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纪实

赛音查嘎达(十)

来源:网投 作者:贺美兰

宝音的小时候住在沙窝子里蒙古包。

他出生和生长的那个地方叫海力素苏木巴音温都尔宝力格嘎查,汉语的意思是多树的地方,因为那儿生长沙地榆树。

几天后的下牧区,我看见了那种独特的树。

宝音兄弟姐妹多,父母养活了八个孩子,宝音排行老五,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在宝音成年之前,很多人帮助过他,姥姥对他影响巨大。

“我姥姥没生过孩子,她男人当兵走了以后再没来。姥姥经由得(抱养)我妈,她身体好,给我们做饭,爱我们!”刚提到姥姥,宝音就哭得不行,说不成话。

姥姥的男人就是宝音的姥爷,再没来就是没回来。至于去了哪里,兵荒马乱的岁月,估计也像沙窝子里的沙子一样,谁也不知道刮到哪里去了,或许早已不在人世。

姥姥从外地来的,周围没有一个亲戚,男人走了以后就再没成家,抱养了宝音的妈妈,然后一心一意帮助她女儿照看孩子。从此,没离开过女儿的家。

姥姥手巧针线活做得好,宝音一家的蒙古袍、鞋子等都是姥姥缝的。

嘎查里有个人叫桑布,从乌拉特中旗来到这里,娶了个媳妇就住下了,生了个儿子,不幸的是儿子在十岁时从山上掉下去摔死了,他媳妇受了刺激得了精神病去世了。

桑布孤独一人,没人给缝衣服,就拿上绸布来找姥姥,姥姥就给他缝制。他和姥姥聊天,管姥姥叫妈妈。桑布过来时,给姥姥买点吃的,也给宝音拿点书。

桑布爱读书,有文化。失去妻子和儿子后,供养了宝音和他两个弟弟读书。大弟弟供到小学毕业,小弟弟供到初中毕业。宝音到锡林浩特读中专时还接受过桑布的帮助。

姥姥爱听收音机,能明白外面发生的事情。她爱护草牧场,一生有很多计划,从来不让宝音他们割蒙古包周围的草,捡不干的柴,她在蒙古包边儿上种上拧条、沙柳,围成圆圈圈阻挡风沙。

一次宝音回家,看见姥姥拄着拐杖正在种树呢。姥姥甚至想望着打一口井,她找来两只碗,口对口扣着放在挖好的坑里用土埋上,十天后出水就能打井。但是,那个时候风沙太大了,打出一口井谈何容易。姥姥想打出一口井保护草牧场的希望破灭了。

她一生都没能走出草牧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宝音的大哥学习好,姥姥希望大哥能成才,但是,大哥骑马掉下来摔坏了腰念不成书了,姥姥从他身上的希望破灭了。她看二哥、弟弟训马、训骆驼是一流的,却不是念书的料。而宝音从小爱看书,就把希望放在他身上。

她希望性格安稳的宝音能走出去,学到本领把草牧场建设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她孤独时喝点酒,对宝音说,你要往外走,人多,不孤单。

这样的理想支撑着她,只要是能够帮助宝音成长的事,不管自己吃多少苦都要去做。

贫穷的人家养活成八个孩子,对宝音的父母来说是件十分艰难的事。

父亲有手艺,会盖房子,会雕刻石头,会看病,一年到头在外流浪帮别人盖房、雕刻助人为乐,被人们叫做“喇嘛”。

母亲基本上成了这个家的男人,而姥姥则扮演了这个家庭母亲的角色。母女俩一个在外放牧、割草、驮水,一个在家做饭、缝补、收拾,艰难养育着八个孩子。

宝音六七岁的时候,妈妈更艰难了,寻思着把他送给村里的两户人家。这两户人家也特别喜欢他,但是姥姥不答应没送成。小学四五年级时,宝音在假期给一牧户放羊,因为羊放得好,这家人特别喜欢宝音,找宝音的妈妈谈想收养宝音做儿子。妈妈考虑到家里没钱供养不成儿子上初中,就答应了。宝音就留在那牧户家,送给人家了。

要开学了,宝音还没回家。姥姥知道后很生气,去人家家硬把宝音给要回来了。

妈妈实在养活不起,大弟弟也在十岁那年送了人,收养他的那家人在山里住着,后来弟弟自己跑回来了。

“骆驼跑得再远也得回家,家再穷娃娃也要自己养!”姥姥坚信大人省着一口,娃娃就能养活。

1992年,宝音给姥姥争了气,考取了锡林浩特畜牧中专,成为嘎查里惟一外出念书的孩子。

宝音回忆,“我很少见姥姥哭,我送走时,她掉眼泪了,让我学好!”姥姥说孩子外出念书特别骄傲,得到这么多人的帮助才念成的,一定要学好,再艰苦也得念成。

那时候牧区往外面的道路不通,人们也很少出远门,宝音又不会讲汉语,谁去送他出去念书的事成了问题。

姥姥认得色登的妈妈,帮他们家缝制过蒙古袍,去找她,请她儿子色登帮忙送宝音到锡林浩特。色登和宝音的大哥是同龄人,念过书,会拉二胡,汉语也讲得好。

这样大哥、色登和宝音三个人骑了三匹马,驮着姥姥缝制的被褥,带上肉干和奶食子出发到那仁宝力格苏木赶班车。

到了那仁宝力格苏木后,大哥骑着自己的马牵着宝音和色登的两匹马回去了,而色登陪着宝音坐班车先到临河,然后从临河坐火车到河北省张家口,再从张家口坐班车到了锡林浩特。

在锡林浩特畜牧学校,色登大哥帮助宝音报名、找宿舍,把他安置好了要回去,临行前,他把身上的钱给了宝音:“弟弟,你在外念书,难,钱留着有用。”然后,自己一个人回到草原。

念书的日子自然是难的。

每个假期宝音都要去搂发菜、剪羊毛、去工地脱土坯,或者是给人家掏厕所来赚取学费、饭费和路费,有的时候放假也不能回家,要在当地工地上干活。即使这样,也有断了炊的时候。

有一次,宝音眼看着就没了饭钱,给家里写了封信求援。可是信件到达草原后,几经辗转才到了苏木,苏木再通过海力素边防派出所的民警送到家里。

这样前后一个月的时间信也没到家,宝音的伙食费没了,他断炊了。

他靠着一天三个馒头度日。中午没饭吃时,他躲在学校图书馆看书。在图书馆里,他阅读了列宁、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著作,读了高尔基、鲁迅等名人的著作,也读到了有关蒙古族的相关历史。《毛泽东选集》、《百年孤独》、《蒙古秘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众多的书籍都是那个时候阅读的。

宝音把理论以外的文学或历史,统统称之为故事书。就是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书,当做了他的饭菜,让他忘却了饥饿,也落下了胃萎缩的病根。

但是,多么困难的事都不能放弃读书,因为姥姥的叮咛响在耳旁:“再艰苦也得念成!”

三年的中专学习结束后,宝音回到了潮格温都尔,经过两年的打工、畜牧部门的工作经历后,1998年,他参加了蒙文招考,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意外地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

可是,他还没来得及好好孝敬一下亲他爱他的姥姥,姥姥却与他分别了。

2000年春天还没来,天气特别冷,宝音下牧区刚回到派出所,看见堂姐来找他:“怎也找不见你,你姥姥去世了,怎不来?!”

晴天霹雳!外面的风很大,宝音听到这话人都站不住。

从堂姐的描述中,他才得知姥姥去世已经第九天了,按照当地丧葬习俗,姥姥是天葬,人没了三天后就安葬了。因为宝音下了牧区,人们找不到他,堂姐给姥姥送葬后,返回旗里,再来派出所找宝音,时间也过去快一个星期了。

而宝音从上次见到姥姥到现在,离开家已经半年多了。

这个世界上疼爱他的人去了!再也不能给他缝制衣裳,给他做饭,教导他成人,而且走时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宝音回到派出所锅炉房旁边的小房子里,裹上被窝,伤心哭泣。

四十九天后,宝音回家去送姥姥最后一程。

在当地,相信人死后四十九天,灵魂会彻底告别此一世而转世。

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来了,姥姥的柜子还在炕上放着呢。她的烟袋、蒙古袍、宝音买得手电筒也放的呢。还有伴随姥姥一生的两件宝贝,一枚毛主席像章,一枚从她娘家带来的银戒指。像章还在蒙古袍上放着呢,银戒指没有了。

姥姥小时候给牧主当过奴隶,解放后特别热爱毛主席。在草原上到处有佛寺和庙宇,但是姥姥很少进庙磕头,她说她当奴隶时也去烧香拜佛,没管用,是毛主席让她翻了身。她在大队学习《毛主席语录》,在家唱《东方红》,毛主席像章一直佩戴在胸前。

宝音和母亲、兄弟姐妹骑马来到安葬姥姥的草场。

青草还没有生长,旧草一片枯黄,大地寂静,天空蔚蓝,哪里还有姥姥的踪迹?

他们把冰糖、红枣、果条、茶叶和鲜奶撒向天空。

宝音珍藏了姥姥的毛主席像章,离开了家返回派出所……

“我大哥爱喝酒,我不敢和他喝怕他骂。姥姥去世,两个兄弟结婚我都没来。”宝音的内疚之情无以言表。

而姥姥和母亲也不知道,宝音在刚参警的时候,也经历了一场与他们的生死告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