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利比里亚维和的日子(七)
西非取水
《西游记》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凭借毅力从西天取回了真经。如今,在西非利比里亚任务区,因为用水困难,每天,我们的队员也得像唐僧师徒一样,历经种种磨难,才能从遥远的地方打水回来。
西非取水路漫漫,从营区出发到利比里亚警察学院加水点的路上,要经过该国最繁华的道路,尽管我们选择避开了上下班高峰,道路还是拥挤无比。像加水车这种大型车辆,行进非常困难。镜头前面有“UN”字样的就是我们的加水车。
第一个困难就是水源的问题。出征任务区前,维和培训中心的老师告诉我们,新营地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自由港,营地西侧紧靠大西洋。这让我们产生了两个错觉,第一,在首都,吃水应该不会困难;第二,即使有困难,还靠着海呢。但是,真正等我们来到任务区后,才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新营区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自由港码头,原来是尼泊尔防暴队的营区。由于任务变动,他们马上结束任务回国了,老营区交给我们,成为我们的新营区。营区靠近海边,经过专家测量,地底下都是咸水,不能用,所以就地打水井的计划就此搁浅。既然不能打水井,那么尼泊尔防暴队究竟是怎么解决用水的困难的呢?经过详细了解,原来他们是依靠运水车每天到联利团星基地运水解决的。尼泊尔虽然其他装备比较差,但是车辆多,单是运水车就有好几辆,所以确保了他们每天只需要拉上一次水就能保证日常的用水了。
除了拥挤的交通外,路况也不好,遇到下雨天气,这样泥泞的道路比比皆是。
在确定不能打井后,防暴队徐晓伟政委当机立断,采取了备选方案,就是一边用我们的运水车继续到星基地运水,一边就近寻找水源。利比里亚虽然被誉为非洲雨都,降雨量非常充沛,但是由于长期战乱,重建后的国家资源匮乏,即使天降大雨,也没有办法进行储存。我在进行外景拍摄时到街上进行过采风,看到有很多当地人在卖一种小饮料,就是一个很小的透明塑料袋,里面装着不知道是什么样的饮料。我过去询问,原来卖的就是水,要5利刀(利刀是我们对利比里亚自己发行的货币的简称,1美元换95利刀)一袋。气候炎热的夏季,街上往来的行人口渴了,经常会到路边小摊上来那么一小袋。由此可见,水资源都可以成为商品,这地方是多么缺水。很多家庭甚至还不能拥有一个水桶来接天上的雨水。在我们进行建设新营区的时候,有一部分工人是当地的黑人,有一次我与他们聊天,他们告诉我,他们对我们非常的羡慕,一个羡慕我们能吃饱,二个羡慕我们能洗澡。对于他们来说,几天不洗澡是常态,一个星期、一个月不洗澡也属于正常范围。偶尔能有水洗澡,也是简单擦擦身子。想要痛快地洗个澡,非得等到大雨降临的时候,找个房子有水流冲下来,才可以尽情地洗个舒服的澡。所以,尽管徐政委与其他外联队员多方努力,营区周边还是找不到可利用的水源。最后,得益于中国与利比里亚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加上防暴队领导的不懈努力,才在利国警察学院找到了一处水源。警察学院加水点找到后,防暴队领导一鼓作气,充分动用了各种资源,又在卡拉那(地名)找到了一处加水点,才大大缓解了用水压力。
行驶了差不多3小时后,终于抵达加水点。加水点前,排满了前来加水的联利团车辆,没办法,只能在高温下耐心等待。
本以为找到备用水源后会大大松一口气,没想到第二个困难又出现了。利比里亚经过联利团多年的努力维持和平后,国内政局慢慢稳定下来。根据联合国的决议,联利团将逐步撤出利比里亚。也就是说,原本驻扎在利比里亚的联合国工作人员将大幅减少,最后全部撤走。我们过来的时候,蒙罗维亚的防暴警察就从三支减少到仅剩我们一支。人员的大幅减少导致不少设备、资源逐步减少,联利团星基地的保障供应能力也相应减弱。比如原本尼泊尔防暴队每天能从星基地拉水60吨,到我们进驻后,每天只能供应20吨了,在半年又进行一次裁撤后,现在只能每星期供应10吨水。剩余的用水怎么办?只能另外寻找水源。幸亏防暴队党总支有先见之明,在警察学院找到了备用水源,才不会导致我们无水可用。
加满一车水大概需要十多分钟,轮到我们的时候时间又过去了差不多1个小时。图右就是当地人建的水塔,里面的淡水已经经过了初步处理,基本达到当地饮用标准。
虽然运输回来的水达到了当地的引用标准,但是考虑到任务区环境恶劣,队员的身体健康要保证好,所以还要经过专门的净化水设施进行再次净化,为了是能喝上“放心水”。
但是,第三个困难又来了。星基地在营区的北面,警察学院在营区的东面,卡拉那加水点在营区南面,我们的水车只有2辆,每天需要多次往返。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徐政委和其他队领导真是操碎了心,磨破了嘴皮,一趟一趟往联利团总部跑,一个一个部门去申请、游说,做公关工作。记得在那段时间里,每天的交班会都有一个必议的议题,就是找水、节水。在困难的日子里,所有队员都养成了不浪费一滴水的习惯,甚至学会了废水利用。比如说早上洗漱后,脸盘的水不能直接倒掉,要拿来洗衣服,洗完后当冲洗厕所的用水。又比如减少洗澡、洗脸的次数,虽然每天在太阳底下工作,衣服湿又干、干又湿,但为了保证生活用水,大家主动把洗澡从一天改为两天、三天。再比如难得遇到下雨,大家纷纷用脸盘、水桶去接水,过滤后可以用来洗澡、洗衣服、洗脸刷牙等等。徐政委的不懈努力没有白费,在经过一个多月(联利团的工作效率,我只能用“呵呵”两字形容)的协调后,联利团终于答应为我们增配一个40吨的储水袋。
这是在防暴队徐晓伟政委多次艰难的协调谈判下,联利团给防暴队配发的40吨储水袋。在蒙罗维亚历支维和防暴队历史上,尚属首次。
然而你认为有了储水袋就OK了?NO!首先得有水!于是我们的驾驶员马不停蹄地在星基地和警察学院之间来回奔波,也就开启了不停地遇到困难、困难、困难……的模式。
星基地在我们营区的北面,警察学院在营区的东面,两地从地图上看不远,实际上却非常耗时。耗时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当然是路况不好,关于利比里亚的路况,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这种词语已经完全不能够来形容,用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如果下雨,车辆随时有“没顶之灾”,一个大坑的积水就可以没过车顶。所以车辆不能开快,必须得小心翼翼地“S”型行走。加上运水车本身就比较笨重,开得也不快。我们曾经做过一次测试,在晴天车辆不多、路况较好的情况下,来回一次拉水需要耗时4小时。这什么概念?要是从杭州坐高铁去北京,也差不多到了……第二个耗时的原因就是堵车。你没有听错,是堵车。这是我们大家都没有想到过的。来之前,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利比里亚国家经济不行,应该汽车这种“奢饰品”应该不多。但是,事实证明我们错了。蒙罗维亚车辆超多,大小汽车、三轮车、摩托车在大街上络绎不绝,特别是上下班的时候,街上的拥堵程度不比国内的二线城市少。正像某位作家说的一样,再贫穷的国家也有富裕的人。所以像运水车这种大型车辆经常会被结结实实地堵在路上。有一次早上8点出去拉水,一直被堵到晚上9点多才回来。路途上的耗时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还带来了不少不安全因素,毕竟队员长期在外,遇到突发性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防暴队党总支又想出了种种解决的方法,比如利用错时拉水法,尽量避开上下班高峰期;比如把从格林维尔转移过来的储水桶安装在厕所后面,用水管把屋顶上的雨水收集起来当冲厕所的水用……为了这口来之不易的水,防暴队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
图中的几个3吨塑料罐,是专门用来收集雨水用的,把管子从屋檐搭建到罐子里,只要下雨,就能收集到相对纯净的雨水。虽然不能饮用,但用来冲厕所、洗衣服、洗鞋子,甚至在旱季或者断水的时候洗澡都是可以的。
这种不动式储水罐容量也是3吨,在入驻新营区之初,仅有1个。
但是,百密也会有一疏。正当我们以为所有的困难都解决掉的时候,没想到还是出了岔子。有一次,我们的运水车从星基地运水回来,好不容易把储水袋装满,打开后一尝,脸都皱起来了。原来运回来的水是咸的!到底怎么回事呢?一查,原来星基地提供的淡水是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要通过好几道程序才能将海水变成淡水,正好那天机器出现故障,而我们又是联利团所有单位中第一个去拉水的,联利团的哥们是个马大哈,没有检查就直接将水管塞进车里,给我们加得满满的,所以谁都不知道其实拉的是海水。看来西非取水这个活,不仅要与天斗、与地斗,还得与人斗,一点不比西天取经轻松!
防暴队140名队员,只能在这仅有的1个不动式储水罐前洗漱、洗澡、洗衣服。回想当时,每天储水罐前都是满满排队的战友。
(图片提供/李小飞)
作者简介:李小飞,籍贯广西平南,毕业于广西警察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7月入伍,现任浙江省公安边防总队办公室主任,曾任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战斗队员。在《啄木鸟》、《中国作家》等各类媒体发表作品60万字,荣获首届边防文学奖一等奖,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苏莉莉
热门推荐