尤其是脚上的一双军用皮鞋,鞋头子明显张开了嘴,如果在城市扔在垃圾堆里也不会有人捡,感觉比民工的鞋子还要破烂。

但是,在他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神中流露出自己虽然没有念经的技术,却拥有为牧民治病看水技术独有的骄傲。

宝音说:“我们这个地方叫喇嘛的就是有技术的人。”

我说问他喇嘛是不是就是用自己的学识、智慧、人品,实实在在服务当地牧民,并受牧民崇敬信赖的人?

宝音“嗯”了一声,算对我的解释给予了肯定。

这时我才明白,在草原上,不是会念经的叫喇嘛,而是拥有各种智慧、技术和手艺,一心向善,实心实意为大家做事的人,就是牧民心目中的“大喇嘛”。

就是这些“大喇嘛”们,在暗夜中给人们一盏明灯,在风暴中给人温暖,在无依无靠时给人以肩膀。

所以,在草原上,人们只有守望相助,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团结进步。

中午,太阳炙烤着戈壁草原。

宝音与“大喇嘛”吉格米德大叔签订了“治爆辑枪和打击黄赌毒”责任书后,告别启程,准备去宝音布嘎查一户牧民家吃中午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