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纪实

我在利比里亚维和的日子(八)

来源:作 者 作者:李小飞

感动,苦难造就辉煌

我这个人有个习惯,经常会细微地观察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并被这些细微的温馨镜头感动得一塌糊涂,虽不至于泪眼朦胧,心底里也会温暖如春。

(一)

在前几天防暴队举行的“同力维和,同心爱国”警营开放日活动上,有一个向嘉宾展示的节目是防暴技能演练。应该说演练很成功,嘉宾们被精彩的表现吸引,结束后纷纷主动上前与队员合影留念,我也抓住机会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下这感人一幕。但是在打开相机预览照片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一名队员夹杂在兴高采烈的嘉宾中,并没有如期表现出兴奋的感觉,而是有一种孤独而落寞的表情。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名队员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当天的开放日活动圆满顺利结束后,我找了个机会找到这名队员,慢慢与他拉家常,逐渐引导到话题中。果然如我所料,在前几天,他的外婆得了重病,虽然经过努力抢救,还是在开放日的前一天不幸去世。这名队员从小就是外婆带大的,一直到成为一名边防警察前,始终没有离开过外婆。家里离单位不远,每年探亲休假,他总会用微薄的工资给外婆带上精心挑选的礼物。这次出来参加维和行动,是离开外婆最远的一次,没想到竟成为永别。而就在外婆重症那几天,也正好是他最艰苦的日子,因为他是防暴技能演练项目的教员,一边要竭尽全力带领着几十名队员把演练练好,一边要不分白天黑夜站岗巡逻,连休息的时间都得不到保障,难得挤出来一点时间想打个电话回去问问情况,由于时差关系家里人基本在休息,打了几次没能成功,只能靠每天看微信留言关注外婆动态。一直到外婆离去,始终没能在电话里跟外婆说上一句话。外婆去世后,他伤心欲绝,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强打起精神带着队员出色完成了演练科目。可是在喧闹的掌声中,他分明听到了自己内心里滴落的泪水。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是轻轻问了他一句,那你后悔来维和吗?如果不来,你可以陪伴在她身边。

怎么会?他惊诧地抬头问我,这是两码事,我外婆是最支持我来维和的,她说她喜欢看到我带着蓝色贝雷帽的样子,很帅。我只是觉得她走的时候没能在他身边感到伤心。我会幸福地活着的,等到凯旋回国的时候,我想她在天堂里也会对我微笑的。

我竟无言以对。除了感动,我还能说什么?

从开始集训到现在,过去了整整十个月,防暴队里已经有11名队员的12个家属或者亲人去世。一念天堂,再见来生。但是,没有谁提出要离开防暴队这个大集体,没有谁找队领导哭过闹过,没有谁借口心情不好不参加训练、执勤、巡逻。所有的伤心与悲痛都埋藏在心里,在寂静的夜里慢慢愈合。一名队员在微信中是这样留言的:“我们已经步入了成年,就要经历得起成年人的洗礼。”

(二)

    “也许,对于防暴队一部分的同志来说,我是陌生的。因为我没有像语言队员一样,能操着熟练的英语在与外国人打交道中谈笑风生、游刃有余;也没有像驾驶员一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车、修理、维护,在最艰苦的地方履行着维和使命;更没有像我们最可亲可爱可敬的战斗队员一样,战斗在执勤岗位上、在站岗放哨中、在搬迁扩建营房的每一处地方。我只是后勤线上一名普通的炊事员,每天早早起床、很晚睡觉,与瓜果蔬菜为伴,与锅碗瓢盆打交道。所以,在冲锋陷阵的第一线、在高温酷暑的忙碌中,你们都看不到我的身影。摄像机的镜头,记录了你们最光辉、最艰苦的一面,而我,只是一个默默为你们的精彩鼓掌和付出的人。”这是在防暴队举行的演讲比赛中,后勤分队一名普通炊事员的发言。话很普通,却很感人。

    在防暴队里,像他一样的人多不胜数。维和的本义,是维持和平,不是创造和平。这是联合国对于维和工作的定义。所以参加维和工作,注定不会天天有战斗,更多的时候,是坚守在战地上默默无闻的奉献。

就像这名炊事员一样,每天清晨四点准时起床,在蒙罗维亚的月光下静静地做饭、和面,只是为了让大家能吃上新鲜的馒头;中午和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厨房,因为他想把厨房打扫干净,让饭菜更健康,不给老鼠和蟑螂可之机,偷走我们极度紧缺的物资我有很多次观察到,每次队员们吃饭,他都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当看到队员们大口地吃着的时候,脸上会露出轻轻的笑容,那是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维和365天,也许都是这么度过的,没有握过枪、没有出过营区、没有经历过巡逻执勤,甚至大部分的时候还没能参加过我们组织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可能连肚子都填不抱,战斗力又从何谈起?感动我们的,不是他们的英勇善战,而是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

 1他是一名厨师,每天准时在凌晨四点半起床,为大家伙做早饭;晚上如果没有外宾客人过来,一般23点就寝,但假如有客人,忙完厨

他是一名厨师,每天准时在凌晨四点半起床,为大家伙做早饭;晚上如果没有外宾客人过来,一般23点就寝,但假如有客人,忙完厨房的活经常要超过次日0点,睡眠时间也就几个小时。但是他不能不起床,因为他不起床全队人员就吃不上早饭。尽管他很努力,手艺也精通,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如图中要做的饺子,当时只有红糖。试问在国内有谁吃过红糖的饺子吗?

指挥中心政宣组,是防暴队里最“高大上”而又最令人心疼的岗位。在防暴队党总支的关心下,进驻后他们第一个有了独立办公室,对当时10人一间板房,无疑他们的办公条件是较好的。这间几乎灯火通明的办公室,是全体防暴队员心目中漆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在最艰苦的巡逻执勤一线,是他们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感人瞬间;在难得休息的间隙,是他们组织了一场又一场的活动,让队员紧张的身心得到放松;在国内亲人最牵肠挂肚的时候,是他们传递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视频,告诉亲人们,我们在这边挺好的;而在每一个队员进入甜蜜梦乡的夜晚,是他们睁着红肿眼睛,用手中的笔描绘着精彩维和生涯的煎熬时刻。在他们当中,有一个暗中较量的小比赛:比一比,看谁工作最拼搏睡得最晚;比一比,看谁文章发得最多受到肯定;比一比,看谁拍的照片镜头最精彩队员最喜欢;比一比,看谁组织活动掌声最多队员笑容最甜……唯一不比的,是在镜头前面露脸的机会,宁愿把光辉的瞬间留给其他队员,自己只在幕后默默奉献。

然而,没有谁会知道,在这个除了队领导外平均年龄最大的团体中,几乎所有的队员都患有腰肌劳损、几乎所有队员每天晚上都会失眠、几乎所有队员每天工作的时间都超过十八个小时,他们手里有着防暴队最多最好的摄影器材,却为找不到一张发给家人的照片而发愁。

(三)

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马里发生针对中国维和部队恐怖袭击的那天,微信朋友圈全部刷屏,一半是我们的队员以各种形式转发新闻怀念烈士,一半是我的亲人朋友询问我在这边是否顺利平安。马里离利比里亚不远,最近的地方仅有400公里,相当于浙江两个地级市的距离。

说实话,那时候不仅国内的领导、战友、亲人朋友们担心,我们心里也是忐忑不安。晚上我在加班,累了,出去抽支烟,碰到了一名队员刚下哨回来准备睡觉,趁着难得的机会我们聊了一会天。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安全的问题。

小飞哥,今天马里遇袭了,你心里怕不怕?

我当然怕!我耸耸肩回答。我又不是超人,怎么会不怕?只不过我总觉得大丈夫就不应该每天醉在温柔梦里,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勇气。你呢?

我不怕!这名队员笑着对我说。这么跟你说吧,小飞哥,没来维和之前我是在边防派出所工作的,那是一个业务量比较大的所,每天处理的案件有十多个,其中不乏一些恶性案件,比如说杀人啦、抢劫啦、贩毒啦、处置群体性事件啦,哪个案件不需要面对罪犯?赤手空拳的、持刀的、持枪的,所以工作很辛苦,也很危险。维和报名的时候,上面领导跟我说,出去维和有危险,你家里人会同意吗?我对他们说,出警也很危险,有人问过我家里人同意吗?既然选择了从事警察这一条路,所有的结果都已经考虑到了,在国内和国外又有什么区别呢?总不能因为国内发生过暴恐案件就不当警察了吧?

这就是我们的维和防暴队员。我没有全部问过其他队员,但我相信这是我们一致的心声。

2月23日,作为维和防暴队先遣队员,我从北京飞往蒙罗维亚,途中经停比利时布鲁塞尔,在机场大厅停留了6个半小时。一个月后,布鲁塞尔机场发生爆炸。

5月份蒙罗维亚进入雨季后,几乎每天都有雷电暴雨,一次一道雷电从天而降,劈落到一号哨位队员不到十米的距离。

6月份一名晚上巡逻的哨兵发现,营区西侧的海边一条三米多长的蟒蛇从脚边茂盛的草丛里蜿蜒而过,惊得几乎不能呼吸。

7月份,南苏丹又发生一起中国维和部队队员遇袭牺牲,而南苏丹、马里等国家就在利比里亚不远……

以前,总是觉得危险离我们很远,远到那只是书本上报纸上那一行行毫无生命的铅字,只有到过任务区之后,才发现死神每天都在对着我们微笑。

(四)

    七一前夕,防暴队举行了一个“万里维和忠于党”的文艺晚会根据领导指示,我做了一个视频,主要采取图片展示的形式。在做的时候,我翻看从出发以来拍摄的所有图片,好几次看着看着鼻子就酸了。那都是记录着我们苦难日子的瞬间。片子播放的时候,大部分队员的眼眶都红了,几个女队员抑制不住低声哭泣起来。

这些图片,不是亲人朋友们在国内看到我们光辉的一面,而是非常平凡的生活组图。比如一张图片是队员们刚到的时候,三十多人住在一个集装箱板房里,仅剩一条过道,两人相对只能侧身而过;一张图片是一名队员在经过一天的搬迁劳动后,双手没有了力气,只能用头顶着水管艰难前行;一张图片是一名队员在烈日下满头大汗地用水管抽着粪坑里的杂物,有的不小心溅到了他的脸上也顾不得擦一擦;有的是队员脸上在晒得掉了一块一块皮后,依然对着镜头微笑的;一张是两名在家里傲娇得像小公主的女队员在合力抬起重达70公斤的野战帐篷,由于力气不够,脖子上的青筋都冒了出来……每一张图片,都能勾起一段回忆,或心酸,或甜蜜,但没有人后悔。

 13尽管生活是艰苦的,可是回头看看,处处充满了回忆与感动。这是在观看由图片制作的视频后,很多队员想起来渡过的艰难时光,不

尽管生活是艰苦的,可是回头看看,处处充满了回忆与感动。这是在观看由图片制作的视频后,很多队员想起来度过的艰难时光,不禁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在苦难环境中创造辉煌的岁月,这是一个党性光辉在西非大地闪耀的岁月,这是一个把爱国主义落实到具体工作的岁月,140颗跳动的心、140双粗糙的手、120天连续不休息的时间,给出了这样一份答案:26人脚部浮肿,68人晒黑脱皮,磨破鞋子62双、作训服109件、防护手套238双,人均减重7.3斤;8批次完成50个集装箱、37个集装箱板房、49台车辆350公里的三地归建;整理各类物资2300余种32万余件,每人每天工作量以吨计量;首次受邀单独组队参加联利团阅兵仪式,被联利团特别代表扎里夫称赞为“联利团楷模”,受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专门接见和高度赞赏。

 11在迎接联合国装备核查前,车辆修理组的队员们连续干了7个通宵,尽管每个人累得像狗,但是却在12名世界级专家面前拿到了全

在迎接联合国装备核查前,车辆修理组的队员们连续干了7个通宵,尽管每个人累得像狗,但是却在12名世界级专家面前拿到了全部13个优秀,被誉为“联利团典范”。

 12联利团的官员在装备核查前都是带着挑剔的眼光过来的,一通检查后,全部伸出了大拇指,连称中国维和防暴队工作“不可思议”。

联利团的官员在装备核查前都是带着挑剔的眼光过来的,一通检查后,全部竖起了大拇指,连称中国维和防爆队工作“不可思议”。

我们常说要高举“政治第一、党组织第一、思想工作第一”的“三个第一”大旗,要讲党性,做优秀党员。一转眼,维和的时间过去了三分之一,回首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突然发现,党性的光辉就闪耀在每一名队员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在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瞬间。

(五)

维和战地的岁月还有很长,长得足够在每一个不能入睡的夜里回忆过去的日子。脑海中的时间如同电影中慢放的镜头,把回忆片段点点滴滴地闪现在眼前,就像是十三年前的那个冬日暖阳,我和战友们在鲜红的军旗下,高举着拳头宣誓入伍。我用双眼凝视着时间的双弦,每一个点滴回忆都是那样的温情与感动。

我感动踏上征程的那一天,离别白发苍苍的双亲,背起行囊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维和事业,身后有父母妻儿期盼的目光,前方有迎风招展的铁血大旗。

我感动为了梦想而肆意挥霍的青春,那一张张稚气的脸庞上逐渐成长为坚毅,维和战地上的每一滴汗水、泪水,都是我们青春中无法抹去的一片红

我感动那幅久久不能忘记的画面,那是我在微信上看见的一个故事:一个挂满了军功章的老兵安静地坐在烈士纪念碑前的长凳上,身边人潮汹涌,脸上却始终安详平和。这是一位二战时候的老兵,战争结束后,他和他仅存的战友们相约,每年都要来看看当年一起浴血奋战、现在长眠于此的兄弟们。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地离开人世,越来越少。终于,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不知道明年的今日,他还能不能来到这里。

这是我们深厚的维和战友情谊,在这短短的四个半月时间里,共同的理想追求让我们结下了骨肉相连的感情,这辈子很短,彼此再也不敢相忘。以至于每一天我看到你们,心里都常怀感动: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坚持?

也许就是那个许下誓言的瞬间,让我们明白了身上的责任和荣誉。

时过境迁,不忘初心,万里维和,忠诚于党。

 (图片提供/李小飞)

 

作者简介:李小飞,籍贯广西平南,毕业于广西警察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7月入伍,现任浙江省公安边防总队办公室主任,曾任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战斗队员。在《啄木鸟》、《中国作家》等各类媒体发表作品60万字,荣获首届边防文学奖一等奖,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苏莉莉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